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别人认识的你就是你自己认识的你? 推荐20-视频
有个新闻,一个叫王猛的学生,当年市里理科状元,北大毕业后去美国读研究生。12年不回家过春节。前两天给家人写了一封1万5千字的信,发给了二三十个朋友同学,讲述了他跟他家人的一些经历。
我看了整篇信件,他举了几个例子。
“至今记忆深刻的一件事发生在小学一二年级——班里文艺演出要求穿齐膝短裤。“母亲却不由分说让我穿长裤,我提出带上短裤备用也没被准许。从小到大几乎所有的衣服都是按照父母的意愿和审美来置办的,几乎没有一次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进行选择的。
五六年级时,自己对奥数很有感觉,而一开始母亲并不乐意让自己去,一次在外参加奥数考试回来后,发现携带的文件夹不见了,找回后发现被人划坏并涂抹,“回到家后,母亲不但没有安慰我,反而说‘这下你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了吧’!”
”
王猛的遭遇,我小时候也遇到过。在老师那里被冤枉了,我不服,我妈就吼我,老师还有错?不准跟老师对着干。
还好最后我们家实行了“民主”的政策,开始表现得愿意听我讲,虽然最后都会让我觉得我是错了,但是起码让我有了一个宣泄口,不至于被绑得像王猛这么紧。
父母想要保证自己的权威,会吼,会打,这种情况在我小时候非常常见。不单是我家,朋友家,同学家,所有的父母都没觉得有问题。那个时候教育理念不发达,对孩子心理教育是缺失的。
老人的习惯和认识是很难改变的。现在我儿子说话的时候,我很注意听他说,观察他的神情,给他一种对他的话重视的表现,我也会尊重他的感受。对于他来说,我的语言,我的行为,都是指引和观察的对象。
我把跟他沟通当成朋友之间沟通,有些话他不听,我也不会用权威的方式让他接受。他如果要说,我就停下来,认真听他说,想想他为什么这么说,他要的是什么。
今天推荐的视频是 Celeste Headlee《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交谈者?》。这个视频在TED里。
老人对子女的态度,还是不要有:你是我的儿子/女儿,这会是不幸的一部分。子女只是他们自己的,不属于其他人。抱着这个原则平等交流,是最合适的。
我做了笔记,把笔记补充过来。
1、在交谈时,不要三心二意。
2、不要好为人师。
3、聊天时,多使用开放式问题。
举例:你当时恐惧吗?你当时是什么样子的?什么感觉?
多请对方描述他当时的情境。
4、顺其自然。
5、如果你不知道,就说不知道。
6、不要把自己的经历与别人相比。
当别人诉说自己的痛苦经历或不愉快经历时,请不要把你自己的经历马上说出来附和对方
而是要谈论你朋友的经历,和他的感受。
请不要推销自己,倾听别人。
7、尽量别重复自己的话。
8、少说废话。
关于你故事里的种种细节,人们其实并不想知道。
人们只想知道你是谁?你是个性格怎么样的人。
9、说话要简明扼要。
其实谈话中有个超短裙原则,就是要足够短,足够吸引人。
10、认真倾听。
如果你嘴不停,你就学不到任何东西。
今日推荐视频《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交谈者?》
————————————————
我给自己安排了一个学习的计划,学习时长是十年。相当于给自己定了一个博士学位。
不敢说绝不断更,而是允许偷懒。
看看第一次偷懒是什么时候。
制定的学习成长计划是,每周推荐一篇文章,一篇演讲,一部电影,一个人物,一场游记,一个历史,一个城市(区域)。
内容不限,唯一标准就是,学到了一个新知识。
我自己会对文章负责任,原则是宁缺勿滥,不敷衍。
我很贪心,什么好玩,好看的,都想了解,没经历过得,都想试试。
你要一起围观吗?
大家手里有好的文章、纪录片、对话节目,值得分享的内容,都欢迎推荐给我,电影也行,自评,或者精彩影评。消遣类的不要。
现在不敢说能有什么回报,如果能坚持下来,我就能完成成长的壮举。
如果内容采用,我会把推荐人的联系方式也放在文末,以后文章的浏览量大了,也能算是帮您做一个小小的广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