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华夏文明创新区建设历程和经验研究
天水华夏文明创新区建设历程和经验研究
一、天水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总体情况
为深入贯彻落实甘肃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重大战略决策,加快推进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建设,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十九大精神,按照《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总体方案》的总体要求,以保护、传承、展示、创新、发展始祖文化为主线,以打造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为核心,以建设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为主题,坚持继承弘扬和创新发展相结合、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相协调、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把天水建设成为地域文化特色鲜明、文化服务体系健全、文化产业实力较强、文化创新氛围浓厚的特色文化强市为指导,及时制定了实施方案,并按照方案层层开展了建设工作。
(一)总体思路。围绕《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总体方案》“一带三区十三板块”的工作布局,着眼把天水建设成为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陇东南文化历史区的核心区域,充分挖掘天水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丰富多彩的自然人文资源,按照“一长廊”引领、“三园区”支撑、“六工程”推进的总体思路,建设天水始祖文化历史区(简称136工程)。“一长廊”:规划建设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天水百里石窟艺术长廊,打造华夏石窟艺术之都。依托天水独特的石窟艺术资源,以麦积山石窟为核心,以仙人崖、大像山、华盖寺、水帘洞、木梯寺等石窟为节点,着力在保护、开发、利用上下功夫,努力把天水打造成为华夏石窟艺术之都。“三园区”:一是规划建设中华始祖文化园,打造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以伏羲文化传承创新为主题,以秦州区西关及北山片区和麦积区三阳川卦台山为重点,整体规划,联动开发,以园促片,辐射周边,带动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努力把天水打造成为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二是规划建设大地湾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以《大地湾遗址文物保护规划》为基础,积极申报建设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努力把大地湾遗址打造成为集考古、研究、展示为一体的大遗址保护和文化产业基地,成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三是规划建设麦积山文化旅游区,打造中国西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高地。以麦积山风景名胜区为依托,在东柯河-颍川河流域规划建设集旅游集散、温泉度假、养生保健、文化展示交流为一体的麦积山文化旅游区,努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城市新区和中国西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高地。“六工程”: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程、文化产业发展壮大工程、文化服务基础建设工程、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工程、文化品牌打造提升工程。
(二)工作任务。主要建设六大工程:一是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程。开展文物调查,建立各类文物资源数据库。实施百里石窟艺术长廊项目,加大对麦积山、大像山、水帘洞、木梯寺四个主节点的保护,并延展到全市其它石窟,推动麦积山石窟、武山水帘洞石窟丝绸之路整体申遗。积极开展文化遗址保护和申报工作,科学保护和开发利用秦安大地湾、张家川马家塬、甘谷毛家坪等遗址及墓群。做好民间民俗文化的调查、评估、抢救和保护,加快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中心和县区民俗文化博物馆、非物质文化传习所建设。加强对国家、省级珍贵古籍的保护和整理出版,积极申报争取出版项目,力争纳入甘肃历史文化资源出版工程。二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程。做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工作,加快保护规划编制实施,着力构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启动天水古城西关片区综合保护与复兴项目,加快对伏羲庙、伏羲城、南北宅子、贾家公馆等古建筑、古民居维修保护,抓好秦安县陇城镇、武山县滩歌镇、麦积区街亭古镇等历史文化名镇和秦安县邵店村、凤山村等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利用。积极发展培育优秀的传统村落,抓好麦积区街亭村、胡家大庄等中国传统村落的风貌修复、环境整治。做好古树名木的复壮和保护。建立健全历史街区、文保单位、名人故居、历史建筑及构筑物、考古遗址的标识和解读体系。三是文化产业发展壮大工程。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复合型、非公有型、外向型和高科技型等5个类型的文化产业;重点发展文化旅游、民间民俗工艺品加工、出版发行和印刷、广播影视和网络传输、演艺娱乐等5项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文化设计、数字内容、节庆会展、动漫游戏、移动多媒体等5个新兴产业。加快战略性文化产业项目的实施,重点抓好百里石窟艺术长廊、中华始祖文化园、大地湾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麦积山文化旅游区等项目建设。启动实施文化产业百强企业工程(即争取用5年时间打造100家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文化产业龙头企业),积极扶持天水飞天雕漆工艺家俱有限公司、天水汉唐麦积山艺术陶瓷有限公司、甘谷大漠行麻编鞋业有限公司、天水新华印刷厂等骨干文化企业做大做强,推进有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进一步健全文化市场体系,重点发展图书报刊、网络产品、演出娱乐、书法美术、工艺品等产品市场。建设文化产品网上展示交易平台,拓宽文化产品销售渠道,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四是文化服务基础建设工程。