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乐里的族群认同
人是社会人,对自身身份的探索与理解围困了我们的一生。试想遇到别人问你:“你是哪里人?”你的本能回答是什么?中国人?广东人?在香港,绝大部分答案应该是:“香港人”。这一代香港人,对身份认同的理解早已融入了传唱于大街小巷的香港流行音乐里。
狮子山下:既是同舟,且共济
狮子山,端坐于香港九龙塘及新界沙田的大围之间,对香港人来说,狮子山象征着香港的精神高地。有狮子山在,精神就在,香港就在。
说起狮子山精神的起源,是一九七三年香港电视台开始播放的一部单元剧《狮子山下》,其后一直轰动全港,至一九九四年,播出跨度达二十一年,讲述着香港普通市民逆境自强的励志故事。上世纪七十年代,香港经济腾飞时,狮子山精神代表着草根阶层的努力与挣扎与自强不息的精神。
![](https://img.haomeiwen.com/i12001239/9789905a6602505b.jpeg)
20、21世纪之交,香港遭遇金融危机,时任香港财政司司长梁锦松在年度预算案的结词里摘录了《狮子山下》的歌词,朱镕基总理也朗诵这首歌的歌词,呼吁港人进行第二次创业。这首歌再度在香港掀起热潮,鼓舞着香港人焕发斗志,重燃激情。“放开彼此心中矛盾,理想一起去追,同舟人世相随,无畏更无惧;同处海角天边,携手踏平崎岖,我哋大家用艰辛努力写下那不朽香江名句……”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歌词、优美的旋律,使得这首歌成为几代香港人的“饮歌”,其地位不弱于《我的中国心》。
皇后大道东:知己一声拜拜远去这都市,要靠伟大同志搞搞新意思
1984年12月,《中英联合声明》签订,决定了香港人的命运去向。从此之后的20余年里,香港人爆发了一场空前庞大的身份认同危机,对前途的迷茫,不知是被抛弃还是被占有的感觉,凭空莫名的归属感,组成了当时香港文艺作品中体现这种纠结心理的“九七情结”。
皇后大道是香港开埠之后建设的第一条沿海市中心主要道路,位于现在中环及上皇后大道东湾仔段环一带,所经之处都是精华商业、金融区,皇后大道一带是香港市中心。1991年,由林夕填词、罗大佑谱曲的《皇后大道东》推出。歌曲风格迥异多变、歌词贴近民情民生,配合罗大佑创作的优美旋律,使得这首歌推出后三个星期内即登上香港三大流行榜冠军,创下香港歌坛鲜有的“非偶像派”歌曲磐居榜首的记录。
![](https://img.haomeiwen.com/i12001239/28f77c2e5bbd6c16.jpeg)
“知己一声拜拜远去这都市,要靠伟大同志搞搞新意思。会有铁路城巴也会有的士,但是路线可能要问问何事……”歌词表达了港人在历史转折点的挣扎与迷茫,但是结尾不断重复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似乎又想表达,不管对于老百姓来说,政局波诡云谲都无所谓,只要过得好就可以了。
喜帖街:有感情就会一生一世吗
1997年,是香港人绕不过的心结。有人走有人留,人群聚了又散,离开的不见得快乐,留下的也并不可怜。十年后,当初出走的一批香港人回流,又有一批人在遍寻不获认同的沮丧中选择出走。因此有人说,比起台湾,香港更像是“亚细亚的孤儿”。从追究族群认同到“本土意识”的日益强化,是香港人对现世的无奈唏嘘,是基于快乐本能的生活哲学,颇有一种“此身安处是吾乡”的意味。
2008年,谢安琪演唱的一首《喜帖街》几乎横扫了2008年的香港乐坛的各大颁奖礼,唱出了港人在时代变迁中难以割舍的本土情怀。喜帖街原是香港的一条老街,几乎每一对举办婚礼的新人都会去喜帖街选购新婚用品。该街大部分建筑为20世纪50至60年代的唐楼,整齐划一,极具传统特色。2004年初,香港政府计划重新开发此区,最终昔日红金炯炯的喜帖街,敌不过时代巨轮的吞噬,转眼已成一片颓垣败瓦。
![](https://img.haomeiwen.com/i12001239/258373c6c678c8dd.jpeg)
歌曲采用了80年代港乐的典型风格,配以黄伟文时而讲老街的拆迁,时而讲爱情消失的歌词,两种关于逝去的悲伤气氛结合在一起,极易引起听者哀伤的共鸣。“筑得起人应该接受 都有日倒下 其实没有一种安稳快乐 永远也不差”在新世纪日益缺乏安全感与身份认同的香港人,开始学习接受,学会在改变中习惯人生无常。怀旧但不守旧,毕竟日子还要过下去……
传奇的历史际遇造就了香港人的命运漂浮感,他们安身立命的历程沉淀于飘扬的港乐里,传唱于代际之间,成为时代磨灭不去的印记,。
![](https://img.haomeiwen.com/i12001239/63c71bb13799c38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