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篡汉新视角
王莽谦恭未篡时。
这是白居易的一个名句,一直流传至今。算是对王莽的盖棺论定。
他一直以道德楷模的形象出现于世人面前,但最终被认为是大奸大恶的篡位者。
他生前努力塑造的形象也被认为是伪装出来的。
不过,也有人认为他是一个超越时代的改革者,是穿越者,他的理念直到今天仍然有人认同。
下面,谈谈我对王莽的看法,由于并不专业,所以可能有不少错误之处。
一、胸怀平均地权理想的道德楷模
如果史书上记载的都是真的,那么,王莽道德楷模的形象很难有人赶得上。
大义灭亲,逼死儿子,几乎没有人能作得到。
其实,仅只身居高位而几十年如一日地勤俭节约,就已经很难有人赶得上了。
由于他家显赫的外戚身份,他一入职,就接近了权力中心,那时候,还是一个年轻人。
一般人在这种情况下,都会养成骄奢之气。但他却完全反其道而行之。
后人往往解释为他是为了篡权而装出来的。
但是,历史上篡权的其他权臣也有,这样装的没有。
装几十年,假的也变成真的了。
他要篡权,肯定是真的(因为已经成为事实),但是,他有追求公平的理想,渴望对社会进行改造,应该也是真的。
他的道德楷模形象,主要还不是因为勤俭节约和谦恭,而是因为他的主张。
这是平均地权的主张,在豪强兼并势力横行的西汉末年,让人们看到了希望。
他得到了民众广泛的拥戴,其中,也包括了上层人士。
因为大家都看到了危机。
虽然之后主流观点认为王是一个伪君子,骗人。
但我觉得他主观上可能并不是要骗人,或者他的道德楷模形象连自己都骗过了。
他死时,身边还有一千多人誓死与他同在,说明他确实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主观上不是在骗人。
因为他还有感召身边人的人格魅力,大厦将倾,身边人一般都跑光光了。
二、将国家推入火坑
但是,王莽强力推行他的理念,并没有解决社会危机,反而把国家推入了火坑,给国家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他的改革,造成了人口损失60%以上(战争杀戮、饥饿和瘟疫)的重大灾难。
这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以来的第一次重大人口损失。
60%是什么概念?
一般公认抗日战争伤亡人数为3000万,也有4500万的说法,但这里包括了受伤者。所以死亡人数低于10%,这已经使人刻骨铭心。
60%以上的死亡,足以让人们永远记住,并认真分析其失败的原因。
这么大的灾难,是在他推行公平的口号下带来的。
因为有这样惨重的教训,后世对打着公平旗号要来改革社会的先生,都应该保持警惕。
他们的主张有没有经济可行性,必须得到严格的审视。
王莽的主张,就是没有经济可行性。
三、王莽的土地国有化举措——王田制
西汉继续实施战国后期以来的土地私有制度。
土地流转,不可避免带来土地兼并。
这种情况,在西汉末年达到非常严重的程度。
在认为土地兼并造成社会危机这一点上,当时的社会有较大共识。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王莽推出实行王田制的药方。
这实质上就是土地国有化,将使用权赋予所有农民,就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按照他的想法,危机就会被消除。
这是一个带有强烈理想主义色彩的措施。
也是无成本土改。
但是有一句话是这样的:免费的是最贵的。这句话的意思,估计王莽后来体会到了,虽然当时没有这句话。
王莽并没有发明理论的能力(这点上,后世有人比他强),他把这个理想主义的措施以托古改制的名义告诉大众。
王田制,就是翻版的井田制(西周及以前的土地制度)。
在最核心的国有与不可流转的性质上,两者一致。
他认为,古时候的制度是理想的制度,恢复它,就能解决危机。
这样,王莽认为自己是一个复古者。
令人惊奇的是,今天,他被认为是一个穿越者。
两千年前的王莽想当一个复古者,却在两千年后被认为是一个穿越者。
脑洞不够大的,只能在风中凌乱。
四、历史的简单回顾:土地私有化的兴起
西周及之前实行的是井田制,这是一种国有制。
土地不可流转。
但它在战国时代就逐渐废弃了,重要标志是商鞅变法。
为什么会废弃?是生产效率问题。
商鞅变法的核心,就是废井田制,改为土地私有制。
这极大地增强了秦国的国力。
秦国能统一中国,土地私有功不可没。
至于为什么土地私有远胜于土地国有,这里不作分析。
因此,汉朝承袭土地私有制,顺理成章。
到了西汉末年,井田制已经废除了几百年,以至于对于王莽来说,都是遥远古代的事了。
五、为什么又危机了?