以农村和社区为重点,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统筹规划市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天水大剧院、体育中心等一批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加快博物馆、文化馆、体育馆、图书馆、纪念馆、青少年宫、农家书屋、县区文化中心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实现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进一步规范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与利用。五是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工程。坚持文化旅游首位产业发展方向,积极探索文化与旅游融合式发展的路子,大力发展历史文化游、民俗文化游、生态观光游、温泉养生游、红色文化游。积极推进文化园区建设,着力打造秦州“易”文化园、麦积马跑泉公园、佛文化园、甘谷大像山文化旅游园、武山宁远祈福文化园、秦安凤山生态公园、清水轩辕文化园、张家川回乡风情园,形成特色鲜明文化园区集群。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加快推进景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和星级酒店建设,把天水建成“丝绸之路”国家精品旅游线上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和甘肃东翼连接陕甘川的区域旅游集散中心。六是文化品牌打造提升工程。加大对“羲皇故里”、“山水天水”、“宜居天水”宣传力度,打响“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和“麦积山”等代表天水文化特质的品牌,形成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美誉度和较大影响力的城市形象品牌;加强对公祭伏羲大典暨中国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相聚天水”合唱艺术节、天水花牛苹果节、武山蔬菜博览会、全国业余山地自行车邀请赛等节庆赛事的扶持和引导,丰富内涵,提升水平,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节会品牌;进一步提升“陇右讲堂”、“天水大舞台”和《一画开天》、《麦积圣歌》、《关山月》等文化品牌影响力,推陈出新,创作精品,编排一批反映天水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的舞台剧目和影视大片,充分展示天水独特的文化魅力。
(三)保障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领导小组,下设专门办公室,挂靠市委宣传部,负责全市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日常工作的组织、协调、督促和落实。各县区也要组成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专门力量,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二是完善政策法规。积极争取中央、省上对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政策指导支持。用足用活西部大开发和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各项优惠政策,从财政、税收、投融资、产业、科技、土地、价格、招商引资、人才、帮扶等各方面挖掘已有政策潜力,完善政策保障体系。三是加大资金保障。在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的同时,建立多渠道投融资体系,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文化领域建设。成立了天水市文化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搭建文化投融资平台。坚持市场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力争在现有的财政状况下通过贴息、补助、奖励等形式,大力支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四是培育文化人才。重点实施高端文化人才、文艺名家、优秀文化企业家、高素质理论宣讲人才培养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扶持等五大工程,打造一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文化人才队伍,为天水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四)主要作法及经验。2013全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启动以来,天水作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陇东南文化历史区的核心区,按照省上“1313”建设要求,我市始终坚持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基础,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为平台,以打造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为核心,把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作为关键举措,把文化产业的培育发展和壮大提升作为主攻方向,把文化事业的繁荣进步和普惠共享作为主要任务,努力做到保护传承与发展创新并重,文化事业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共举,通过强有力的工作,取得了突出成效。
1、注重顶层设计,华创区建设目标思路明确。2014年围绕省上《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总体方案》“一带三区十三板块”的工作布局,着眼把天水建设成为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陇东南文化历史区的核心区域,充分挖掘天水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丰富多彩的自然人文资源,制定了天水市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总体方案,提出了“136”工程,既按照“一长廊”引领、“三园区”支撑、“六工程”推进的总体思路,建设天水始祖文化历史区(简称136工程)。“一长廊”:规划建设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天水百里石窟艺术长廊,打造华夏石窟艺术之都。依托天水独特的石窟艺术资源,以麦积山石窟为核心,以仙人崖、大像山、华盖寺、水帘洞、木梯寺等石窟为节点,着力在保护、开发、利用上下功夫,努力把天水打造成为华夏石窟艺术之都。“三园区”:一是规划建设中华始祖文化园,打造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以伏羲文化传承创新为主题,以秦州区西关及北山片区和麦积区三阳川卦台山为重点,整体规划,联动开发,以园促片,辐射周边,带动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努力把天水打造成为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二是规划建设大地湾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以《大地湾遗址文物保护规划》为基础,积极申报建设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努力把大地湾遗址打造成为集考古、研究、展示为一体的大遗址保护和文化产业基地,成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三是规划建设麦积山文化旅游区,打造中国西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高地。