人物读书

你在意的幸福和愉悦,是谁给你的定义呢

2017-12-10  本文已影响0人  策马奔腾吕小布

看完《月亮与六便士》和《刀锋》,毛姆以一种特别锐利的方式去寻求人生的意义的写作风格,是在是大快人心,酣畅淋漓。但当看《人性的枷锁》的过程中我一直看不到那种锐利文风和犀利的言语方式,在看到后部分的时候我一直在想毛姆会以怎样的形式去结尾。就算是在剩下最后20-30页的时候我也不知道如何去写一个877页的书的结尾才会有圆满结局且不会显得突兀,而对读者又能展示出本书的意义。

看到最后10几页的时候我慢慢发现了端倪,最后的结尾毛姆给了菲利普一个莉萨,一个近乎完美的爱情、完满家庭、幸福人生的雏形。巅峰之处在于这短短的美好爱情开始期间,毛姆制造了一个意外让菲利普在一瞬间思考因为这个意外而对其自身来说人生的意义。更巅峰之处在于,当这个意外圆满解决之后,这又是另外一个意外,让毛姆再次思索之前自己思考的人生的意义是否准确。很显然,他之前思考的人生的意义是错的。“人出生、结婚、生子、死去就是一个人最圆满的图案。“

一开始,我只是觉得菲利普历经的苦难和艰辛值得最后让他获得如此美满的结局。这个结局超现实,就是现实世界里的一个普通的人都拥有的那种现实生活。工作稳定,爱情幸福,感情平稳且愉悦、信仰坚定以及一个历经沧桑有着足够宽容心和承受力的心灵。

但是,这让我想起一段话。

“看山是山,

看山不是山,

看山还是山。“

每个阶段蕴含的眼界和心灵都不一样。

菲利普一出生带着残疾和家庭的破碎,然后送去一个像是只有一半家庭的家庭去长大成人。他没有家庭——亲情。

在学校他因为残疾、羞涩和自卑没有朋友,到对友谊持有无线激情全身心相信友谊,但这段友谊还是破碎了。他没有朋友——友情。

从小的残疾和上帝让他开始接触信仰,那就是上帝。无限虔诚地信仰上帝期望能够让自己不再残疾,就连一两次没有发生奇迹之后他质疑的不是上帝,而是自己不够虔诚。但是,再一次的奇迹无法实现后,他不得不放弃了对上帝仰望——他没有信仰。

然后他遇见了人生的第一份爱情,很讽刺的那是一个比他大了不知多少的女孩,原本以为其心理成熟度应该和她的生理成正比,给菲利普无限的包容和对时间爱与被爱的技巧。可笑的是,美好结局没有那么快就圆满,他感受不到爱——爱情。

然后依次是:

辍学——没有学业,

找不到合适方向——没有梦想,

工作丢失没有钱——差点没命。

如果本书到此结束,那这本书就是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人们一定不会遇见。但是,现在它是一本让我非常喜欢且非常棒的作品。

我们很多人也和菲利普一样有着稳定工作、美好的爱情、心灵愉悦在现实中平稳生活(但现实的情况是这样也很难,太浮躁、太畏惧)。没有那么多大波大浪,唯一的区别是现在的很多人都是在临近到死才理解人生的意义,哪怕是那时候思考、回顾自己一身充满意义且不留遗憾。但是,菲利普在30岁的时候便理解看到生命的意义,并自然地接受。也就是说菲利普以将近普通人的两倍效率发现了对人性这一生的理解,但是不要忘了,更多的那些在奄奄一息、垂死之际还看不透生而为人的活法的人。

他辍学但未放弃学习,他坚持阅读以及进入医学院花了10年学习;

他放弃对上帝的信仰,但找到自己对美的理解和追求;

他历经歇斯底里多种爱情和喜欢的激情,但最后获得温柔的慰藉;

他经历友情的背叛,死亡和消磨殆尽,最后同样也拥有了美好的友情;

他近距离体验到因为工作带来的死亡感之后,有了自己稳定的工作和积蓄。

然后他把最初自己去西班牙、多莱多等地感受大师们对人生理解并将其表达出来的作品的梦想,进行斟酌思考之后。却发现那原来自己以及读者觉得最平庸无常,甚至是庸俗的结婚、生子、工作、死亡才是对人生意义最美好的画图。

之前为了看《人性的枷锁》而去网上搜索相关内容时,看到一个读者说,毛姆有了《月亮与六便士》和《刀锋》之后才有了《人性的枷锁》。这么看来确实有一种这么感觉,先看完前面两本再来看《人性的枷锁》确实能让人感觉的不一样的力量。如我开头所说,前两本带着如剑一样的锐利让人看见追求人生的意义。就算是现在看来,说球追求人生的意义还是锐利如剑刃。用那种方式去做的人太少,拥有这种勇气的能量需求太大。但是后面一本却没有这种锐利之感,它是一种用近乎平淡的方式展示出人性的力量对人生意义的追求。它很温和,更贴合现实,但是却非常有力量。

后记说,这本书类似于毛姆的自传,毛姆以自身为原型展示出人性经历的艰辛、积蓄的力量。第一部手稿间隔第二部手稿将近15年,我很相信,那15年毛姆所蕴含的力量确实能够匹配产出这么棒的作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