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为何死于不孝
我小时候家里穷,一年到头也难得吃上水果。除了夏天的时候,地里的西瓜可以任意管饱。平常时节,像苹果、梨什么的,实在难得。大人们偶尔上一次街,买回几个水果, 姐弟几个就抢着吃。
物质匮乏的童年,导致我对吃的东西都记忆深刻。有一次,父亲教我读《三字经》。读到“孔融让梨”这个故事——融四岁,能让梨,父亲便给我讲解,说孔融这个孩子, 很好的,吃梨子的时候,把大的给哥哥吃,小的留给自己。你要多向他学习,不能再跟姐姐抢水果。
我听了父亲的话,不置可否。对于当时的我来说,虽然佩服这位小哥,但是梨子的诱惑,还是远大于他的人格魅力。我一边盯着书上插图里的梨子看,一边心里还在想,他这么大度,或许是因为他根本不爱吃梨,或许就是家里很有钱,不缺梨子吃。
但是这个故事的确对我产生了很重大的影响,此后我每当要争抢什么的时候,都会不自觉地想起孔融,好像有了他这个标杆,抢吃的就变成了一件很羞耻的事。进而推广到其他事情上,我的性格变得越加随性散淡,不喜争抢。在其他伙伴们看来,我这是怂,软弱,胆小,没事他们就要来欺负一下,但于我自己而言,这其实是个好事。
多年以后,当他们看到别人有豪车好房的时候,一脸羡慕而不可得,被自己的欲望折磨得痛苦不堪,而我却对那些东西几乎提不起兴趣,它们光鲜亮丽的存在很难刺激到我。我或许和他们一样无能为之,但我比他们快活。
有一天,我在翻看一位小朋友的课本时,又看到了这个故事。于是就想去查一下孔融的一生,看看他的结局是怎样的。
结果这一查,大吃一惊,从小就对兄弟友爱的孔融,居然是因为不孝而被杀的。
孔融生于东汉末年,当时距董仲舒独尊儒术已经过了两百多年,儒家“孝悌忠信”的信条已经深入每一位士大夫的内心,作为孔子的嫡传后人,孔融对这一套应该是比谁都遵守的。古人“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对父母孝顺则对君王忠诚,而孝悌孝悌,对兄弟友爱的人,也必然对父母孝顺。这是儒家的固有逻辑。
然而,这位“悌”的代表人物,四五岁就知道让梨的孔融,在中晚年的时候,却抛出了这么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观点:
父亲对孩子是没有爱的,那是情欲勃发时的一个产物而已。母亲对孩子,就好比是瓦罐里装的东西,东西拿出来了,跟瓦罐就没啥关系了。
老实说,我看的时候,一脸懵逼。这种大逆不道的话,在古代,除了李贽那几个异端分子,基本上没有人会说。孔融怎么说也是东汉的文坛领袖啊,说这种话,不怕舆论非议吗?不怕被人群起而攻之吗?
这番言论,在他被曹操论罪处死的时候,当成了很重要的一条罪证。可以说,基本上就是致死的直接原因。
可是,为什么呢,他为什么要这么说呢?这是不是他的真实想法?
古人云,听其言,观其行。言行是一对阴阳,可以互作镜子。
孔融十三岁时,他父亲病逝,他当时因为太悲伤,差点死掉。州里的人都赞叹他的孝心。如果说,他是装的,那么我们再看看他儿女对他的态度。
孔融被抓的时候,他的两个孩子一儿一女,被寄养在别人家里。当时兄妹俩正在走廊里下棋。有人跑过来报信说,他们父亲被抓了。
俩孩子听到后,依然下棋。旁人问,为什么不动,孩子答道,覆巢之下,岂有完卵乎?
意思是,一个鸟窝翻了,里面的鸟蛋,还能保持完好吗?
当时那家主人有剩下的肉汤,哥哥渴了,就抱着碗喝。妹妹说,家里出了这样的祸事,咱们俩都活不久了,还需要知道肉汤的滋味吗?
哥哥听了妹妹的话,就哭着把碗搁下了。
有人把这些话报给曹操,曹操一听孔融儿女如此有见识,就派人过来杀掉。武士过来以后,孔融的女儿说,如果死者在泉下有知,我们也能去见父母了。这难道不是我们的愿望吗?说完伸着脖子让武士去砍。最终兄妹俩都被杀掉了。
孔融儿女的表现,毫无疑问给我们一个最有力的佐证:他绝不是不孝之子。因为不孝子的孩子,不会如此识大体,有气节,还孝顺。
说明,他的不孝言论,并不是心里话。他是故意为之。
但是,他为何要发表不孝的言论,授人以柄呢?对这个问题,我多方查寻,终于在鲁迅先生的杂文里,找到了答案。
魏晋时期的文人,多是狂狷的。放荡不羁,不守礼法。因此闹出了很多笑话。有人成天发狂,醉得不省人事,有人光着身子在屋子里,你走进去,他就说你钻到他裤裆里了。在当时科举制还未发明的时候,几乎所有的文士,都是门阀出身,最不济家里也是个土地主,一方豪强。这些世家子弟们,从小学习的东西,都是治国平天下,为君王效力。何以到了这一代,都成了嗑药酗酒裸体行走的行为艺术家了呢?
