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钱穆:一项好制度,若能永远好下去,便将使政治窒息,再不需后代人来努力政治了。惟其一切制度都不会永久好下去,才使我们在政治上要继续努力,永久改进。制度也只是历史事项中之一目,人类整部历史便没有百年不变的,哪能有一项制度经过一两百年还算得是好制度呢?
汉代
皇室和政府:
1. 皇帝是国家的元首,象征此国家之统一;秘书有六尚,尚是掌管意
2. 宰相是政府的领袖,负政治上一切实际的责任。秘书处共有十三个部门,即是当时所谓的十三曹
官名来源:
1. 宰:古代的家庭,最重要的,可说不是活人而是死人,祭祖自属大事。替天子诸侯乃及一切贵族公卿管家的都称宰。到了秦、汉统一,由封建转为郡县,古人称“化家为国”,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只有一个家却变成了国家。于是他家里的家宰,也就变成了国家的政治领袖。本来封建时代,在内管家称宰,出外做副官称相,所以照历史传统讲,宰相本来只是封建时代贵族私官之遗蜕。但正因如此,所以秦汉时代的宰相,他不但要管国家政务,还要管及皇帝的家务
2. 中:凡具中字的官,都有指是驻在皇宫的
3. 常:太常在秦代叫奉常,这个常字,本当作尝。他是管祭祀祖先鬼神的。依四时奉献时物,让祖先鬼神时时尝新,故称奉尝
4. 勋:古时代的皇帝,多半靠山住家,因此光禄与勋是古今语,都指门房言
5. 胪:胪是传呼义。大鸿胪,一直相沿到清代,就等于外交部。也如现在之礼宾司,是管交际的
6. 征:原先是征伐禁止的,后来只以分享获得为妥协条件,而仍以征字目之
举孝廉:演进到按照户口数比例分配,制为定额。那时是郡国满二十万户的得察举一孝廉,由是孝廉只成为一个参政资格的名称,把原来孝子廉吏的原义都失去了。最后又由郡国察举之后,中央再加上一番考试。这一制度,于是会合有教育、行政实习、选举与考试之四项手续而始达于完成
经学世家:世代经学,便可世代跑进政治圈子,便无异一封建传袭的贵族了。那时的政治制度,虽不许社会大贫大富,让工商业走上资本主义化。但学问与书本,却变成了一种变相的资本。所以说黄金满籝,不如遗子一经。这便是一本书的资本价值,胜过了一箩黄金的资本价值了。
唐代
宰相: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换言之,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
五花判事:唐制,中书舍人拟稿,亦由诸舍人各自拟撰。然后再由中书令或中书侍郎就此许多初稿中选定一稿,或加补充修润,成为正式诏书,然后再呈送皇帝画一敕字
斜封墨敕:此即表示此项命令未经中书门下两省,而要请下行机关马虎承认之意。在当时便认为这是一件值得大书特书之事,因此在历史上传下。当时唐中宗私下所封之官,时人称为“斜封官”,因其未经正式敕封手续而为一般人所看不起
租庸调制:项目分明,有田始有租,有身始有庸,有家始有调。此制的最高用意,在使有身者同时必有田有家,于是对政府征收此轻微的税额,将会觉得易于负担,不感痛苦。
府兵制:遍及全民众,可说是一种兵农合一制。依照现代人讲法,这是一种社会经济与国防武装的紧密联系,府就等于现在的军区。若果某地是军事要地,便在那地方设立一个府。募招上中等人家壮丁籍为府兵
宋代
皇权与相权:五代乱世最黑暗的表记。若把当时皇帝来比宰相,宰相却有做上一二十年的。相形之下,皇帝反而不像样。试看五代时,有哪几个皇帝获得像冯道般的客观地位与受人尊崇呢
财政:王荆公为神宗相,想要变法推行新政,第一措施,便是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把户部、盐铁、度支三个衙门,重新组织起来
拾遗:如东西掉了重新捡起,这是指皇帝遗忘了什么,他可以提醒他。
补阙:是指皇帝有了什么过失,要替他弥补
台谏官:
1. 唐:有他们随从在宰相身旁,宰相可免同皇帝直接冲突,而宰相要讲的话,却由他们口里讲了,这是政治上的说话艺术,由于一种理想之需要而生。所谓理想需要者,便是君权相权间之调节。唐代的台官,虽说是天子的耳目,而唐代的谏官,则是宰相的唇舌
