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传统文化

原本他是诗仙最好的朋友,却最终形同陌路

2018-10-19  本文已影响0人  瑾口寓言

【关注】瑾口寓言简书号,每天阅读有“学问”有“情调”的文章。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

董大:董庭兰,唐开元时知名音乐家,排行老大。

曛(xūn):暗淡无光。


原本他是诗仙最好的朋友,却最终形同陌路

唐玄宗天宝六年,吏部尚书房琯被贬出朝,门客董庭兰被迫也离开长安,是年冬天,高适与董庭兰会于睢阳,为其送别。

高适,唐朝著名边塞诗人,官至刑部侍郎。

以上一句简介,即可介绍高适一生。

他是个非常出色的诗人。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本诗所选是一首送别诗,与他后半句的介绍相符。

高适是少有的唐朝著名诗人中官运亨通一直做到封侯的人。

他对政治的追逐直接导致在安史之乱后与李白的绝交。


704年,高适出生在河北沧州,后来20岁的时候,定居商丘。

高适出身也算名门,他爷爷是安东都护高侃。但爷爷并没给他带来什么机会,一直到四十岁,都是穷瘪三一个。

就在他穷瘪三时期,在长安,他与李白相识,成为好朋友。

两人一起旅游,写诗,744年与745年时,两人还带着小杜(杜甫)在洛阳、开封、鲁东等地游侠览景。

说真的,高适与李白是这种同睡过一张床的“室友”关系,何等亲密。

四十六岁的时候,高适终于算是有了官职,张九龄的弟弟张九皋推荐他做了封丘尉。

官不大,也就相当于孙猴子的弼马温。

四十六岁,做个这么的小官,高适不甘心啊。

做了两年,不干了,他到凉州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找了个任掌书记的工作。官也不大,不过是跟在大官身边,升迁有望。

安史之乱爆发,哥舒翰领军保卫玄宗,谁知,打了几场仗,都败了。

机会来了。

高适趁着离皇帝近的功夫,伺机接近,向最高领导汇报了在这几次战役中自己的心得体会。

玄宗此时正是用人之际,听了高适的汇报,觉得这伙计挺好啊,以前咋没注意呢,就擢谏议大夫。​


从节度使的身边到皇帝的身边,这可跳了几级呢。

再接再励。

安史之乱中,玄宗退位,肃宗继位。

就在此时,永王李璘擅自引兵东巡。肃宗气,这兵你想调就调啊?

肃宗宣:这是叛乱,高适,你去平叛!

就点了高适去平叛。

就在这叛军队伍里,有一个高适的老朋友正在摇旗呐喊,永王英明呢。

没错,这糊涂鬼就是李白。

李白在逃出长安的时候,没能跟上玄宗的队伍,最后跟永王走到一块。永王抬举他,许诺他个小官。

他原以为永王威风凛凛呢,谁知是快死没多久了。

没几天的功夫,高适就领着正规军把这杂牌军打烂了。

永王没了,李白也跟着进了监狱。

高适眼见自己的老朋友成了阶下囚,救?还是不救?这是一个问题。

他很焦灼,思考着。

从情谊讲,李白是他的好朋友,得救。

从唐律讲,李白犯得是造反大罪,不能救。

从发展讲,他现在已经是大官,李白政治情商太低,如果还是朋友会给他带来负面影响,不适合救。

从反面讲,他若救了李白,不仅给他带来负面影响,还可能引起高层注意,让李白更出不来。

所以,最终他选择了不闻不问,顺势将之前所有与李白来往的书稿焚毁殆尽。

没有帮助,也没有阻挠。

李白通过其他人的帮助最终终于脱离苦海。出来第一件事,就是“反击”高适将他与高适来往的书稿也付之一炬。李白伤心极了。

经历了这一遭好友诀别,高适的心似乎更加坚强。

此后,他四处领兵,最后被封渤海县侯。

直至逝世,他与李白,再未有过联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