以麦积山风景名胜区为依托,在东柯河-颍川河流域规划建设集旅游集散、温泉度假、养生保健、文化展示交流为一体的麦积山文化旅游区,努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城市新区和中国西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高地。“六工程”: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程、文化产业发展壮大工程、文化服务基础建设工程、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工程、文化品牌打造提升工程,这个方案体现的是大项目建设为抓手,来推进全市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随后,按照省上要求,我们又进一步拓宽思路,将天水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定位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上,编制了《天水市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规划纲要》,《规划纲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围绕“华夏祖脉文化旅游圈”主题,以“保护优先、文化为魂、融合创新、区域统筹、产业联动”为原则,以“两大战略重点、八大平台载体、三大战略联盟”为支撑,以“核心区、协作区、联动区”为布局,实施“十项重点工程”,分三步将天水打造成“羲皇故里·世界华人寻根祭祖圣地”“人文天水·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名城”“陇上江南·中国休闲旅游生态家园”。为确保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各项重点任务落到实处,《规划纲要》从强化政府调控职能、筹措开发建设资金、保护文化旅游资源、营造优良发展软环境、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同时还制定出台了《麦积山大景区总体规划》《麦积山大景区建设性规划》《天水市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十三五”规划》《天水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一系列规划的编制,顶层设计的不断完善,有效地推进了全市华创区建设。
2、统筹协调推进,华创区建设任务落实到位。针对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任务涉及单位多的特点,我市建立了年初安排部署、季度检查落实、半年分析总结、年终考核评定的工作制度,统筹推进各项任务的有效落实。一是指导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面完成了全市文化资源普查工作,并实施了全市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成功申请麦积山石窟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大地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获得批复,积极推进张家川马家源、甘谷毛家坪等大遗址抢救性挖掘保护及考古工作,并取得了新突破。对我市重点文物进行了保护维修。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利用。加快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建设,秦安县陇城镇、清水县梅江村分别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传统村落。新阳镇胡家大庄、麦积镇街亭村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填补了我省的空白。二是指导推进文化产业工作。出台《天水市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实施意见》,紧紧围绕印刷出版和文化旅游商品加工方面优势,积极培育了一大批骨干文化企业。在项目融资、产品研发、市场营销、争取资金等方面给予文化企业大力支持。坚持项目引领战略。对新建项目筛选、论证和储备上严格要求,确保项目质量。对在建项目抓好跟踪,督促加快实施进度。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秦州区建成了天水市首家文化创客孵化基地“天水66号—文化创意空间”;麦积山文化旅游区、黄河雕漆文化产业园、武山莹豪鸳鸯玉文化产业苑建设进展顺利。不断丰富文化产业创新创意内容。支持天天天水网、天水广电网、天水在线、天水生活网等重点网站升级改造,推动了网络企业连锁品牌化、规模化发展。抓特色产品开发,着力拉动文化消费。根据国家文化部和财政部关于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的要求,制定了《天水市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实施方案》,重点扶持经济效益好、运行机制活、扩张能力强的各类文化旅游企业,全力抓好各县区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营销,开发各类地域文化特色旅游纪念品和实用工艺品,有效地拉动了全市文化旅游消费增长。积极通过敦煌文博会。深圳文博会、兰洽会等节会平台进行招商。三是指导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出台了《天水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方案》,有序推进各项工作。积极开展“感动天水·凡人善举”、“感动天水·十大孝心人物”、“最美天水人·身边正能量”、“最美基层干部”、“天水美德少年”、等评选表彰活动,在全市发挥了很好的模范引领作用。全市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实现免费开放。深入建设乡村舞台、农家书屋、乡镇综合文化站、县级城市数字影院,并实现全覆盖。开展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农村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开展。《麦积圣歌》《大秦文公》等优秀剧目先后获得国家和省级多项大奖。《天水通史》《魅力天水》丛书出版发行。拍摄了《麦积山石窟》《祖脉天水》《苦乐村官》、《幸福快车》等影视作品。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标准化、均等化。四是指导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工作。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发展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为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完善旅游要素,开通了天水经西安至重庆、天水经天津至大连航班,天水至兰州“麦积山号”旅游列车,同时至敦煌旅游专列,青鹃山滑雪场、麦积山滑雪场相继建成运营,改变了我市冬季旅游“短板”。依托陇城镇、麦积镇、滩歌镇等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名镇,打造了一批特色文化旅游景区和农家乐,不断增强旅游吸引力。