土地私有既然在战国时代大显神威,为什么在经历了国力大发展的西汉,又被认为是危机的制造者,以至于王莽要重新恢复土地国有?
土地私有是一个竞争的机制,无疑会促进农民的生产热情。
但是,即使是最自然的竞争也会产生不平衡。
而在当时,远远不是自然竞争。
竞争中有权力介入,导致出现社会无法忍受的不平衡。
另外,汉朝没有科举制,获得权力的途径是举荐。
这样就不存在由下而上的通道。
更加深了危机。
六、王莽的方法,反其道而行之,必然失败
上面的分析告诉我们,西汉末年的危机,是权力介入竞争带来的。
要解决问题,只能想办法让权力退出去。
简言之,就是让权力尽量退出经济领域。
农业是弱势产业,即使在今天也是这样。
当然, 那个时候没有可以比较的,但其艰难的本质古今一样,不同的是,古代更艰难。
很难想象,无权力介入,怎么会有大量仟陌相连的情况。
但王莽的办法,却是让权力更深地介入经济领域。
因为平均地权,必须依靠行政权力强力推动。
这根本就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
失败是必然的。
七、竞争与救济
王莽的观点,在中国历史上有普遍性。
即使在今天,也会有人认为他的作法是对的,认为他只是所托非人,他的行政机构烂透了,不足以当此重任。
毫无疑问,竞争会带来不平衡。如何应对这个不平衡,中国古代没有理论,只能靠统治者自己去摸索。
这是中国古代社会反复遭遇危机,发生朝代更迭,一更迭就要死人百分之几十的重要原因之一。
既要发展经济,又要抑制不平衡,需要在经济机制中至少包含两个组成部分:竞争与救济。
土地私有只是建立了竞争这个部分,它的作用是提高经济效率。
但对竞争中的失利者,国家要有救济渠道,否则就会成为不稳定因素,出现用暴力取代经济竞争的局面。
中国古代反复出现大规模杀戮,主要原因就在这里。
在今天的世界,救济渠道已经成为各国的一个标配,并且还有普惠的措施相伴而行。
从这个观点来看,西汉当时的经济机制,由于只有竞争这一个部分,其中还有权力的深度介入,产生危机几乎是必然的。
实际上,各个朝代在救济渠道上都有不足甚至严重不足,唯权力介入的情况在逐渐好转。
所以朝代更迭成为必然,更迭就必发生大灾难,让人一点脾气也没有。
虽然也能一次次起死回生,但这样代价太大了,武器的进步会使这种代价大到无法承受的程度。
八、儒家学说中平均理念的影响
到了王莽时,西汉已经独尊儒术了。
所以,儒家学说当然对王莽会有影响。
但是,儒家学说对于经济机制却没有系统的论述,有的,是一个比较空泛的平均理念。
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不患寡而患不均这句话。
这是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发表的评论中的一句,不是专门来论述经济机制的。
但这句话影响了后代对经济机制的看法,其中肯定包括王莽。
人们把平均作为一种正义的、公正的措施。
但实施它是有风险的,它远远超越了救济,可能排挤到竞争。
人类在自然界面前是渺小的,在古代更是如此,平均对竞争的排挤可能造成重大危机,一如我们在王莽的改革实践中看到的。
最公正的平均,造成最惨重的灾难(相比之前,因为汉朝还有更惨的)。
以竞争促发展始终应该摆在第一位,只有它才能保障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也只有它才能提供救济的物质保障。
孔子的这句话,不能解决竞争带来的不平衡问题。
规划经济机制,必须要有完整性、系统性,片言只语,无助于实现任何目标。
可以作为认真规划的起点和参考,不能作为指导方针,因为它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
没有考虑到对竞争的排挤问题,当然更谈不上如何处理这个问题。
王莽在这里又食古不化了。
王莽在土地所有制和平均这两个问题上为自己建造了思想牢笼,把自己关了进去。
九、竞争与救济的人性基础
政治从古到今都是从宏观视角出发看问题的。
达则兼济天下,天下那么大,自然选用宏观视角。
但是,组成社会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人,如果没有微观视角,政治学就是不完整的。
存在这样的缺陷,是几千年来人类遭遇困境,不得不陷入内斗的重要原因之一。
必须重视人性。
任何机制都必须与人性相协调。
竞争的人性基础是利己性。
救济的人性基础是利他性和利社会性。
非常幸运的是,这些都是人天生具有的。
这些人性中,最重要的是利己性,它是极其强大的人性。
利己性产生竞争动力,是生产效率的源泉,是保障人类生存的主渠道,也为利他性和利社会性提供物质基础。
人贵自助,才有他助。
请注意“达则兼济天下”中的“达”和“兼”字。
任何成功的经济机制都必须充分利用利己性。
生命都有保护自己的机制,这是利己性的生物学基础。
从原始生命开始,利己性就存在了。它使我们得以生存到今天,是任何生命自助的基础。