究其深层次原因,不外乎是政治避嫌,韬光养晦罢了。
从东汉到魏,从魏到晋,这两朝的过度都不是平稳的,而是被逼迫禅让的。作为当朝的臣子,自然对篡权者心生愤恨。君辱臣死嘛。给自己发俸禄的皇帝大人,被别人捏在手里,自己的脸上,当然没有光。所以孔融一代文人,对曹操多有不满。魏晋文人,对司马氏多有不满。他们都做出了反抗。
只不过魏晋时期的文人们,反抗是消极的,是非暴力不合作。他们寄情山水,空谈玄学,为的就是避开政治。但即便如此,嵇康说了几句不好听的话,就被司马氏找借口杀掉了。而孔融的反抗是正面的,激烈的,因此他的死就来的更快了一些。
自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汉室的大臣们就一直是敢怒不敢言。大家祖祖辈辈都是皇帝发粮食吃,现在皇帝被一个坏蛋绑架了,大家却无能为力,那种感觉是很憋屈的。但是鉴于曹操的狠毒,前面反抗的那几位都随先帝爷去了地下,所以都是有气不敢出。
只有孔融,时不时地要给曹操刺几下。
建安九年,也就是公元204年,曹操率军攻破了袁绍的老窝邺城。袁家的妇女都被曹军抢了去。袁绍的次子袁熙的媳妇,甄宓,是当时有名的大美女,曹操这个人妻控本来想占有的,结果他儿子曹丕先去了一步,把甄宓抢了。于是曹操顺水推舟,就把甄宓赏赐给了曹丕。
孔融听说这事之后,大老远的从千里之外写了一封信给曹操:
你知道吗,丞相,当年周武王伐纣,完事就把妲己赏给周公了。
曹操接到信后,一脸懵逼。自己读书那么多,也没听过这个事啊。就赶紧写信问孔融,从哪本古籍里看的。
孔融回信说,从今天发生的事往前推,可以得知那时候就是这样的。(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曹操看了回信,心里一万头草泥马呼啸而过,杀心顿起。
曹操这个人,爱才而忌才,多疑又狠毒。孔融这样 明显地讽刺他,他肯定是忍不住的。由于孔融地位高,名望大,轻易不敢动他。但是当孔融发出那番不孝言论后, 他立马就找到了机会。
儒家讲究忠孝,是为了维持一个稳定和谐的秩序,这一套理论,用的好了,有利于社会稳定,其乐融融。要是用的不好,就特适合坏人拿去当旗帜,唱高调,然后再来压迫下面的人。
每一个朝代的统治者,都喜欢“以孝治天下”,原因就在于它的稳定性强。曹操掌权后,自然也是这一套。但是他孝顺吗?他父亲被人害死,他三军缟素,连屠五城,更多是为政治上的考量。
在他这里,孝,不再是一个温暖的词,而是他残暴的遮羞布。也不再是秩序的执法官,而是破坏者的狗头军师。
宣扬孝者,以孝之名,行残暴之实。
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发现一个人打着仁义道德的旗子,却干着男盗女娼之事,我们通常会骂他假仁义,伪君子,攻击他的旗子。因为这个时候,对于他男盗女娼那些事,你已经管不住了。
同理,你打不过曹操的军队,但你可以射他的旗子。让他师出无名。
于是,孔融攻击了孝,说,孝算什么东西,都是假的。
然后他就死了。
本来最应该宣传孝的人,死在了不孝的言论上。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剧。就如同稍后而来的魏晋风度一样,那批文人们其实是最懂礼的,但是一个个却荒诞不经,行为怪异,好像不顾羞耻似的。真实原因是,他们心中的礼,已经被暴力践踏,不是本来的面目了。这个时候守礼,其实是对礼的背叛。
孔融让梨,是东汉末年的一抹温情,孔融之死,是东汉告别历史舞台的象征。这个持续四百年的帝国,在摇摇欲坠几十年后,终于要陨落了。它政权里最有影响力的文人,国之重器,就这样随便被别人论罪处死了。它再也无力庇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