3、着力品牌打造,华创区建设成效突出。一是围绕弘扬伏羲文化,着力办好伏羲公祭大典和伏羲文化旅游节,积极建设华夏祖脉文化旅游圈,打造“羲皇故里 世界华人寻根祭祖圣地”“陇上江南 中国休闲旅游生态家园”“人文天水 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旅游品牌。二是围绕天水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积极打造精品特色旅游线路和产品品牌。力推羲皇故里寻根祭祖游、百里石窟艺术走廊游、丝绸之路名城古韵游、陇上江南生态休闲游、天河沐浴温泉度假游、现代农业观光游等特色旅游,培育发展秦早期文化、三国文化、中医保健、休闲养生、体育赛事、红色旅游、草原风情等成长性旅游产品。三是围绕一县一品牌,积极培育县区特色品牌。支持县区打造“麦积山文化旅游大景区”“大地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华夏第一县”“大福武山 祈福圣地”“轩辕故里”“回乡风情园”等品牌,达到一县一品。
二、取得的主要成绩和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期间,我市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为统揽,大力实施“136”工程,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麦积山石窟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大地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获得批复,马家塬、毛家坪等遗址挖掘保护取得新进展,伏羲庙、胡氏民居、贾家公馆等38处重点文物得到保护维修,全市各类博物馆达到50个。文化事业全面发展,全市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实现免费开放,乡村舞台、农家书屋、乡镇综合文化站、县级城市数字影院实现全覆盖,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农村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开展,建成爱国教育基地32处,《麦积圣歌》《大秦文公》等优秀剧目先后获得国家和省级20多项大奖。文化产业快速增长,全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12.31亿元,年均增速30%,占全市GDP比重的2.22%,把文化产业打造成为全市首位产业和支柱产业,逐渐成为党委、政府和干部群众的共识。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开发的矛盾比较突出;公共文化事业发展基础比较薄弱,发展不均衡;文化产业规模总量小,层次水平低,文化与其它产业的融合还不够深入;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还未完全理顺,文化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
“十三五”时期,“丝绸之路经济带”、“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关中——天水经济区”、“陇东南国家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等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为我市文化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天水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文化产业呈现爆发式增长的态势,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从面临的挑战看,我市处于偏远内陆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支撑力弱,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文化建设面对的“倒逼”压力更加突出,文化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更加紧迫,文化发展改革面临更多阻力和挑战。
三、加快天水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天水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主动融入对接“一带一路”战略和省上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十三五”规划,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文化大市建设为统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为引领,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前提,以全面实施“136”工程为抓手,以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为突破口,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转变文化发展方式,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壮大文化产业规模,激发文化发展活力,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幸福美好新天水提供坚实的文化保障、精神动力、道德滋养和智力支持。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着力将天水打造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现代文明素质为特征,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阐发和价值提炼。鼓励支持相关机构进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加强彰显天水特点的社会主义文化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传承接续和理论研究创新。发挥“陇右讲堂”积极作用,开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论坛。深入挖掘收集整理天水地域民俗民间文化资源,提炼时代精神,阐发“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更好地弘扬天水特色民俗民间文化。
2.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深入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人知人晓”和“人信人守”工程。开展学雷锋志愿者服务活动、诚信教育、孝敬教育、勤俭节约教育,培育传承良好党风政风、家风家教、校风校训、企业精神和乡贤文化,增进全社会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创新仪式、礼仪和载体等形式,广泛、深入、持久地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宣传,提高全社会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加强舆论引导及典型评选工作,继续做好“陇人骄子”的挖掘推荐工作,持续做好道德模范、时代楷模、身边好人、陇原先锋号(岗)、“身边正能量·最美天水人”、“天水美德少年”等先进典型的评选表彰和学习宣传。继续开展“孝老、敬老、长孝心”和全市“十大孝星”评选表彰活动。着力实施“中国梦·凡人善举天天看”微纪录电影拍摄工程。
