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散文想法

还原完整的人类

2022-04-19  本文已影响0人  凌凡

这不是思维所能到达的。

以前我以为看到自己的所有面,比如暴躁、恐惧、开心、烦恼等等这些就可以。这里还牵涉看的人,真正意义上还是要投入在无思维的爱中,而爱不是记忆与经验。

马斯洛需求理论里,人最高需求是自我实现。

游戏中,人就很能体会这种感觉,有投入,有挑战,荣誉感。

作家写作时也有这种投入,沉浸式体验。

克里希纳穆提每次在与人交谈时也有。

也许控制者,在掌控中也在寻求自我实现。

在生活中,这种感觉非常少。以我为例,在与孩子相处过程中,很难保有觉察。事后会发现有积蓄已久复杂的情绪。只有在进行当中,转变才能发生。

我认为这背后的原因太多了,一个是对相处中孩子的经验形成了一个特有的印象,一个是我们的制度里规定每天必须重复一些事,比如去学校,规定监护人必须履行责任。规则保护了人类,恰巧也扭曲了人与人之间自然的纽带。

这是规则下集体对人的一个印象。还有相处过程中身边人待我们的方式也形成了我们对自己的印象。克氏说潜意识、梦这些其实也是记忆的残余。加上历代的经验,形成了一个很厚重的外衣,我们所有行动都是围绕这些圈圈转。

那如何在人身上发生彻底的转变呢?我说的是随时都能体验到安宁。一个人就是一个社会,首先就是在人内心实行变革。如果不这么做,那么只在工作、游戏、交谈,绘画中,才有这种体验,剩下的都在冲突中过完这一生。

可不可能实现永久的安宁,变革?问题就在答案中,那就是思维。如何与思维合一呢?

也是我在探索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