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叫》:第二人称“你”为何让人心碎
01,
在读《绝叫》之前,我没觉得第二人称叙事有什么特别的,不外乎三种情况,一是把“我”换成“你”,一是上帝视角对角色说“你”,三是作者对读者说“你”。
我写日记的时候偶尔会用第二人称,大多有些矫情,比如“你不爱自己,谁爱你呢”“不要辜负有人爱你一场”“愿人间负你千万,你依然爱它万千”“你值得被爱,也要让自己配得上”“你已是一个成熟的职场人了”“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你去爱和同情,呵护好自己才是王道”“这是你梦想的你自己吗”“你来到人世间一趟,总要知道自己每天都干了啥吧”……呃,打开日记本之前我真没想到它居然是这么个矫情语录(别赞,要脸)。

看过的书里也有穿插第二人称叙事的,大多是作者突然介入文本,把读者拉出来,制造阅读障碍,让文本更高级,多少有点炫技的意思。阅读体验是有了,但多少有点被掌控的不爽。
而《绝叫》是全书一半都在第二人称叙事,以“一三五、二四六”的形式穿插在正常叙事中,像主人公呓语,像上帝视角,又像作者介入。
但因为是推理悬疑小说,读着读着就容易犯嘀咕:一直在说“你”的这个人,到底是谁?
虽然在听说这本书的时候就知道结尾很反转很惊艳,而且我在微信读书上开着评论看的,老早就被剧透了,但真看到最后第二人称开始转换的时候,还是全身一阵发麻,紧跟着泪流满面。
原来第二人称叙事,会这么让人心碎。

02,
一般情况下,我们看到“你”是比较容易代入自己的。“我”是一个人在说自己,“他”是一个人在讲别人,而“你”就是一个人在和你一对一对话。
现在很多走心类文章会在标题中用“你”,吸引人点开,就是利用这一点,在你面前扮演着良师益友的角色,找到你的需求,唤起你的信任,给你恰到好处的温暖和鼓励。
《你的情绪习惯,决定你的人生观》
《你的幸福力,藏在你读过的书里》
《你要努力生活,也别忘了快乐》
《你有多久,没有感到快乐了?》
《你总要一个人去走一段路》
《你不必一个人抗下所有》
……
在《绝叫》里,那些第二人称叙述的部分全部都在说主角阳子。
“你的母亲24岁时生下你”“你母亲永远满脑子只有小纯,脑袋普通、健康尚可的你,她根本不放在心上”“二十岁前往东京的愿望再次破碎,你进入当地的企业上班”“你与上一个男朋友已经在一年多前分手了,现在并没有其他备胎”……
但是有很多话,明明是在说阳子,却让人很有代入感,就像一个心理咨询师在与你对话。
杂志上介绍的新时代女性范本,都像你以前向往的偶像剧女主角,不是在大企业上班,就是自己开公司,或者拥有厉害的证照。她们全都是“特别”的人,和你这个“凡人”不一样。
你时常感到孤单寂寞,静不下来。你的内心深处仿佛沾上了沥青,黑暗黏稠,也不再认为自己是独当一面的女人。
人世艰难,大多数普通人都曾身陷囹圄,深夜痛哭,也曾自卑绝望,孤单寂寞。你我又何曾幸免?只不过我们好歹还有的选,不至于像阳子一样,在与恶龙缠斗的过程中成为恶龙,一点一点被恶意吞噬,一步一步走向深渊。
也正因如此,我们才得以置身事外,在第二人称叙事中看尽阳子的大半生,同情中带着悲哀,悲哀中带着庆幸。

03,
在《绝叫》接近尾声时,第二人称叙事突然转变,从“你”变成了“我”。人称变了,也就意味着视角变了,身份变了,人变了。
绝地反转,真相大白,洁白的月亮在天空破了个洞,高高在上,孤傲而冰冷。
说不上好,也说不上不好。
就像钮祜禄·甄嬛回宫大杀四方,甚是痛快,我们仍然觉得这部剧是个悲剧。
这才是最让人心碎的地方。
你在一个万里无云的晴天来到世上,爸爸随口取名为“阳子”。你不被期待,不被祝福,不被需要,而是不断被抛弃,被背叛,被伤害。你为生而死,向死而生,付出全部的代价,终于为自己觅得一个避风港。
可“你”已经不是你了。
“阳子,感谢你能出生,成为我的女儿。希望你的人生幸福美满。”如果你的人生是这样的开始,那该有多好。

04,
《我们与恶的距离》里有句话,“小朋友的问题,多半的源头都是家庭啊。”可以用来解释《绝叫》里大部分可怜之人和可恨之人。
但我们不能用这句话来理解那些人。
确实,就跟雨水只是从天上滴下来一样,没有任何人能选择自己生在哪里,我们无法选择,甚至也无法改变。可是也不能就此沦落底层,没有方向,不做选择,不会判断,只是随波逐流进入一个又一个深坑。
哪怕很难,也要努力让自己幸福,让情感在黑暗中开花,让美好随花香弥漫。唯有如此,人生才不至于被完全葬送。
就当来人间历劫,痛苦的原生家庭就是劫数,过去了就让它过去,剩下的日子,我们都要好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