3. 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完善诚信制度化、法治化建设,定期发布诚信“红黑榜”,建立公民道德建设的常态化机制。全面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深化道德实践,推进道德讲堂建设,广泛开展道德模范创评活动。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进一步加强对各县区文明程度指数测评工作。全面启动天水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工作。
(二)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1. 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系统梳理我市文物资源,加强革命文物、大遗址和珍贵濒危、馆藏文物的抢救性保护和古建筑群、重点文保单位的修缮保护工作。加强交流合作,建立、实施文物保护责任终身追究制。健全机构,加强基地建设,完善保护体系,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加快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依法完成名城名镇名村及传统村落各类规划的编制报审备案。健全天水名城保护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实施好陇城镇、胡家大庄、街亭村、梅江村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及传统村落保护项目。保护天水三线工业历史文化遗存。依法颁布《天水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及传统村落保护条例》。
2. 推动文化遗产“历史再现”工程。发展各类行业博物馆、专题博物馆、民办博物馆和“乡村记忆”博物馆,到2020年,全市各级各类博物馆总数达到100家。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文物保护与现代科技融合创新,提高文物展示展览水平。充分发挥博物馆文化教育功能,建立开放灵活的博物馆科学文化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立馆校教育合作机制,开展藏品进社区、进校园、进乡村活动。鼓励国有博物馆与民办博物馆联合办展。加强文物保护修复、展览策划等文博紧缺人才的培养,培养一批基层文博专业人才队伍。
3. 推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着眼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早期文化、三国古战场文化、石窟文化、民间民俗文化等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始祖文化内涵。尊重、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发挥伊斯兰文化、回族文化遗产资源优势,打造民族文化活态传承。规范少数民族非遗名录项目管理,推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创新成果,推动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对全市各类单位、机构古籍收藏和保护有关状况进行全面普查,对古籍进行分级保护,建立古籍名录和综合信息资源数据库,加强古籍整理出版和修复工作。培养具有较高水平的古籍保护专业人员,形成相对完善的古籍保护工作体系和工作制度。深入挖掘文物资源的文化内涵,开发各类文博创意产品,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
(三)统筹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1. 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加强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党员教育、广播影视、文艺演出、体育健身、科教普及等各类资源,提升乡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水平。全面落实《天水市精准扶贫贫困乡村文化场所建设支持计划实施方案》,抓好贫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市图书馆、市文化馆新馆项目,推进县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重点项目建设,在全市重点乡镇启动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中心(馆)。完善县区美术馆、纪念馆的管理和运行机制。
2. 增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深入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实施“十个一”文化品牌建设工程,支持鼓励群众文艺创作,推动群众文艺蓬勃发展。丰富贫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产品,充实少数民族县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组织开展针对特殊群体的文化活动,配备盲文书籍,建立盲人有声读物阅览室。广泛开展群众文体活动,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组织开展群众性节日民俗活动,推进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支持和培育少数民族特色体育项目。支持成立各类群众文化团队,促进群众自办文化活动健康、规范、有序开展,支持群众文化走出去。
3.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开展学龄前儿童基础阅读促进工作,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进一步加强对残疾人文化艺术的扶持力度,宣传、引导农民工积极参与驻地文化活动,实行特殊群体文化消费补贴制度,面向困难家庭和农村留守儿童开展文化帮扶,着力保障特殊群体基本文化权益。鼓励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成立行业协会,鼓励和扶持公共文化机构挖掘特色资源,为群众提供特色文化服务,培育和规范文化类社会组织。积极推进文化志愿服务,探索具有地方或行业特色的文化志愿服务模式。加强对文化志愿者队伍的培训,提升文化志愿者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4.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深入实施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组织实施一批市级公共文化服务科技创新应用示范项目,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鼓励各县区整合优秀文化资源,开发特色数字文化产品,提高资源供给能力。支持数字版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有效保护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现代传播能力,进一步拓宽公共文化资源传输渠道,大力推进“三网融合”,实现市、县区两级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传输覆盖、广播电视户户通。
