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格早起成长营想法成长励志

47/300 归途

2019-02-11  本文已影响86人  _饭饭_
47/300 归途

踏上回去的旅途了,途中写下这段文字,有种不一样的感受,一种轮回感,一种漫长感,像是回到了起点,但又有所不同,哪里不同?心理满满的,稳稳的~

01 家

自从在日照定居,平均两年回来一次,说实话,我不是那种特别恋家的人,上大学是我第一次离开家,却没有想象中的想念,七年外地求学,每年倒是能回两次家,回想起来,竟是没有几分记忆,只记得大二,暑期参加建模比赛提前结束,临时买了一张站票,站了足足30多个小时,那种感觉回忆起来竟想哭,太有纪念价值了。

工作成家后,虽然从事教师工作,但默认的似乎只能是回家一次,为什么?

一是太远了,日照到牡丹江,虽然飞的话也就两个小时,但总觉得还是很远,心理距离远了;

二是心被新家填满了,有了自己的家,就会默默的将原来那个家放在心底,偶尔一件事勾起回忆会想想,多数时间会让时间冲淡;

三是习惯了电话联系,每天打个电话给父母,见或不见,已成习惯,这个习惯随着时间更成习惯,待某一天突然发现,他们竟真的老了,而你还意识不到自己已然长大。

你是否也慢慢疏离了养育你的那个家?你是否也全身心的投入到了现在这个小小的三口之家(也许四口)?可能不到那个年龄,无法体会父母一天天看着日历牌,数着日子盼忘儿女回家的心情。其实,只需要想想,自己的孩子长大后有了家,一年到头也见不到一次,可能就能明白了。

这一年,爸妈帮我照看孩子,渐渐地竟被理所应当的想法填满,常常忽视了他们真正的需求,比如只是下班后跟他们聊聊天儿,听听他们的想法,而不只是陪孩子,或者做自己的事,这种明明在眼前,却被忽略的感受一定不好吧。

什么时候开始,父母一说话,我们就变得不耐烦;父母一提建议,就直言他们不懂,不懂这个时代人的想法。代沟——成了我们割裂双方思想的代名词,有时甚至解释的机会都不给,完全被不可理喻的价值观充斥着。

你真正去听了嘛?他们说的一点儿道理都没有吗?同样的话换成朋友说,你还是这个态度吗?原来我们只是对人,不是对事,为什么,明明是将我们生下来,并一点点养大的亲人,竟一点儿耐心都不给呢?

我们往往容易将好脾气留在外面,将不良情绪留给家人,为什么?利益关系不同。前者,你有所求时,需要付出,他是你的“上帝”;后者,你有所求时,他甘心付出,你是他的“上帝”,说严重了?未必,有些人,有些事,还真是这样~

02 历练

这次回来,对凡凡来说是个好的经历,我一直觉得,对孩子来说,换个环境就是成长,无论这个过程如何,哪怕生病,不愉快。之前会担心太冷孩子受不了,其实都是多余的,经历的多,才明白的多。

现在的孩子就是挫折太少了,前几天和表妹聊天,她说自己六岁的时候,有一次上山找父母,走了两个小时,傍晚了才找到,而那条路她就跟父母坐车走过一次。见到舅母那一刻,她没哭,反倒是舅母吓了一跳,差点把她揍一顿。

我问她:你就不怕吗?她笑着说:我当时就觉得自己能找到,怕什么呢?我说:你就不怕有人把你拐走了?她说:当时不懂,就记得路上有人跟我说话,问我去哪,我也不搭理,径直往前走,现在想想倒是挺危险的。我说:你该庆幸,你天黑前找到了,要不然即便没丢,你现在也不是现在的你了。

人的早期经历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好的体验越多,人的安全感,幸福感就越强。

我相信表妹的这段经历对她的影响是很大的,她现在经常只身去陌生的城市闯荡,没有任何亲戚朋友,她也不怕无处安身。她自己也说,记忆中最早的就是这件事,也经常会想起这段经历,庆幸的是她当时是安全的,掌控感和独立感也开始萌发。

但这样的经历毕竟是少数,且也是不建议的,为了历练孩子,将其置于险境,没有哪个父母心会那么大。但在孩子小的时候,多经历些事,对将来还是好的,因为这些掌控感,效能感是平时安逸生活无法得到的,却是以后生活能量提升的必备。

这篇文章属于自嗨文吧,哈哈哈,偶尔写写也不错。

回去了,开始新的旅程吧~

凡凡做的椰子树,汉堡和薯条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