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古代文化人物

如果没有袁世凯,孙中山很难推翻满清统治,中国将支离破碎

2018-02-05  本文已影响186人  晓木曰兮历史系

处心积虑称帝的袁世凯饱受诟病,其实在历史上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为国家的发展贡献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一、推翻满清统治的贡献

大总统袁世凯

清朝的灭亡应该是中国历史上历次王朝更替中代价最小的一次。其主要原因就是清朝皇帝选择了主动退位。 按说,辛亥革命中革命党人的战斗力远远不如太平军。辛亥革命时各省虽然号称独立,但多是各自为战,不像太平天国时候一样,叛军有统一的首领,有统一的目标。这种情况下,清朝如果拥有一支大军去平叛,并不是没有机会保住江山。可是,隆裕太后终于还是选择了让溥仪主动退位。这其中,有一个很关键的人物,就是袁世凯。袁世凯大家都熟悉,早在慈禧时代,他就是个人物了。他小站练兵,为中国练出了第一支新军。可以说,是袁世凯带领中国军队走上了现代化之路。但在晚清那个格局下,列强环伺,清朝统治岌岌可危,这种情况下,实权人物难免会有些野心。曾国藩镇压天平天国之后,也有人劝他当皇帝,但曾国藩选择了当圣人,解散湘军,以中兴名臣而名垂后世。但袁世凯老袁可没有曾国藩这样的修养。老袁是很乐于在乱世中捞一些好处的。当然,这好处就是权力。很多人对权力的追逐都是无可抗拒,老袁也是如此。辛亥革命初期,那时老袁还赋闲在家。清廷无人,不得不起用老袁来镇压革命。老袁点起大军,进发武汉,与首义新军干起来。冯国璋那时是老袁手下的得力将领,他率军在汉阳打败了黄兴,又想一鼓而下拿下汉口。可是,这时候老袁却通令他停止进攻。

此时各省开始纷纷宣告独立,袁世凯就向隆裕太后汇报说天下已反,事不可为。革命军已经占领了各省,大军正向京城开过来,如果清帝自己退位,以后还可以在紫禁城里关起门来做皇帝,要是死命顽抗失败的话,那就没有命了。隆裕太后比起慈禧来,那简直是弱爆了。袁世凯一吓唬,隆裕太后就哭个不停。吓得溥仪也哭个不停,跪在地上的袁世凯也哭个不停。这个细节是溥仪在回忆录里写的,想来隆裕和溥仪哭是真,袁世凯的哭就很假了。后来,隆裕就派袁世凯去和革命党人谈判,交涉退位事宜,以及清帝退位后的待遇。袁世凯此时就大打太极,打打停停,是战是和,可以说都掌握在他手里。结果,事情的走向也就按照老袁的方向发展。最后,清帝同意退位,孙中山同意把临时大总统的位置让给袁世凯。因此,后来的历史课本就写着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其实,从功劳上来说,袁世凯确也立了大功。他让清帝和平退位,使老百姓免于战火,大大降低了革命的破坏性。再则,袁世凯事实上也是维新的,而且手中军队的力量要远大于革命党的力量。他选择了逼清帝退位,而不是疯狂镇压革命,这样,辛亥革命就轻而易举获得了成功。

二、就职大总统

袁项城

革命后不久,1911年的11月1日,黎元洪就给袁世凯去信说,如果他赞同革命,“将来民国总统选举时,第一任之中华共和大总统,公固不难从容猎取也”。随后不久,黄兴也致书袁世凯,“明公之才能,高出兴等万万。以拿破仑、华盛顿之资格,出而建拿破仑、华盛顿之事功,直捣黄龙,灭此虏而朝食,非但湘鄂人民戴明公为拿破仑、华盛顿,即南北各省亦当无有不拱手听命者”。简单一句话,只要袁世凯肯推翻满清政权、拥护共和,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就非他莫属。

12月1日,在武昌召开的革命军各省区代表大会上,代表们即通过决议:“虚临时总统之席,以待袁世凯反正来归。”12月3日,交战双方在英国公使朱尔典的斡旋下,实现停战(一直延续到次年1月29日);18日,南北议和在上海正式启动,伍廷芳代表南方,唐绍仪代表北方,对议和的具体事宜进行谈判。其中“开国民会议,解决国体问题”为双方共识,若国民公决后,多数人赞同共和政体,那么清帝退位,由袁世凯出任民国首任总统。

这边议和代表还在上海争执,南京那里却把临时大总统给选了出来,组织起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南方公然违约,主要有两点原因:在同盟会元老们看来,孙中山为革命奔波一生,民国首任总统的殊荣理应归其享有。再有,当时的南方也确实需要一个中央政府,不必有多大影响、也无须有多少力量,只要这么一个象征就足够了。因为如此一来,南方就可以和清政府平起平坐。政府对政府,谈判起来才能理直气壮。

袁世凯闻讯后自然极为恼怒,对身边人说:“既然已经选了总统,那么我坐在什么位子上呢?算了吧!不必谈和了。”段祺瑞、冯国璋等北洋将领则发表联名通电,主张君主立宪、反对共和,表示如果以少数人的意见而采取共和政体,必将誓死抵抗。

如果没有袁世凯,孙中山很难推翻满清统治,中国将支离破碎

革命党人自知理亏,所以孙中山一上任,就立刻拍电报给袁世凯对此予以解释,“东南诸省,久缺统一之机关,行动非常困难”,现在清帝尚未退位,“文虽暂时承乏,而虚位以待之心,终可大白于将来”。明明白白地告诉袁世凯,大总统之位早晚还是你的,我孙文不过暂时帮你看管一下罢了。区区几个月有职无权的大总统,看上去算不了什么,可实质上却使孙中山成了共和缔造者、中华民国的“国父”。

