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28~金刚经28一担担起,力奔前程
黎明即起读《金刚经》,2019年3月27日,星期 三
1、心量广大,佛法无边,尘世佛界,无有定数,乾坤朗朗,生态万象,只求平常。
2、本性真实,外相虚妄,内外不一
3、a形象色身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具足十全十美,否定具足方是常态,肯定局限,优势,优势中长养双骄变为劣势,本性真实外相虚幻,二者之间深解义趣,大开,不执一异,得自在,缘生法,改变命运,再见缘起,不圆满中,一担担起,力奔前程
b根性差异,佛根有别,自悟自觉自性流露,百花齐放
4、a布施是福德的缘起,福德不是布施的追求。努力是生命的本份,本源具足,真实性情,重则再担。
追随者无为而有为。
b慧命。慧根深厚,成佛家理论体系,菩提本性,皆需内心修行。
生命力无穷无尽,挺拔向上,清净无染,信念一起,广为所说。
5、a色身,具足,诸相!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出现具足,立马出现否定,局限就是底线、规矩,局限告诉我们;本性真实,外化呈现本能与深解义趣,打开圆鉴,不执于一,不执于义,在不执两端,得大自在,一担担起,力奔前程!
b多读经文,天天一遍,越读越懂!越读越可以靠近佛性!薰习经文,浸润其中,自悟自觉学习,自度悟解心开!
c具有慧命之人,一定是生命力十分强大的,生命是昂扬的,健康的锻炼自己,每天都有精气神,学习中将自己的灵魂更近圣贤!深深的与经典教育陪伴,恒定念力,生恳切信心!不生分别心,真正拥有正知正念正能量的素养!渐悟渐明。
6、用意念支持行为,用知识唤醒智慧;用福德滋润善念,用行为践行品格!
7、闻是打开,擅于去收听,
思是聚焦,擅于去总结,
修是落地,踏踏实实去践行。
8、深入薰习,信守受持,正确无误掌握圣人们的智慧思想,慎重持解,不然,愚人不解,谤佛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真乃罪过深重啊!
9、一、温故 离色离相分
1.经文重复越多的地方,即为其欲呈现的地方:色身、具足、诸相。
2.“不应”具足,“局限”和“优势”互相转变
3.本性真实外相虚妄:在二者之间,能深解义趣者,能大开元见,不执于“一”,不执于“异”,在不执于两端之间,不受其缚。
4.一旦担起,力奔前程。
二、知新:非说所说分
1.教育是科学,是艺术,尊重科学。
2.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熏习之力很重要。
3.慧命:智慧之身,生命力十足之人。对内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外的承担能力越来越高。
4.业深障重,不可离经典远。其实在提醒你我,信还是不信?
5.不轻易地评判,为什么?众生众生者,在圣人和凡人之间有多远?在佛和众生之间有多远?一念之间!
一旦担起,力奔前程!
190328~金刚经28一担担起,力奔前程昨天我们学习“离色离相分”,这一品的关键词:色身,诸相,具足。高矮胖瘦,瓜子脸、国字脸,这都是色身; 这个瓜子脸面带微笑,那个瓜子脸面部狰狞,通过色身就开始呈现不同的相,相是由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引发的。
很多人都想求一个圆满,可释迦牟尼佛只要提到“具足”,他都非常明确地对应否定词。可能否定才是真正的常态,不会具足,不可能具足。不具足就会有局限,而局限意味着我们有机会去突破它,可以转化成优势。
比如这个同学在某方面有优势,那个同学家里非常有优势,可现实的经验告诉我们:对于有些人来讲,优势也会变化。在优势当中人容易生成双娇之心(撒娇、骄戾跋扈),一旦这样,优势也就不是优势了。
佛法不停地告诉我们:本性真实,外向虚妄。如果能够于本性和外相之间深解义趣,则可以大开圆见,一下子就能打开看清楚,既不执着于一,也不执着于止异。不求彼此一定要一样,也不把彼此的不同放大。
佛法改变命运并不是迷信,它改变命运叫再建缘起,懂得种子怎么成长的原理,其他的事情就比较好说了。色身、诸相不应具足,在这不圆满之中,我们要一担担起,力奔前程。一挑担子把所有需要担当的使命都担当起来,力奔前程。
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如来什么都没说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不要有什么样的心念?“我当有所说法”,不要以为我教你的很多,不要以为我说了很多。“莫作是念”,你不要这么认为。
释迦牟尼佛分明讲了很多话,他分明告诉我们很多道理,比如布施的重要性,比如以福德无故,如来说福德多,他为什么否定呢?我们画一个问号。而且“汝勿谓”本身否定,“莫作是念”又再一次否定,“何以故”,是什么原因?
