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语言》读书笔记|优化大脑的亲子沟通方式
一、作者及内容简介
作者达娜·萨斯金德博士是芝加哥大学儿科教授,小儿人工耳蜗项目负责人,经过大量且长时间的调查研究和数据收集后,她发现早期语言环境对孩子的大脑塑造及学习能力具有决定性影响,本书算是她30年科学研究结晶,在美国学术界和教育界引起了巨大反响。
我们常说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但起跑线究竟是什么?书中指出它并非家庭物资上的贫富差异,也不是课外辅导班,而是一出生所处的语言环境,一个语言丰富、积极正面的环境可对孩子的大脑发育和人格成长进行最大化“激活”,从而为其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也就是本书的核心观点:父母的语言就是刺激孩子大脑发育的最好办法。
二、优化大脑的亲子沟通方式——3T原则
我觉得这是该书最精彩的部分,值得反复读的地方。也就是指导我们如何给孩子构建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才利于孩子大脑的健康发展?父母又该怎样科学地跟孩子沟通呢?
书中给出了三个重要原则,即3T原则:共情关注(Tune in);充分交流(Talk more);轮流谈话(Take turns)。
(一)共情关注
在3T原则中,“共情关注”是最细微的一条。它要求父母有意识地去观察孩子在关注什么。等时机成熟,父母再跟孩子谈论它。也就是说,孩子关注什么,你就关注什么。哪怕孩子太小了,听不懂大人的话,或者孩子关注的东西一直在变化,父母也应遵循这一条原则,即时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回应。
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三个步骤:
1.观察:留意小孩子发出的各种信号。
2.理解:是饿了?是渴了?是累了?是害怕了?还是觉得无聊?
3.行动:给予温暖的回应。这时候要多用儿向语言(婴儿语)跟孩子互动。
(二)充分交流
第二条原则要求父母多跟孩子交流。交流不能只是零星的话语。交流的目的是让孩子掌握分门别类的词汇,并学会它们的使用方式。
“充分交流”和“共情关注”是紧密联系、手牵手的好朋友。父母与子女的交流是双向的,它并不是大人主导的单向对话,双方交谈的内容,自然也是子女关注的内容。
具体怎么做呢?有几点要注意:
1.多讲述、解释周围的世界
当你一边干活一边絮叨手上的活时,成年人是受不了的,以为你疯了。然而,对于孩子来说,这种讲述是让其沉浸于语言环境的好方法。讲述除了能扩展孩子的词汇量,还能让孩子明确知道词汇发音和意义之间的联系。即听到一个词语,就立马知道它所指的是什么东西或事情。洗衣、做饭等父母再熟悉不过的家务,却能帮助孩子开发大脑。当父母在孩子面前说出这些单词,描述起每一项家务时,孩子的大脑同时也在吸纳父母的话,这有助于大脑的开发和亲子依恋的建立。比如跟孩子刷牙时:
“到时间刷牙啦,我们谁先来啊?”
“找你的牙刷!你的是紫色的,爸爸的是黑色的。”
“现在我们要把牙膏挤到牙刷上。”
“来,一点儿一点儿挤。干得真棒!”
“好,现在准备刷牙啦。开始刷吧,从上到下,从前往后,咱们每个部分都要刷到。”
2.少用代词,多用名词
因为名词对孩子的词汇意识和认知理解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比如“房屋”“车”“路”“饼干”等这些词就比“这个”、“那个”要好多。
3.可以使用脱离语境的语言
当孩子还小的时候,谈论的都是当下发生的事情;年岁稍长后,他们就会用语言来描述当下没看见或未曾体验的事物,这样的语言叫作“脱离语境的语言”,是一种非现实的交流。
父母可以使用双方都熟悉的词语进行“脱离语境的语言”训练。比如和孩子聊聊一起做过某事的经历、孩子喜欢的玩具、以前认识的小伙伴等等。孩子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根据自身的词汇水平来理解未知的概念。
4.多进行言语的拓展和补充
孩子很早就学会了用片语和不完整的句子来表达意思。言语拓展就是“充分交流”语境下的衍生物,它指的是以拓展的方式来完整孩子的表达。
比如:
“抱抱我,抱抱我!”
“你想让爸爸把你抱起来?”
久而久之,这段对话会进化为:
“爸爸,我好累,把我抱起来吧。”
(三)轮流谈话
这个原则要求父母和孩子在交流时轮流参与谈话。
首先,父母必须“共情关注”孩子的兴趣,然后跟孩子“充分交流”。此外,无论是父母发起的互动,还是父母正在回应孩子发起的互动,成功的关键都在于父母必须耐心等待孩子的回应。这是“轮流谈话”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以开放式问题为主,封闭式问题为辅,多问孩子“为什么”和“怎么办”,就足以让孩子在思维的世界里天马行空,独立思考,最终逐渐地学会解决问题。
三、一些感悟
虽然之前已经知道父母的语言对孩子的大脑有很大的影响,也知道一些亲子沟通方法,但思想上并不怎么重视,行动上也做的不够好。有时也因为懒惰吧,谁都想着尽量轻松一些。如果带娃一天都要这样跟孩子互动和沟通的话,估计父母也会很累,坚持不了。
其实我们不必追求100分的父母,只要我们思想上、意识上重视了,大方向上遵循这些原则,在与孩子的沟通上不犯一些低级错误,做个七、八十分的父母也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