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神共奋读围城系列:是“付出感”谋杀了情感?太天真了
“读围城”系列之十:
为什么说“付出感”是孙柔嘉婚前婚后形象变化的主要原因?
感情的游戏真的是“谁动心,谁傻X”吗?
1、没嫁给我之前,你可不是这么说的
“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上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围城》第八章)
上面这段话,来自方鸿渐订婚不久之后,爱高谈阔论的“教授病”又犯了,给未婚妻开的一堂“树立正确婚姻爱情观”课上的讲话。
方鸿渐的本意为了表达对未来美好婚姻的憧憬:“从恋爱到白头偕老,好比一串葡萄,总有最好的一颗,留着做希望”。
可未婚妻孙柔嘉的理解却是这样的:“你希望的好葡萄在后面呢,我们是坏葡萄,别倒了你的胃口”,并认为“我早知道你不是真的爱我,否则你不会有那种离奇的思想” 。
是孙柔嘉的理解能力差吗?接着往下看,“他(鸿渐)赔小心解释了半天,她脸色和下来,甜甜一笑道……”
不是不理解,革命道理万万千,归根到底还是一句:“你爱我吗?”
估计当时鸿渐心头十万颗酸葡萄一起发酵:没嫁给我之前,你可不是这么说的,你可一直是个表情包啊。比如刚刚认识时,我讲了个故事,你的回答是这种话风:
“方先生在哄我,赵叔叔,是不是?”(请自行脑补表情包)
这段情节在《围城》中意义重大,它是孙柔嘉形象的第一次转变。
你看,结婚前,柔嘉向鸿渐请教时是这么说的:“我照方先生的话去做,不会错的。我真要谢谢你。我什么事都不懂,也没有一个人可以商量,只怕做错了事。我太不知道怎么做人,做人麻烦死了!方先生,你肯教教我么?”
然而,结婚后,孙柔嘉说那件事啊,其实是这样滴:“我是年轻女孩子,大学刚毕业,第一次做事,给那些狗男学生欺负,没有什么难为情。不像有人留学回来教书,给学生上公呈要撵走,还是我通的消息,保全他的饭碗。”
而且钱老还不走狗血家庭剧的套路,人物性格转变不给动机。有人说,这是主题先行,为了表达“围在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围在城里的人想冲出去”的主题,强行制造的一对怨偶。
果真如此吗?
2、越付出越爱,越爱越付出
看过《围城》的人,都会对那个丧心病狂地想尽一切办法把自己嫁掉的范小姐印象深刻,钱老也从不吝啬在她身上浪费自己的讽刺才华。
我觉得做人还是要有一些基本的同情心滴,既然范小姐不是想要嫁给我,我就有义务为她辩白几句:你瞧瞧,三闾大学是什么地方?穷乡僻壤,与世隔绝;你再想想,这仗什么时候打完?不知道;你再瞅瞅,钱老为你们精心挑选的、可供结婚的人选都是什么人?心灵和五官一样丑陋的陆子潇之流。
这简直就是“大龄未婚高知女青年”的古墓派,你能怪范小姐见到未婚男人就吃相不雅吗?
其实孙柔嘉的心态和范小姐并无不同,只是目标感更强,手段更加隐蔽。
有人要说了,人家小姑娘喜欢一个人,主动一点,就你话多?人家在父母家里就是不受待见,从小学会了看人脸色装无辜的生存技能,难道不可以吗?人家是受了新式教育的新女性,大胆追求心上人,偶尔耍点女生的小手段小心机,难道不可以吗?
主动追求爱情,当然没问题,只要承受一点代价,三个字:付出感。
什么叫“付出感”呢?当你对一种关系投入精力去维系时,你实际上是在说服自己接受这个关系,你投入的越多,你对这个关系也就越依赖。
“一见钟情”就是一个典型“付出感”的例子。
柔嘉对鸿渐有一见钟情吗?其实是有的。订婚后,某天孙柔嘉忽然45度望天,说了句哑谜:“再过五天,就是一周年了!”鸿渐果然没有经得住考验,没接上话。
这是什么周年纪念呢?柔嘉记得很清楚,俩人是“去年八月七号的早晨赵辛楣请客认识的”。
为什么我说这是一见钟情呢?两人接着往下叙旧:那次见面后没过几天,他们就踏上了旅程,船上,孙柔嘉无意中听到鸿渐为自己的差旅费担忧,她当时的感受是:
“所以我上了你的当。我以为你是好人,谁知道你是最坏的坏人。”
只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然后免不了再多看几眼,多多互动几次,最后就是越付出越爱,越爱越付出。
职场恋情有一个“从同事到恋人”很长的过渡期,这段过渡很危险,很容易无疾而终,必须有人主动,这就是孙柔嘉第二阶段的付出:爱情三十六计,就像一场游戏,我要自己掌握遥控器。
两人的关系一度很危险,孙柔嘉一到三闾大学,就被陆子潇盯上了,可几次暗示,方鸿渐却无动于衷。孙柔嘉只好当机立断,借向他请教“如何拒绝陆子潇”的机会,不经意地在方鸿渐的心里留下了几颗暧昧的种子:
“外面——呃——闲话很多,真讨厌!”
种子果然发芽了,鸿渐忽然想到:“假使不爱孙小姐,管什么闲事?是不是爱她——有一点点爱她呢?”