“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我们都知道谤佛罪孽深重,“不能解我所说故”。读到这个地方真的觉得让人有点莫名其妙,这是为什么呢?
缘生不是单方面的要素,缘生本身并没有什么作用,是为了与之相应,于外在的环境相应。不同的生命需要的引导方法不一样,需要的路径不一样,所以不能凭自己的主观意愿,不能我觉得如何如何、我想怎样怎样。
之所以这么说,也许释迦牟尼佛真的怕我们自以为理解了佛祖的什么说法,然后再去传播,后果还不一定会怎么样。这也是为什么“黎明即起,读圣贤书”一再建议大家一定要读经文的原因。
多读经文,多和释迦牟尼佛在一起,这样才不会偏。大家要记住:和孔子、老子在一起的时间,一定要坚定地超越和我们群体在一起的时间,这样才能尽量靠近正途,尊重科学应有的规则。
所说无所有
“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有一位师傅解读这句话为:无论什么样的多好的说法,真正起作用都在熏习之力。把道理转化到自己的身上的关键是熏习之力。
只有熏习之力,说法才会有作用,谈说法才有意义。大家都知道好的习惯会让人一生受益,而习惯的养成恰恰就是熏习的力量,由此可见熏习的力量是重要的。
今天这个世界,教人办法的人比想听办法的人多,到处都是教办法的人。释迦牟尼佛教了真正的法,但他自己却说“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当机问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须菩提白佛言”已经出现了好几次,可这里前面加了“慧命”,是和后面的话相应。慧命,这个人开智慧了,这个人成菩萨了,因为须菩提成菩萨了,所以加上“慧命”两字。
自己学了理,就看着满世界的人都不讲理,这是好事还是坏事?比如有人学传统文化,却越学越让人讨厌,可能和这一点很有关系。我们学习道理、标准,一是自己修习,自己内心的标准越来越高。二是对外承担能力的越来越宽广。这才是所谓我们去学它的道理。
“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颇有众生”,有众生,还不是一个两个,是一大群。有人说“未来世”是很久很久以后,再过一段时间还有没有人信释迦牟尼佛的说法?
只要提慧命,一定和生命相关,只有生命力强的人才能生慧命。所以我们谈智慧,切莫忽视生命的状态,在生命力的基础上再说慧命。在未来世,离佛欲远,业深障重,所以经书不可一日不读,不能离佛很远,不能离孔子、老子很远。
我们听这段话,还要听出须菩提的玄外之音,所谓的玄外之音是须菩提提醒你我,对自己掂量掂量,你、我信吗?我们信吗?我们对此深信不疑。
当机答
“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释迦牟尼佛是老师,老师就是老师,老师一眼就看到重点,先警告须菩提首先不要有这种想法。现实生活中经常听到说这个人素质高,那个人素质不行,有没有说过这样的话?
如果以后再说的时候就得脸红了,释迦牟尼佛说了:没有什么素质高素质不高,不轻意评判别人行还是不行,不能这样说,不能说那个人一看素质就高,那个人一看素质就不行,不能轻意这样说。
我们继续读,看看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为什么。“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有素质没素质,如来说非有素质没素质,是名有素质没素质。什么意思?
在圣人和凡人之间,在神人和凡夫之间,在佛和众生之间,请问他们之间有多远?这就是生命的美妙。为什么要有持续的生命力?为什么要厚积?为什么要有源动力?因为源动力能够支撑我们随时发生改变。
佛和众生之间,就是一念之间。在一念之间可以有意识的调整自己,改变自己,去超越那个局限。不要轻意评判谁行或不行,我们要有这个心念:我行,我能做好。一担担起,力奔前程。
向上仰望,不切断和我们祖先的联系。
向下扎根,不切断和一方水土的联系
190328~金刚经28一担担起,力奔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