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真正消化一本书?
第一遍的时候,有大量的点只不过是** “产生了印象”** 而已,根本做不到 “深入了解”、更做不到** “熟练运用” —— 因为运用本身就需要时间和耐心,并且还要在这个过程中为了 “优化方法论” 而多次 “折回”,最终才能做到真正 “升级”…… 所以,读很多遍,想很多遍,做很多遍**,才可能真正进步。”
----《为什么同样都是爱读书你却总是没进步》
引言:阅读能⼒的培养顺序
识字-理解概念-训练逻辑能力-掌握精读能力-增加泛读的量-不断践行
- 先识字,并识⾜够多的字(显然常⽤三千汉字肯定是不够的——对那些乐于追求知识的⼈来说) ;
- 习得⾜够多的词汇量;
-
学习更多、 更复杂的是概念——每⼀个重要的概念都需要⼤量的篇幅阐述;
比如心智模式、复利效应、双盲实验、概率思维 - 与此同时习得基本的逻辑运⽤能⼒, **以便能够更有效地理解组织已知概念及其相关信息;
- 通过不断的精读习得更多的概念理念;
- 通过⼤量的泛读扩充补充⾃⼰的概念和理念;
- 通过实践重新理解重要概念, 修正对重要理念的理解;
- 精读与泛读相互补充
一、逻辑的刻意训练
M1和M2之间的关系, ⼤抵上分为两种(M1指某句话的意义,M2是指另一句话的意义):
- M1被M2⽀持。 这时, M2往往可能从三个⻆度之⼀(或者三个⻆度组合使⽤) 去解释M1——
- What? (举例、 阐述)
- Why?(因果、 ⽐较、 分类、 ⽬ 的)
- How?(⽅式、 ⼿段、 步骤)
- M1与M2共同⽀持另外⼀个句⼦。 这时, M1与M2之间可能的关系分别是:
- 并列
- 递进
- 转折
二、精读的刻意练习:
- 挣扎着搞清楚每⼀句话的确切含义。 运⽤⼀切可以运⽤的⼿段——查词典, 查语法书。
- 理解每句话之间、 每个段落之间的关系。 处理段落还有另外⼀个任务——概括。
- 整理词汇。 要知道, 读完⼀篇⽂章之后, ⾃⼰动⼿整理词汇, 远⽐背单词书效率⾼出许多——可惜, ⼤多数⼈并不相信。(对应到中文版书籍阅读,便是整理重要概念)
- 反复阅读若⼲遍。 读着读着就可能发现很多第⼀次读并没有注意到的东西。
- 复述⽂章。 能够书⾯或者⼝头复述刚刚读过的⽂章, 实际上需要很多综合能⼒: 记忆⼒、 逻辑能⼒、 转述能⼒、 重新组织能⼒、 再理解能⼒等。
- 养成相隔若⼲天后复习的习惯。
三、如何真正消化一本书?
1、重视朗读----被低估的精读方法
2、培养思维的乐趣----没有问题哪来兴趣
3、有目的检索阅读---积累写作素材
4、找出组织结构----做到有的放矢
5、两大基本技巧----提高阅读能力的利器
6、反复读,反复读----牛人尚且如此,你还是谦虚点吧
7、学习两大原则:理解和运用----读书、学习的底线
8、教是最好的学----分享也是一种能力
9、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迁移知识,融会贯通
10、学习社群,导师榜样----学习的路上,我不孤单
1.朗读法
遇到好书,我会抽时间朗读完,一本二十万字左右的书朗读完,也不过十几个小时,中间断断续续,也能一个星期内搞定。
2.思维的乐趣
- 时间花在那些需要停下来认真思考的部分
- 概念、方法论、应用
- 观点
- 论证过程
- 用到的证据有哪些.....
