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孩子到现在还不知道要考什么大学,学习起来也没精神,如何是好?
因为有家长问了我一个问题,她的孩子到现在还不知道要考什么大学,学习起来也没精神,如何是好?
她的孩子没做好“自知”这一步,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
……
我问女儿,还有3年不要时间,你现在要开始想想无论如何都想进入的大学(考分可能不可能另外论)。
也就是说,现在开始要想清楚自己的学习动机。
但是,回答是“不知道”,问为什么,回答是“大家都要考”,“本来就是这样的”。
本人没有强烈的学习动机。
其实这并只是发生在自家女儿身上,接触的很多学生也有类似的情况。
继续和女儿对话,“那就读完高中,直接到国外去吧,考不考都无所谓了”,回答是“我要参加高考的”。
……
如我指导的场合,我会每次把学生学完后的测试(小test)的分数放在桌上,尽量让学生感知“解题后的喜悦”“成就感”。
家庭中,为了学生也能实感“会解题后的喜悦”,父母可以“怎么的?教教我”等,请学生把解题方法和思路说明出来(对小年龄的学生更有效)。
在学生说明解题过程时,学生不但能让解法更牢固地印入大脑中,还有父母的一声“嘿,真了不起”的(or假装)感叹和赞扬,会直接和学生的喜悦联系起来。
测试的分数可以成为学习成果的衡量标准,但是这样的复习测试,还有很多情况是不能反映出学生的真正实力的。
另外,即使学生说“我明白了”“我理解了”,也不一定能和下次的测试成绩能考出好分数联系起来。
因为,“我理解了”和“测试全部做对”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能力。
“能自己解开题目后的喜悦”和由此获得的“成就感”,应该是学习本来的姿态。
比起被做题和测试穷追,还没理解的样子就死记出题内容和范围的学习样式(现在的学校几乎都是这种教授样式,特别是复习测试时,这种情况尤为显著),自我能解题后获得的喜悦和成就感,是远远能成为自主学习、学力提升的基盘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那些拍照解题等的学习辅助APP实是害人匪浅的东西)。
而正是因为这些喜悦和成就感的日常积累,才能真正让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转变,努力学的对己意义才会开始在学生心中发芽生根,进而茁壮成长。
从学习这件事中获得喜悦,从学习这件事中感知何意识到自己在成长—这将会成为一个人一生的财产。
在这个基础上自发而来的学习动机可以成为无限的激励。
这个时候,你再也不用去问女儿,你想上什么大学的令女儿不快的问题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