此后孙中山又明确表示,“如清帝实行退位,宣布共和,则临时政府决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职,以功以能,首推袁氏”。(1912年1月15日)袁世凯这才暂时放下心来,恢复了对南方的信任。议和得以继续进行。

孙中山要让位袁世凯当然不能没有条件,后者至少还要把北京的宣统皇帝请下来。要说事情也不算太棘手,但是袁世凯一则不想背“篡逆”的恶名,二来也感念清廷恩德,所以不能动武只能劝说。

袁世凯虽说是北方实际上的统治者,但要迫使清廷同意退位却并不那么容易。在满族亲贵看来,袁世凯要挟清帝退位,向南方换取大总统的职位,根本就是欺负孤儿寡母的曹操。因而隆裕太后顾虑重重,对是否接受“退位换优待”的意见还拿捏不定。一方面,她不甘心把天下拱手让给人;另一方面又担心革命党杀进北京,那就连优待条件都没了。

就在这僵持的当口(1912年1月16日),袁世凯在退朝回家的途中遭到革命党人的炸弹袭击,险些丧命。原来这些北方的革命党人反对南北议和,主张以武力推翻清政府。当时,清帝退位的传言已广为流传,可又迟迟不见兑现,他们以为是袁世凯从中阻挠,所以组织了暗杀行动。这下可帮了袁世凯的大忙,他就此请假不再上朝议事,同时要挟清廷说,要是再不同意退位,他就辞职不干了。

要知道,满洲亲贵不只有载涛那样的懦夫,其中也不乏血性之辈,他们绝不愿眼看着祖宗社稷落入他人之手。宗社党领袖良弼以清室卫护者自居,反对议和,一力主战。他曾在日本学习军事,是满洲亲贵中唯一有胆略、有能力和南方一战的将领,当初禁卫军名义上归载涛统领,实权则掌握在良弼之手。良弼打算袁世凯一辞职,就让毓朗、载泽等宗室组阁,以铁良为总司令,和南方民军做殊死一搏。然而,革命党人没能杀掉袁世凯,却在不久后成功暗杀了袁的这个心腹大患。良弼一死,满洲亲贵为之胆寒。

隆裕太后一看,既然革命党人对袁世凯下了杀手,那袁爱卿自然就是心向我爱新觉罗氏的大忠臣了,从此对袁世凯的话也就越发相信了。而且太后眼见革命党在京畿重地都如此猖獗,能够频频发动暗杀,真的是感到大势已去。

登基

良弼遇刺的同一天(1月26日),以段祺瑞为首的北洋将领47人联名通电,要求清廷“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体”。压倒清廷的最后一根稻草就这样突如其来。在随后的御前会议上,满洲亲贵、蒙古王公们已经不再敢有什么反对退位的强硬表态了,一个个都低头不语。溥仪回忆说,当时“主战最力的善耆、溥伟看到大势已去,离了北京,他们想学申包胥哭秦廷,一个跑到德国人占领的青岛,一个到了日本人占领的旅顺”。当然,他们天真的幻想不可能成功。

1912年2月12日,清廷以宣统名义颁布退位诏书,由此中华民国统一南北。袁世凯在逼迫清帝退位的事情上有私心不假,可共和中国能这样轻易地创建起来,他也是功不可没。不然要是南北混战一开,结局如何就没人能说得清了。13日,孙中山如约向参议院提出辞呈,同时举荐袁世凯为继任大总统。他在咨文中说:“选举之事,原国民公权,本总统实无容喙之地,惟前使伍代表电北京有约,以清帝实行退位,袁世凯君宣布政见,赞成共和,即当推让……此次清帝逊位,南北统一,袁君之力实多……且袁君富于经验,民国统一,赖有建设之才,故敢以私见贡荐于贵院。”

在这里读者朋友们可以注意到,南北双方有约在先,不是袁世凯逼孙中山让位;其次,孙中山自己也对袁世凯的功绩和才能大加称赞,视袁为当然的总统人选。在后来的致袁贺电中,孙中山还有“民国大定,选举得人”的话。

14日,临时大总统选举会召开,南京参议院的十七省代表投票,每省一票,袁世凯以全票当选。参议院在致袁世凯的电报中说:“查世界历史,选举大总统,满场一致者,只华盛顿一人。公为再见。同人深幸公为世界之第二华盛顿,我中华民国之第一之伟业,共和之幸福,实基此日。”要知道,在前一年年末推举孙中山为大总统时,他也只得到十七省中的十六票支持,另有一票投给了黄兴。袁世凯继任为第二任临时大总统,在程序上完全合法,“世界之第二华盛顿”的赞誉不是空穴来风。

退一步讲,纵然是根据中国古老的政治法则,袁世凯同样获得了延续清朝政权的合法性,在宣统帝的退位诏书中,他特别加上了一句“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在某种意义上这恰相当于清帝“禅让”。

总之,虽然说袁世凯称帝之举实在荒唐但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说法根本站不住脚。袁世凯在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封建帝制的过程中,有着不容抹杀的功绩,正如史景迁在《追寻现代中国》一书中写道的那样,辛亥革命后“社会秩序的恢复有赖袁世凯将北洋军与同盟会和南京的革命力量结合在一起,也仰赖袁世凯以立宪程序,将新军和各省的议会结合成全国性的政体”。如果客观地评判历史,袁世凯在创建中华民国中的功绩决不该被抹杀,“如果不是袁世凯支持革命,晚清到民国初年人民又会饱受战火,国家也会变得支离破碎。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