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史》第七章 现代文学19~萨特

2023-02-20  本文已影响0人  放下皆得

萨特

有一类作家兼善各种文类,世不多见。萨特便是其一。他所出版的作品遍及长、短篇小说、戏剧、散文、心理学、哲学与公共事务论述。不过有一件事情也事先澄清,萨特摄入的文学活动虽然很广,他没有发表的作品仍汗牛充栋,但这并不表示他随时都能悠游在各种门类之中。他的短篇小说计有5种,全都发表于20世纪30年代。第2次世界大战前,他写过一部长篇《恶心》,20世纪50年代他出版了《自由之路》前三卷,旋即因故夭折了。这本小说《存在与虚无》一书,他曾逐字逐句删减了782页,这本哲学论述在第2次世界大战后,迅即引起强烈反弹,但在若干演出连连叫好的剧作帮衬下,却为萨特赢得举世瞩目。在用法各异的文字洪流里,如果有什么不变的东西,那唯有这个洪流本身。萨特讽刺性地把勾勒早年生涯的传记题为《文字生涯》寓意便在于此。

我们难以详述萨特浩繁的作品,不过有一点很重要,读者应当牢记在心,萨特身兼作家、政治家与理论家,因此读者若仅志在纯文学,对他的认识就会残缺不全,要彻底了解萨特读者,应该广泛阅读,接触萨特自己杜撰的许多技术性与怪异的字词。存在主义实非萨特首创,也有人取之附会于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思想或是其他许多立论各异的思想家的见解。萨特的世界观是地道的二元论,这一点不同于海德格尔。在《存在与虚无》里,萨特坚称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从外界把人看成类似客体之物,又说前人处理人类内心的企图,实则已在伪饰之下把客体转为主体,但客体显现的只是客观的现象,不知过去,对未来亦不存希望与恐惧,相反,人却可剖解得有悖上述理念:  他会前瞻后顾,具有把“目前”转变为“虚无”的想象力。

形式方法和认定之目标或许因人而异,但这基本上一方面是把自己理解为坚固客体的努力,一方面又是对自己已变成无知觉物体的了解和认知。因此,客体的本质与主体的存在实已焊为一体。虽然如此,此一目的却有其不合之处,不可能实现得了。如此观之,人类——且借《存在与虚无》最后一句话说,“不过是一团无用的热情罢了。”

随着这种结论的形成,还出现了很多前所未有的心理分析,引人入胜。有某些评论家指出,《存在与虚无》有很多片段写的比全书精彩,而萨特当个心理学家一定比当个玄学家成功。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已经百余年,对百年的萨特来讲,存在主义不过是这个大意识形态里的一股潮流,其起源是小资产阶级,因其创造者本身就是来自此一阶级。晚年萨特的心思集中在个人的心里,不过他已不认为个体和切身的群体可以二分,和他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更是息息相关。

萨特的观念曾经起过巨变,下面简述其一。在《存在与虚无》里,萨特声称人类无拘无束,甚至诡异地说,人“背叛自由”,可以“自由地承担责任”,晚年的萨特认为人类的自由在社会模式中只有细微的差别,不管这些模式构筑的是否够坚固,人类的自由若非已经过大整饰,就是正在找出路。然而,自由并不因此而减低价值或变得无主轻重。

许多年前,萨特扬言要给福楼拜来一番存在主义式的心理分析,而在很多场合又表现出一副漠视这位小说家的样子。在晚年的《家庭白痴》里,他才开始实现这项工作,全书共两卷,2000页,可能达100万字,可以带领读者回到福楼拜出版处女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的时代去。在这本书中萨特的视界也有巨变,首先有关福楼拜童年生活和环境的资料不免匮乏,萨特的书大可用当时最时兴的观点来营构。

传统做法是用作品来印证作家,决定阐释的行为。萨特反其道而行,坚持作家的生活才能让我们更了解作品,而后者之所以能够完成,有赖真实世界所排斥的各种荒诞不经的可能性。虽然如此,萨特并不以逆转传统为满足,他善用丰富的资料,具体的发展出一个双向的方法,一面经环境探讨个人,一面又从个人检验环境。经此发微,福楼拜批评往前跃进了一大步。即使是最严谨的学者,对此恐怕也只有望洋兴叹的份儿。萨特因此相信社会塑造人的复杂过程可以在归纳演绎之后表露出来

自由就是命运,个人如何运用自由行事,同样可经这种方法予以说明,而且可以做的非常透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