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2018-01-13  本文已影响44人  苹果乐园

新到一个地方,总是努力与头脑中的镜像做一番比较,然后慢慢地“拨乱反正”。

南京,她那厚重的历史积淀总在召唤着我想去走走看看。因为工作的关系,让我有幸与南京相见。

已近隆冬,天已很久没有放晴。早上这房前屋后被薄薄的白雾笼罩,那种湿冷只想让人赶紧上车去躲躲。时间随车子在高速路上流动,天像要好起来的样子。穿过一个个山洞,倒也奇怪,有些地方这边洞外还是雾气弥漫,过洞就艳阳一片了。我有点儿担心南京是不是会下雨,不过我想,南京的悲悯是需要一个雨天一把雨伞来承托的吧。

正午时分的南京已是晴天。吃过午饭就往中山陵去了。

延阶而行的栈道是木地板加两排一根根像弯曲的路灯栅栏构成,隔几米上面挂就着半米见方的照片,一幅幅精美地呈现出南京最美的风貌。平缓向上走了大约一里地的样子,穿过一条公路,就能看到陵园的正门入口了。一个巨大的牌坊,正中挂着“博爱”白底黄字的牌匾。牌坊前面的大广场上由一个圆形的花圃组成,星星点点地点缀着五颜六色的花朵。

牌坊后连接着一条宽大笔直的道路往山脊上伸展。路两边伫立着高大笔挺的雪松,像威武的列兵,与陵园的白墙蓝瓦形成一个和谐的统一:既大气简洁又庄严肃穆。

经过碑亭,登上一段陡峭的台阶到达山顶的陵墓。中山先生雕像在其陵寝正中,高台之上正襟危坐、凝神远注,仿佛真人。游人照例围着雕像从墓室前的大门循序走过。出来,俯瞰整个陵园,恢弘广博的气象、陵寝头顶的“天地正气”牌匾的意涵与中山先生具有的伟人气度贴切地相互印证着。

晚上去夫子庙和秦淮河。

此时秦淮已不是彼时的秦淮、此时的夫子庙也早已不是彼时的夫子庙。在商业过度侵蚀下,流光溢彩的霓虹灯中,像那浓妆艳抹的女子,顶着盛世的名声在路边搔首弄姿地招徕着宾客。或许不看还能留着点念想吧。

第二天早上是我们的第三站,总统府。

总统府在闹市区。道路两边的行道树很有特色,大多树干往上不到多高的地方,就分叉成U型,一边为行人遮阴一边将主路覆盖。若是夏天整条道路绿树浓阴,倒是能体现出一种优雅的气质和古朴的风韵。据说是“法国梧桐”,看来这梧桐既属于浪漫的法兰西,同时也确实引来了中国的“金凤凰”。

总统府确是一处保存完好的遗存,历经明清两代重臣的行署与康熙乾隆南巡的行宫及太平天国的天王府和中华民国的总统府。

也许靠近现代的原因吧,久远的保存就没有近代的那么多、那么真实了。我们在孙中山先生的办公室会议室里穿行,感受那段波澜壮阔变革时代的气息,开会的首脑似乎才走不远,沙发上似乎还留有坐过的余温。偶尔透过旁边的窗户去窥探一下周边的园林,却又像穿越到古人的亭台与院落中;走进周边园林,一座座水榭与亭台假山与楼阁,又仿佛置身与世外,可拿起相机拍照,远处的摩天大楼又俏皮地挤进画面。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错,古代与现代在回廊间游走,恍惚间分不清彼此了。

接下来要去的是“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南京的深刻与悲悯也是与那场屠杀相连接的。展馆是免费的。展馆入口旁是1号展厅,展厅旁立着一个赤脚的巨大人像——绝望的、衣衫褴褛的母亲仰天痛哭,手里还托着一具死婴。悲痛从这里开始弥漫。展厅的屋顶是尖型的灰黑色,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旁边的水池也是黑色,伴随着低沉的音乐,我的心也变得越来越紧越来越沉。再往前的水池边一组组逃难的雕塑,一下子把人带入到那个惨绝人寰的时空里。凝重的伤感和抑制不住的悲愤涌上心头。

我有点不敢去地下展厅。捐钱拿了朵花去广场上祭奠。往后走走看吧。

整个馆占地巨大,随时也可以看到路边的石头上标明了某次屠杀的大致记载。路过一间地下展厅,还是进去看看吧。这里也是被埋尸骨的地方,顺着相邻的展厅中央坑道里堆叠的森森白骨晃人的眼睛。好在参观的人很多。

不知觉间已到最后一个展厅,声光电记录和展示着各军队的军用品和抗战胜利的过程。出了展厅就结束了整个参观,远处围墙边正中位置,一座巨大的雕塑相向而立,雕塑的基座写着中英文的“和平”,高高的基座上站立着一位年轻的母亲一手抱着婴儿一手正放飞白鸽……

可以说,南京是最独特的,她时刻以一种悲悯的警惕支撑着这座城市甚至这个国家的精神气质——不忘历史、面向未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