方鸿渐啊方鸿渐,女生把好吃的递给你,绝对不是给你吃的,是让你帮他把袋子拆开。
这一步胜在蜻蜓点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下一步就是棋行险招,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了。
孙柔嘉抛出了一封根本不存在的“告密信”——她说是陆子潇向孙父写信,告发她和鸿渐的“不轨行为”。利用方鸿渐的负疚感,柔嘉创造了择日定婚的即成事实。
可以说,在亲密关系中,付出是最基本的动作,没有付出的人,永远体会不到真正的感情。
那么为什么说“付出感”是孙柔嘉婚前婚后形象变化的主要原因呢?并不很多情感专家说的“用付出绑架对方”(理由后面再讲),而在于:
如果你的付出长期得不到回报,必然对你造成再次伤害。
3、破坏了公平感,才是扼杀亲密关系的杀手
David G. Myers的《社会心理学》一书中,将公平感(aquity)和依恋感(loving attachment)、彼此坦诚(self-disclosure),共同列为“增进亲密关系”的三大因素。
公平感的问题,在婚姻关系常常被忽视,甚至有一句话叫“爱的奉献”。因为主流价值观认为,爱与被爱是心灵的吸引,而不是利益交换。
但非常遗憾,人们喜欢唱高调,实际上又做不到。心理学家Schafer&keith在1980年的论文中,调查了几百对夫妻,他们对婚姻关系最不满意地方,并不是对方不忠诚,而是对方在做家务、照顾孩子等方面付出太少,感到不公平。
单方面长期的付出,破坏了公平感,正是扼杀亲密关系的杀手。
婚前,孙柔嘉一方面苦心维持着他们脆弱的联系,一方面又要顾及自己的淑女形象时,方鸿渐却始终在纠缠一件事:我爱她吗?我不爱她吗?
因为缺乏“大龄高知未婚女青年”的危机感,方鸿渐一直是个被动的角色,连同事安排的相亲活动都当成负担,书上说“鸿渐情感像个漩涡。自己没牵到,可以放心。但听说孙小姐和旁人好,又刺心难受”。
方鸿渐就像是“三不男人”中的“二不”,不主动、不拒绝,幸好,还不至于“不负责”,也就是在这一点上,被孙柔嘉一举拿下。
可见双方对这段关系的付出完全不成比例,我们说,没有付出,就不能体会到真正的爱,最多是“宠爱”。事实上,方鸿渐对孙柔嘉有一种孩子般的依恋,孙柔嘉有次在拌嘴之后,又气又笑道:“这种蛮不讲礼的话,只可以小孩子说,你讲了并不有趣。”
方鸿渐结婚的目的,更像是体验一下,一个人的日子有多舒坦。
当然,亲密关系中的公平性,不见得马上就要回报,而是一种长期的“互惠”关系,所以,孙柔嘉愿意在婚前接受这种不平等的付出,因为她以为婚后可以“补偿”回来。
然而,两个的关系模式一旦固定,就很难改变。只有在令她失望这件事情上,他从不令她失望。
钱钟书在书中一语道破了婚姻关系中吵架双方的心态:方鸿渐“发现受了气而有个太太的方便”,孙柔嘉“也发现对丈夫不必像对父母那样有顾忌”。
很好,这很公平。可问题是,互动的结果还是不公平:“每逢鸿渐动了真气,她就不再开口。她仿佛跟鸿渐抢一条绳子,尽力各拉一头,绳子迸直欲断的时候,她就凑上几步,这绳子又松软下来”。
分析两人婚后七八次争吵,模式基本上是“太太使小性子——先生寸步不让——太太揭老底——先生恼羞成怒——两人冷战——太太主动释放和好信号——先生顺势说软话——两人暂时和好”。
这个互动模式背后的动机是孙柔嘉想要平衡“婚前单方面付出的不公平感”,让丈夫多多承担责任;但鸿渐习惯了之前“想怎么着就怎么着”,拒绝改变。结果还是以柔嘉妥协的方式,又重新回到以前的状态。
在《围城》最后一场大战之后,鸿渐在街上徘徊了一阵子,就回家了,他觉得“就算自己先动手,柔嘉报复得这样狠毒,两下勾销”,但这次迎近他的不是冷战,不是妥协,而是满地的狼藉,和太太的离家出走。
4、我只要你对我再好一点
近年常常听到一个奇怪的观点:“付出感”是婚姻的杀手。意思是说,愿意付出是你自己的事情,请不要用这种付出去绑架别人。
不求回报,只要默默付出?请问这是情圣的招聘广告吗?
这个观点看似正确,其实根本没人能做到,最后就变成了“谁付出谁是SB,大家都坐等着被宠爱的感觉”。当你真的以为,“我的一切付出都是一场心甘情愿”时,你下一个遇上的,很可能就是人渣。
在亲密关系中,“用爱绑架对方”固然不对,但要求对方对自己的付出作出回应,是非常合理的心态。如果对方没有付出,他就无法真正体验这段亲密关系,也不会产生任何责任感,更不会真心在乎你。
在《围城》中,小两口偶尔也会改变一下“互动模式”。
一次,两人看电影的路上吵架了,柔嘉气得一人跑掉了,留给他一个“背影在隔街人丛里出没,异常纤弱”,这一次,鸿渐忽然产生了怜惜保护之心,稍稍地追了上去,像个孩子的恶作剧一样,在柔嘉的肩头一拍。
书中说柔嘉此时的表情是“惊喜交集”,说了一声:“你怎么也来了?”
(此时应有主题歌《只要你对我再好一点》)
“
我只要你对我再好一点,
我就相信你承诺的永远。
只要你,只要你爱我再久一点,
我就情愿为你放弃一切,
陪你到海角天边。
”
(本文为“读《围城》”系列第十篇)
相关热文
为什么女学霸会变成全职太太?(围城之三)
为什么会在别人身上,看到令人讨厌的自己?
为什么钱锺书写婚姻写得绝望,写友谊却无比真诚?(围城之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