- 需要停下来心平气和地开开脑洞的部分
- 需要反复搜索寻找更多资料与关联的部分……
阅读,是为了理解,而理解这事儿,慢,即是快;快,便是无。
3.检索性阅读。
这种阅读本身就是功利性的,比如为了
- 找鲜活证据:支持某个论点去搜索更为精彩、更为经典的事例;
- 多角度思考:为了思考得更为全面,去翻翻不同属性的人群是如何看待某个问题的;
- 达成以上目的,去检索自己已读过的书库……
4.找出组织结构
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组织方式,但大体上都是差不多的。
- 总是要分章节。
- 每一章其实都是在着重讲解一个概念,它的应用,它的方法论。
- 而陆续的章节,通常是必须理解上一个概念之后才能进一步理解的概念,及其应用与方法论。
Tip:一头扎入内容之前,最好把这些概念大致过一遍,不理解没关系,哪怕先记住那些概念的名字和先后关系都很有帮助。
在读的过程中,不断整理这些概念与方法论之间的关系,其实是“消化”的必要过程。
5.向后总结,向前预期
在阅读的过程中,要不断向后总结,向前预期 —— 这是最基本的理解技巧。
- 在阅读的过程中,要不断总结刚才输入的东西都有什么,它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 与此同时,还要不断预期下一步的内容是什么……
只有少数人的阅读理解过程是不断循环地“输入、处理、输出”的过程,尽管这里的“输出”某种意义上不过是“伪输出”……
向前预期的好处:
- 常常相当于为“跳读、略读”提供一个安全机制。读着读着,发现作者提出了一个自己已经深入了解过的论点,再往下扫一眼,发现论据也是自己之前了解的,那这一部分就可以安全地跳过了。
- 又由于一直保持着一个预期,再往下读的时候,发现“嗯?怎么回事儿?跟我想的不一样呢?”那就要折回去认真找原因……反之,要是一样,说明自己的跨越是正确的么。
所以说,在良好的阅读习惯下,理解速度会不断积累,最终不断加快 —— 因为所有的知识都有共同点:它们不一定能用在哪里,它们早晚必然融会贯通。所以,理解过的东西越多,理解新的东西就越快。说穿了,理解能力差,无非就是见识少,仅此而已。
6.反复读,反复读
读不懂怎么办?没关系,只有一个办法靠谱:硬着头皮读完,然后反复读很多遍。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本领,很多人不知道。其实,重要的知识,从来都是通过反复学习才能获得的。一下就能学会得东西,通常上价值不大。
有一点弄不明白就放弃,那能学会什么呢?
还有一个常见现象:有些书籍就是难懂,因为它的内容结构并不完全线性,也就是说,第二章的内容需要第五章的知识才能理解彻底…… 所以,最终,只有我们这种不怕暂时读不懂,能硬着头皮读完,然后再反复来过的人才能消化这种书籍。
7.一定要用起来
很多有用的东西,之所以最终没用,是因为压根没用过。知识无用,这是二货思维,所有的知识都是有用的,哪怕巫术都有用,更何况知识。可是不用的东西,没用起来的东西,还不如虚无 ——** 因为读过、学过,时间与精力已经耗费了,这可是最宝贵的不可逆不可回收不可再生资源!**
- 不用,学它干嘛?
- 不用认真读的书,读它干嘛?
(** 醍醐灌顶的两句话!!**)
这与我对生活的态度也是一样的,既然活着,就要活好,活得精彩
8.教是最好的学
暂时用不起来怎么办?教!我总是重复这句话:
教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把你学到的,总结好的,琢磨清楚的那些知识(不是胡说八道的那些东西)传递出去,分享给你身边的人。“教”,不一定非要像老师一样在课堂上给一帮学生讲(还不允许他们打断)……“教”可以有很多种形式,比如,“分享”,就是“教”的一种形式。在饭桌上都可以进行:
“我最近读到一个新的概念,特震撼:三度影响力…… 原来肥胖症居然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传染的!”
如果你的朋友对此感兴趣,
- 那你就要再仔细一点说明其机理,
- 其作用,
- 甚至用更多的来自自己身边的例子去讲解。
在一来二去的交谈中,你会发现自己也还有很多没弄明白的地方,
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更准确的陈述,需要更精彩、更令人信服、惊叹的论据…… 怎么办?回来改进呗,下次在另外一个饭桌上再演练一次……
所以,我也总是分享这个道理:
分享,不仅需要能力支撑,也是培养能力的最重要手段。知识分享,没有成本,只有收益 —— 双方都有的收益。
分享的技巧很简单:
-
真诚,只分享自己确实觉得好的东西;
-
也是真诚,绝对不能居高临下地装蛋;
-
还是真诚,对方完全有可能不理解你。
9.最重要的问题
还没完!别忘了问自己这个最重要的问题:
这个概念、这个方法论、这个道理、这个知识,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
这是让你真正培养融会贯通能力的方式。所谓的聪明就是这么来的:
- 脑子里有足够多清晰正确的概念与方法论,
- 然后它们之间还有正确应有的关联…… 所以聪明的操作系统总是有更多的想法、更多的方案、更多的可能性。
万一想到了可以“出其不意”地使用的场景,那就赚大了,因为同样的东西到了你的手里却发挥了不一样的作用,你当然与众不同,也只能与众不同。
10.学习社群,导师榜样
与喜欢学习的人泡在一起—— 这一点真的特别重要。潜移默化的力量是非常大的,与喜欢学习的人在一起,正面的影响力很大;与不喜欢学习的人在一起,负面的影响力不仅很大也很可怕。
少走人走的路寻找那些终生学习的人,把他们当作朋友,把他们当作榜样。
---整理自李笑来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