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心随笔

为什么公认王羲之是书圣?

2022-10-15  本文已影响0人  AlleSpace

历代书法家那么多,为什么王羲之之独占鳌头?也许你会不假思索的回答,因为《兰亭集序》是世界上最知名的书,或者你已经背了《悼亡帖》。但真的是因为这两部作品吗?要知道,时至今日,王羲之所有代代相传的作品都是复制品,根本没有原作。为什么现在还有人认可王羲之是书圣?

王羲之之所以成为书圣,并不是因为作品这个单一因素,实际上是古代人和现代人、观念和行为相互作用的结果。

所谓“再创造”,就是把前人的作品传给后人,后人再去解读。书法的诠释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永远指向未来,在这点上天下没有人能比得上他。

今天说到“书法之圣”,书法圈公认的是王羲之。但如果你翻阅书法史,享有“书法之圣”美誉的不止他一人。甚至,最早被称为书法圣人的也不是王羲之。

据东晋方士、医学家葛洪的文字记载,当时有两位三国时期的书法家被称为“书法家”,一位是黄翔,一位是赵虎。东晋以后,南宋的齐良辰,南宋的大书法家杨信,他心目中有四个书法家,但还是没有王羲之。要知道,杨信是王羲之书法的嫡系传人,他的书法圣人地位可不是王羲之的。

那么王羲之在书法上的独特地位是什么时候确立的呢?

唐太宗李世民的书法用笔大胆,结构独特。它更接近王献之的书法风格。但唐太宗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写了一篇悼词。在这篇悼词中,他说他读遍了古今书法,但只有一个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那个人就是王羲之。至于其他人,唐太宗甚至认为那只是“就那样”,甚至王献之也远非如此。

但不要以为王羲之成为书圣只是因为唐朝皇帝李世民的大力支持和任用。要知道,前面还有一千多年的漫长历史。王羲之对书法史最突出的贡献,不在于《兰亭序》一部作品的神性,而在于他开创了一代新的风格。

在王羲之生活的东晋时期,书法是从土气风格到优美风格的重要时期。在这个节点上,王羲之起了主导作用。

王羲之的伟大,在于他从前期到后期经历了一个新旧交替的过程。他摆脱了大妈帖之类的“古风”,开创了兰亭序、黄庭经之类的全新书风。在美学上,后人将前者归为“古质”,后者归为“今美”。

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关键人物,从朴素至美。王羲之优美的书法风格,奠定了东晋以来一千多年的美学基础。今天的书法审美其实是王羲之和他引领的时代新潮流塑造的。

时至今日,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人品时,经常会说“好看”或者“漂亮”。这种共同的民族审美标准,追根溯源,就是王羲之创造的书法美学。这种审美被持续影响了1600多年。

王羲之的书法风格虽然总体上趋于优美,但这并不是他书法的全部。前人常常用中国哲学中的阴阳二分的概念来看待书法。但只有王羲之,他左右两边的盘子里装了很多东西,两边都能保持平衡,所以他是“中立”的,更是将“中和”之美体现到极致。

而且王羲之的“中和”并不局限于技巧层面,还具有向上的精神层面的“中和”特征。

王羲之身处魏晋乱世,出身于强大的“琅琊王氏”。他年轻时就有治理国家乃至天下的远大志向。后来,他见证了王家在政治上的兴衰。住在庙里,做事可以认真,但心里装着山林之志,晚年胸怀更高。王羲之的好之处在于,他也在出身和入世之间找到了平衡。

从国家观念史的角度来看,王羲之融合了儒、道、佛三家的精神,以书法的形式完美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理想境界。一千多年来,中国人对王羲之的书法推崇备至,这不仅是技与道的选择,更是中国人深厚文化情结的结果。

书法学习这种个性很强的模式,往往学的很快。然而,这种模式给学习者留下的发展空间很小。如黄庭坚、宋徽宗赵霁的书法,个性突出,辨识度高。稍微研究一下,就可以差不多了。但是,个性越强,排他性越强,留给学习者拓展的空间就越小。学了之后,很难自立,找到自己的路。

而王羲之的书法,像大海一样,什么都有,只是没有突出某一点,所以给了学习者很大的自由度。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逐渐发现自己的性格契合了王羲之书法的某一方面,从而有意无意地强化。时间长了,很容易形成自己的风格。

从书法家的角度来看,是王羲之的光芒照亮了他们的书法世界。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我们也可以从这些书法家的世界中看到王羲之依然有如此丰富的面。

如果没有他们的拓展,我们很难发现王羲之书法中和之美的多重性。所以可以说是这些后来的书法家帮我们“再造”了王羲之。

总结一下,王羲之飘逸灵秀的风格影响了中国书法一千多年的审美观念。他以儒、释、道三教合一为基础,通过书法达到了中国文化的理想境界,并为以后的学习者留下了巨大的拓展空间。王羲之之所以成为中国书法独一无二的“书法家”,是古代人和现代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相互作用的结果。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