(四)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1. 加快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注重资源融合,跨行业、跨产业、跨区域融合全市各类历史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资源、节会品牌、自然资源,催生一批新业态,培育形成新产业。注重技术融合,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网络与创意、金融等技术手段,打造各种创新型、体验型文化旅游产品,丰富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方式,赋予文化旅游产业新的内涵,提高景区观赏性、参与性和体验性。注重功能融合,着力在游客与居民共享资源上下功夫,突出“商、养、学、闲、情、奇”等元素,打造游客与居民共享的生活空间。注重界域融合,充分利用天水丰富的工业、农业、教育、森林、地质、体育、民俗等资源,延伸产业边界及领域,培育新兴业态,促进文化旅游与其他行业、产业融合发展。紧紧抓住中华伏羲文化城、天水丝绸之路文化旅游产业园、麦积山大景区、大地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中国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影像丝绸之路——天水摄影双年展、绿色催化专家智库和麦积山论坛、精品体育赛事等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平台载体,丰富载体内容,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对文化产业的贡献率。加快培育特色文化旅游品牌,以“华夏祖脉文化旅游圈”为主题,打造“羲皇故里·世界华人寻根祭祖圣地”“陇上江南·中国休闲旅游生态家园”“人文天水·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旅游品牌。加强与周边地区文化旅游合作,积极打造羲皇故里寻根祭祖游、百里石窟艺术走廊游、丝绸之路名城古韵游、陇上江南生态休闲游、天河沐浴温泉度假游、现代特色农业观光游等特色文化旅游品牌。支持县区培育发展特色文化旅游品牌。
2. 培育新兴文化业态。坚持文化旅游首位发展方向,全面实施《天水市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规划纲要》,把天水建设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支持“文化+”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支持“文化+”特色农业,建设一批集农耕体验、田园观光、文化传承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园区。支持“文化+”体育产业,策划打造影响力大、参与度高的精品赛事,开发体育衍生品,推动体育产业全面发展。利用“文化+”其他产业模式,丰富文化内涵、增加文化含量,提高文化附加值,在产品、效应、规模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充分运用新兴数字信息技术对传统文化产业进行改造,为传统文化产业注入新的元素与功能,丰富形式,推动创新。引入新载体和新商业模式。建设文化创意及设计服务产业孵化基地,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打造文化创意及设计服务平台,加快文化创意及设计服务产品的生产、交易和成果转化。大力发展平面设计、工艺美术设计、装饰设计等设计服务行业。大力发展广告业,推动广告设计与创意、策划、会展、影视、报刊等领域的充分对接。实施“互联网+”战略,积极培育网络音乐、网络演出、网络文学、网络视听等网络文化新业态。加快“文化集市”建设,壮大基层文化产业集群,打造一批“专业村”,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争取生产基地、企业数量、销售收入和农户参与率持续增长。
3. 壮大骨干文化企业。实施全市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培育工程,积极扶持天水莹豪玉文化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天水飞天雕漆工艺家俱有限公司、天水黄河雕漆工艺有限责任公司、天水汉唐麦积山艺术陶瓷有限公司、甘谷大漠行麻编鞋业有限公司、天水新华印刷厂、天水66文化创意有限公司等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做大做强,推进有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结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扶持和壮大民营文化企业,支持文化领域的自主创业,通过创客空间、创意工坊、文化工场等,激发小微文化企业的创业创新活力,扶持和壮大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专、精、特、新”的文化企业。推动优势文化企业根据产业联系,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业务合作,打造跨界融合的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
4.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强文化产品市场和文化生产要素建设,加快建设大型文化流通企业和文化产品流通基地,构建以两区为中心、五县相配套、贯通城乡的文化产品流通网络。加快培育产权、版权、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规范文化产品和产权交易,促进文化资源合理流动。建设文化产品网上展示交易平台,拓宽文化产品销售渠道,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
5.打造天水特色文化品牌。加大文艺精品创作力度,制定出台《天水市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发挥“敦煌文艺奖”、“麦积山文艺奖”等文艺评奖示范引导作用,着力抓好戏剧、纪录片、影视剧等文艺作品创作生产,推出一批以天水历史文化事件和人物为题材的文艺精品佳作。着力提升节庆赛事举办水平,坚持办好公祭伏羲大典暨中国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支持县区办好特色文化节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大力发展户外运动、水上运动、冰雪运动等赛事,努力打造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特色赛事活动,推动体育赛事与体育产业发展。办好影像丝绸之路——中国天水摄影双年展、印象丝绸之路——中国天水雕塑双年展特色文化年展。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和友好城市的人文合作和交流,开展特色地域文化和各类民间民俗文化交流活动,支持旅游企业开展国际战略合作,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