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学习苏轼的《浣溪沙·麻叶层层苘叶光》

2023-10-28  本文已影响0人  金兰居士

【词作原文】

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元丰元年(1078)徐州发生严重春旱,作者有诗云:“东方久旱千里赤,三人口生土。”(《起伏龙行》作为一州的长官,他曾往石潭求雨,得雨后,又往石谢雨,沿途经过农村。这组《浣溪沙》词即记途中观感,共五首,这是第三首。

这首是写村中见闻。上片写农事活动。首句写地头的作物。“森”(音顷)即麻,是麻的一种。“麻叶层层”是写作物茂盛,“叶光”是说叶片滋润有光泽,二语互文见义,是雨后庄稼实况。

从具体经济作物又见出时值初夏,正是春蚕已老,茧子丰收的时节。于是村中有煮茧事。煮茧的气味很大,只有怀着丰收喜悦的人嗅来才全然是一股清香。

未到农舍,在村头先嗅茧香,“谁家煮茧”云云,传达出一种新鲜好奇的感觉,实际上煮茧络丝何止一家。“一村香”之语倍有情味走进村来,隔着篱墙,就可以听到缲丝女郎娇媚悦耳的谈笑声了。

“络丝娘”本俗语中的虫名,即络纬,又名纺织娘,其声如织布,颇动听。这里转用来指蚕妇,便觉诗意盎然,味甚隽永。

另有一种别具会心的解释说:“从前江南养蚕的人家禁忌迷信很多,如蚕时不得到别家串门。这里言女郎隔着篱笆说话,殆此风宋时已然。”(俞平伯《唐宋词选释》)则此句还反映了当时的民俗。

下片写作者对农民生活的采访,须发将白的老翁拄着藜杖,老眼迷离似醉,捋下新麦(“捋青”)炒干后捣成粉末以果腹,故云“软饥肠”。这里的“软”,有“送食”之义,见《广韵》。

两句可见村中生活仍有困难,流露出作者的关切之情。于是更询问:豆类作物几时成熟?粮食能否接上?简单的一问,含蕴不尽。

要之,作者并没有把雨后农村理想化,他不停留在隔篱的观察上,而是较深入地接触到农民生活的实际情况,所以具有相当浓郁的生活气息。作者把词的题材扩大到农村,写农民的劳动生活,对于词境开拓有积极的影响。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