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设计心理学》谈讲师的课程设计(下)
《设计心理学》是唐纳德•诺曼的著作,他是国际知名心理学家,曾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全球影响力设计师之一。
借助这本书的观点,谈下讲师的课程设计应该遵循的法则。
六、课程的美感设计会让学员的情绪更正向
美就是生产力,美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养眼,还可以影响人们的情绪,进而提高效率。
美学家朱光潜在1932年写过一本小册子,叫《谈美》。他在书中告诉我们什么是美?即“脱离现实用途才叫美。”真正产生美的,不是物理上的距离,而是和你实用性的距离。
城里人到了有山有水的地方觉得美,是因为他们不靠山和水吃饭。如果是当地人乡下的农户,看到同样的景色,想到的却可能是翻山越岭的劳累、耕作的辛苦、对收成的担心。这个时候,美感也就没有了。
更典型的例子是语言。为什么中国产品,经常会用英文字母做品牌名字?过去我们都觉得,这是因为崇洋媚外。为什么很多外国人,会在身上做一个中文的纹身?过去我们都觉得,这是我中华文化有魅力。其实,用朱光潜先生的这个美学理论,可以有另一种解释。
我们中国人听到有人说中文的时候,我们会立刻不可遏制地去理解其中的含义,它是实用的。所以,我们永远没法欣赏中文的语音美还是不美。所以企业设计logo,如果用英文字母,就是在利用我们对于外文的陌生感。它不实用,所以人们会把注意力集中到字母的形态、轮廓等设计元素上,设计的美感会就突出了。反过来,西方人在自己身上纹几个汉子,也是一个道理,脱离实用性,让美感凸显出来。
如何让一个课程实现这种美感设计呢?
1、老师的美感设计
从形象上来讲,一个老师的穿着最好是和学员的实际生活有点距离,换句话说,就是你在培训时穿的衣服最好是学员在现实中很少有机会穿到的,即使同样是西装,如果常规的工作服都是蓝色或者灰色,那么一个老师的西装尽量就不选择这两种颜色。
从事例上来讲,一个老师在课程中所引用过的自己真实经历也最好是和学员的实际生活有点距离,就是你得和大部分人的大部分经历不太一样,就如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经常讲自己当年高考三次才考上了北大,马云讲自己获得孙正义的2000万美元的投资只用了6分钟的时间。
2、课程内容的美感设计
根据“脱离现实用途才叫美”,具有美感的内容即是“能够拓展学员知识边界的内容”, 如果你讲述的内容都是学员生活中或者是工作中都知道的或者是领悟出来的,那么就会让学员觉得“老生常谈”。
每个学员的知识边界是不一样的,所以老师就要根据最高标准来设计课程内容,即不断的迭代自己的课程内容,一个课件讲完一遍后就要去做复盘,保证第二遍讲授时增加新的内容。
3、课程形式的美感设计
很多学员都是培训的老油条,他们听过的课程有可能比很多老师听过的课都多,有时候就会出现一种尴尬场景,老师刚准备做一个游戏或者讲一个经典案例,台下的学员直接就把答案说出来啦。
这就要求老师对于培训形式要做创新,不能拘泥于过往的做法。
2017年个人在培训形式上的一个创新就是视觉化呈现,当我在课程上用视觉化呈现来做课程复盘的时候,学员都直呼过瘾。
七、从设计的三个层次来思考更优的课程设计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类的大脑活动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本能层次、行为层次和反思层次。
本能层次就是天生的、最原始的需求,比如食物、安全。行为层次是后天学来的一些经验和动作。反思层次最高级,需要理性参与,比如看一部严肃的文学作品,需要经过解读、分析才能获得更多的乐趣。
一个好的设计要符合大脑活动的三个层次。
1、本能层次
在这个层次上,世界上所有人都差不多,不分种族和文化,如果一个东西我们第一眼看上去就说“漂亮”,这个判断往往就来自本能层次。想要满足本能层次的需求,要做的就是发现并满足本能,而不是创造新的本能出来。一款好的本能层次的设计,要在人们看到它第一眼的时候,就要情不自禁地说“我想要”,然后才问“它能干什么”,价格应该是最后关注的问题。
一个课程要符合学员的本能层次,就要分析作为学员的本能需要有哪些?例如能够来参加培训的学员都有一个本能需要:想要成为更好的人。那么老师的课程包括老师本人就要满足学员的这个本能需要。
如果一个老师站在讲台上,学员发自内心的觉得,这个老师的状态就是他想要拥有的,那么就是满足了学员的本能需要。
2、行为层次
行为层次的设计主要讲究实用,从表面上看,功能设计最简单,但很多时候,别说你不知道用户的真实需求,就连用户本人,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对于优秀的行为层面的设计,关键在于了解用户怎么使用产品,发现用户的真实需求,甚至是隐藏的需求。很多公司在研发新产品之前,要进行市场调查。但市场调查往往很不靠谱,很多产品做市场调查的时候,顾客说喜欢,结果在上市之后却失败了,还有很多一开始没人看好的产品,却取得了成功。
一个好的课程不仅仅是建立在学员调研上,而是能够击中学员的很多隐性需求,即学员之前都没意识到的一些问题,竟然在课程中得以实现了。
例如教练技术课程,学员觉得超级实用的原因是,不但可以解决外显的团队管理的问题,还可以协助解决婚姻和亲子问题,而且学员说从来没有想到竟然可以用“教练”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
3、反思层次
反思层次的设计,关注的是产品背后的文化内涵,某种特殊的记忆。总之,反思层次的设计,追求的不是单纯的才和实用,而是更深层次的东西。有些普通产品,只要赋予它某种反思价值,就能彻底改变它的使用场景。
这个层次是课程设计的最高层级啦,让一个课程打上一个老师的烙印,或者说,一个老师赋予了这个课程以灵魂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