2. 宋:谏官脱离了门下省,就变成了秃头的,独立的,不隶属于宰相了。而又是由皇帝所亲擢,不得用宰相所荐举,于是谏官遂转成并不为纠绳天子,反来纠绳宰相,谏官台官渐渐变成不分。台官监察的对象是政府,谏官诤议的对象还是政府,而把皇帝放在一旁,变成没人管。做宰相的既要对付皇帝,又要对付台谏,又如何得施展?直要到后来,谏官锋芒太凶了,闹得太意气,太无聊了,社会乃及政府中人,都讨厌谏垣,不加重视,不予理会,于是谏官失势,然而权相奸臣又从此出头了
科举:
1. 唐:考试在礼部,分发任用在吏部。礼部及第,未必即获任用,因而仍多经各衙门首长辟署,在幕府做僚吏,而借此对政事却先有了一番实习
2. 宋:刻意奖励文学,重视科举,只要及第即得美仕
募兵制:募兵可以刻意训练,及锋而试,或许比全国皆兵制还好些,东晋的北府兵便是募兵,也曾建了奇功。但宋代的国防精神是防御性的,不敢主动攻击,用意始终在防守。把募兵制度与长期的防守政策相配合,这却差误了,宋代军队又完全用在消极性的防御上,这固然是受了唐代的教训深,才矫枉过正至于如此。进不可攻,退不可守,兵无用而不能不要兵,始终在国防无办法状态下支撑。幸而还是宋代特别重视了读书人,军队虽未整理好,而文治方面仍能复兴,以此内部也还没有出什么大毛病
明清
常朝:一叫御殿,一叫御门。御殿又称内朝,是在大殿内朝会议事。御门是到奉天门,就在阳台上,让老百姓也可以见面说话。
大学士:即兼职的皇帝私人秘书,五品官,以六部尚书(二品政府行政长官)和曾任经筵讲官(皇帝的老师)的来兼任,他们既亲又贵
主权与制度:若我们把政治主权和政治制度分开说,就形成了两派主张,一派是康有为,他主张要变法,不要革命,他是看了制度没有看主权。另一派是章太炎,他主张只需革命,不需变法,他是看了主权没有看制度。在这两派中间,孙中山先生认为是非革命不可的,而革命之后还得要变法
摊丁入亩:土地与政府发生了直接关系,人口与政府却像没有直接关系了。一个国民,只要没有田地,不应科举考试,不犯政府法令,甚至他终身可以与国家不发生丝毫直接关系
总论
制度论:
1. 理论是此制度之精神生命,现实是此制度之血液营养,二者缺一不可,革命的本质,应该是推翻制度来迁就现实的,绝非是推翻现实来迁就制度的
2. 一项好制度,若能永远好下去,便将使政治窒息,再不需后代人来努力政治了。惟其一切制度都不会永久好下去,才使我们在政治上要继续努力,永久改进。制度也只是历史事项中之一目,人类整部历史便没有百年不变的,哪能有一项制度经过一两百年还算得是好制度呢?如在陈群时,为什么要大中正定由中央大官兼职呢?此因当时地方与中央已失却联系,故只就中央官来兼任大中正,好由他推选他的本乡人士之流亡在中央者备供中央之任用又为何中正簿上定要连做官人一并登记品评呢?因为如此做法,便可把当时已经滥用不称职的一批人澄清除去。这些都是陈群创设此制时之苦心
3. 西汉可说是制度,东汉则多半出于光武的私心。论唐代,确实可说在建立制度,而宋代则有许多只算是一种法术,宋代制度之缺点,在散,在弱,不在专与暴,所以是唯一的不因内乱亡国的朝代。明代,有许多只能说它是一些事,不能说它是一些制,它牵制着人事,而张居正在当时制度下曲折谋求事功。尤其是清代,可说全没有制度。它所有的制度,都是根据着明代,而在明代的制度里,再加上他们许多的私心。这种私心,可说是一种“部族政权”的私心。一切由满洲部族的私心出发,所以全只有法术,更不见制度
地方与中央:由中央指派大吏到外面去,剥夺地方官职权。而结果反而由中央派去的全权大吏在剥夺地方职权之后,回头来反抗中央,最后终至把朝廷消灭,如东汉刺史,唐节度使,清督巡
选才:贤属质,众属量,中国传统重质不重量,所由与近代西方民主选举制度不同者,仍然是一从众,一从贤。中国传统观念,总谓贤人可以代表群众舆论与公共意见。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政治,已造成了社会各阶层一天天地趋向于平等
其讲座如写作,无论史实还是历史典故都有据可依;而成文的书稿又具口语特点,通俗易读。语言易读,并不意味着对内容的理解容易,因为内容大多高度概括,比如,一个小典故,背后可能是一段复杂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