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实践#:印象笔记卡片法的实践
今年年初,就计划着要系统的学习记录自已的所得, 同时也一直在尝试各种方法,包括子弹笔记法、INK笔记法等等。使用这些方法后,虽然解决了学习记录的问题,通过回顾日记,可以得知自已每天/每周/每月学了什么。但是随着记录的增加,回顾每天的所学开始变得不那么容易,内容之间也不太好建立关系。更重要的是,这些记录都是自已的整理,怎么有效的输出,并没有方向。直到偶然看到阳志平:跨年答疑(3):卡片十二问这篇文章,突然感觉这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方法,于是仔细拜读过几遍后,就决心马上实践起来。
“卡片”就是”最小的信息单位“。当你在看文章/书时,不再以某篇文章或是某本书为单位,而以是卡片为单位,描述一个概念或是解决一个问题。当你做笔记或是写文章时,也是是卡片为单位。这样做的好处是减少你的认知负担,可以从最小的”可行动“步骤做起。比如最近做的一张卡片“术语卡--乔哈里资讯窗”就是介绍这个概念。
一张卡片至少应当有两个部分:一是原始的数据,即原文是怎么说的;二是你对于这段文字的感想、联想或是可以应用的地方等等。为了便于区分内涵信息的不同,可以对卡片进行简单的分类:
术语卡:阅读中出现过的学术术语或者作者特定黑话。(知道是谁第一个提出这个术语及诞生的时间脉络)
人名卡:阅读中出现过的人名,以及他的个人简介如何
反常识卡:有什么理论模型/推断证据/故事/行动,挑战了你的既有常识
金句卡:收集性感的句子
行动卡:写下你可以执行的行动
技巧卡:积累你学到的技巧
任意卡:此处自行发挥
在印象笔记中实践卡片法时,可以采取以下步骤:
1.新建“卡片”文件夹
2.所学的内容记录进卡片中,并附上原始文章链接
3.创建“卡片”笔记,做为所有卡片的目录,以便定期回顾。
使用这种方法的时间很短,具体效果有待长期时间维度的实践,就当前的体会来说有几点好处:
一是将信息实体化,直观化。原先看了一些文章,看了一些书,但你真实掌握了什么呢?是不明确的。卡片则将这一过程明确了。而且相对于原先“每天整理了几条概念”,“每天整理了几张卡片”要直观得多。
二是在整理信息的过程,是对信息的再巩固。当你将书本信息录入进卡片时,会进一步加深对这条信息的印象。同时在往阳志平卡片标准靠扰的过程中,会发现自身对于信息的理解远远没有到位,需要再度完善。
三是卡片有利于信息间关联关系的建立。通过罗列卡片目录,整理进一页笔记中,有利于发现不同概念\信息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而产生出新的关联可能。
以上,就是关于卡片法的一些简要介绍和实践心得。实践这一方法的时间很短,很多做法也不到位。但是先做起来吧。开始做了,才会有优化迭代的可能性。有实践此法的简友,也欢迎互相交流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