利己性也有副作用,人类的道德与法律都致力于限制利己性的副作用。
如何发挥其正面作用、如何限制其副作用,是人类永恒的追求。这里没有简单的答案。
有一个错误的观点:如果不向利己性开战,就会陷入自私自利的泥淖。
但实际上,诱发利己性副作用的根源在于错误的制度设计、权力的不作为和乱作为。
绝不能与利己性为敌,把消灭利己性作为追求的目标,必然会对社会带来重大灾难。
几百万年或更长(如果从原始生命算起)形成的人性,试图在极其有限的生命周期中去消灭它,根本没有可能。
这是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当然会带来严重后果。
王莽失败最核心的原因,正在于此。
他的改革要成功,必要的前提是大家放下自己的利己性,极大地增强利他性与利社会性。
但这是作不到的。
试图消灭利己性的企图,会将利己性的副作用成倍地放大,残酷的斗争和杀戮就可能随之而来。
因为堵住利己性好作用的表达渠道,它就以副作用的形式释放。
堵住这边的路,它就迈开那边的步。
除非人死了,生活总是要继续。
王莽倡导公平,结果却带来大规模的内斗与杀戮,就是证明。
一些提倡限制利己性的组织(如太平天国)内部残酷的斗争甚至杀戮,也可以作为证明。
顺便说一句,太平天国对组织内外都造成大量死亡,尽管有不同的数据,但至少几千万是有的。
太平天国延续时间也与王莽统治时间相近,一个14年,一个15年。
不约而同地在相近的时间内造成大量人口死亡,绝非偶然,定有相似的因素在里面起作用。
以人民放弃利己性为前提才能成功的模式,是非常恐怖的模式,王莽给我们展示了这一点。
十:权力有边界
王莽的改革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认为权力可以作成任何事情,他采取的是高举高打的办法。
这也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政治的一个特点。
只是王莽发挥到了极致。
今天我们知道,有很多事情是权力作不到的。
比如,王莽就没有作成他想作的任何一个改革。
跟利己性一样,权力同样有正面作用和副作用,而且它的副作用的危害也是非常巨大的,与其正面作用完全不成比例。
使用权力作好一件事,可能千难万难,需要精心策划,步步为营。但权力破坏作用发挥起来,那就是雷霆万钧。
以王莽的改革为例,他要用权力使社会达到公平,但权力最大的副作用恰恰就是制造不公平,要避开这个副作用很难。
单纯使用权力永远不可能达到社会公平的目标,只会产生新的、更大的不公平。
社会发展必须永远将竞争排在第一位,将救济升级为平均去排斥竞争的模式,注定不会在经济上取得成功。
当然,阶段性的,这种模式可能在政治上取得成功,如果我们把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掌权作为成功标志的话。
王莽可以算在政治上有阶段性的成功,但他在经济上无法取得成功。
最终导致政治上也失败了。
之所以在这里谈到经济,是因为王莽以为政治正确,经济成功就会随之而来,这根本就是幻想。
没有经济可行性的政治理念,没有任何价值。如果有,也是负面的价值。
另外,政治理念的经济可行性与夺权可行性不是一回事。
有的理念,比较有利于夺取政权,但没有经济可行性。
这样的理念,危害极大。
以这种理念夺取了政权后,经济上无法成功,会迁怒社会。
实践者不肯承认自己有错,固执地认为有人在搞破坏,会不停地折腾社会,酿成大祸。
形成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局面。
这是王莽的失败带给后世的启示。
十一、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王莽当时被视为圣人,周公再世。
那么他的道德水准究竟如何?
这个当然难以考证。
他自己似乎蛮有信心,指示把自己的“光辉事迹”编成文章,让人民背诵。要从道德上教化人民。
但是,他作错了,还一味坚持,到外部去找原因,这与圣人的标准相去甚远,甚至还达不到一般君子的水平。
孟子云: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王莽遇到那么大的阻力,那么强烈的反抗,并不去找自己的原因,相反,四面挑起战争。
看起来很象是在找“亡我之心不死”的敌对势力(比如匈奴)来背锅。
王莽改革失败的根源,是他的措施不具经济可行性。
但他固执地认为自己道德高尚,肯定正确,不成功就一定是别人在搞破坏。
有一句四川俗语是:会怪的怪自己。
老百姓都知道这个道理。
事情不成功,就在内部外部到处去挖敌人,对内把社会搞得鸡飞狗跳、人仰马翻,对外全面开战,到处是敌国,这样解决不了问题。
只能装着一肚子疑团去死。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王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