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出地气,云出天气(黄帝内经学习笔记)
3周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本乎天者亲上(阳),本乎地者亲下(阴)”。
《黄帝内经》“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万物的之生长,由于天地阴阳之交感也。
天为阳,地为阴。万物包括云雨都是阴阳之气作用下的产物,都是天地之交的产物。
天地之间,地的阴中之阳气,因同气相求,阳气上为云。天的阳中之阴气,同气相求,降而变为雨。天地阴阳之气相交的核心为“云雨”的升降。
自然界的万物通过云雨的变化维持生命。云则雨,雨则云。无雨则无云,无云则无雨。
运用“阳化气,阴成形”的理论来解释这句话:
阴阳之中,天为阳,地为阴。阴阳交感而生万物,也包括云雨;云为阳,雨为阴。云之阳来源于天之阳;雨之阴来源于地之阴。也就是“雨出地气,云出天气”。通俗的话说就是阳在世间的大大当家是天,云是天这个大当家的一个属下。没有天就无所谓云,也就没有云的存在了。所以说云出天气,可以从某个方面可以理解为云是天的一个包含体。雨出地气,也是同样的理解。
地气上为云。地为阴,通过天阳之气的气化蒸腾,转化为气,升到天上变为云。也就是地气在阳化气的作用下上为云。天气下为雨,天气为阳,但是在地之阴寒气流的阴成形作用下,凝炼而变为雨。
或者可以这样理解,也许更简单些,大道至简嘛:
地气,天气,现在不管它是啥气,都是气这是对的吧!气相对雨来说是阳,这时天气就是阳中之阳了,地气就是阴中之阳了。这种气,在上升的过程中靠近了天阳,这时的表现形式为云;当这种气在下降的过程中靠近了地阴,这时的表现形式为雨。也就是“气上为云,气下为雨”。靠近地的时候变为雨,所以是“雨出地气”,因为地气,所以变为了雨;同样靠近天时变为了云,“云出天气”。
气在阴阳不同的环境中形成了不同的事物:云雨。同气相求嘛。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属性。也说明了阴阳的一些关系: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