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淑敏自选幸福卷之三——《 旅行是幸福的扩大化》读书笔记
一
读《带上灵魂去旅行》
古老的印第安人有个习惯,当他们的身体一动的太快的时候。会停下脚步,安营扎寨,耐心等待自己的灵魂前来追赶。可能是三天一停,也可能是七天一停,总之,人不能一味的走下去。要注意驻扎在行程的空隙中,和灵魂会合。 灵魂似乎是一个身负重担,或者是手脚不利落的弱者,慢吞吞的,经常掉队。所以要经常的等等自己的灵魂,经常看一下是否带上了自己的灵魂。
由此想到的一些其他的习俗。在山东——齐鲁大地,当地结婚有几个风俗习惯。
第一,结婚迎娶的队伍不走回头路。就是去时的路和回来的路有一部分不能重。
第二,结婚时女方陪嫁的被子,四角会缝入硬币,希望孩子会有余钱。
第三,新房的枕头或褥子下会有枣 、花生、 栗子等。希望能早生贵子,花着生,儿女双全。
第四,结婚时会给新娘饺子吃,不过是没有煮熟了。新娘吃饺子,会自然的问,“生的?”也是要表达了生儿育女的愿望。
这些风俗,都是我自己亲身经历过的 ,印象深刻。不论是否灵验,总是表达了美好的愿望吧!
毕淑敏自选幸福卷之三——《 旅行是幸福的扩大化》读书笔记二
读《莎草纸》
这次跟着毕淑敏老师去埃及旅行,如临其境,特别勾起了一个愿望——我也要到埃及去旅游。
说实话,自己对于埃及的了解,也就是历史课本中的内容——埃及有尼罗河、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楔形文字,当然也有莎草纸 ,对于其细节是一概不知的。
现在随着毕老师的描写 ,知道了莎草纸是天然的纸制品。它和蔡伦发明的纸,是截然不同的。蔡伦的纸是需要经过多种介质发酵和搅拌,然后还要把纸浆晾干,实际上是一种混合的物质。而莎草纸只是把莎草的水分沥干,利用植物纤维进行编织,没有制作纸浆的步骤, 是更天然和纯粹的。而且相当时间之内,这种纸的制作方式是遗失了的,直到1962年,埃及工程师哈桑拉贾利用从1872年从法国引种回的埃及的莎草,重新发明制作了莎草纸的技术, 这项技术才死而复生。
这有点像我所知道的中国的黑陶的技术 ,重新被研究,复原……
对于毕淑敏老师写的埃及这次旅行,我还有一个比较感兴趣,就是生命的钥匙这个说法。在古老埃及的传说里,每一个生命降生之后,并不是马上就打开的。需要生命的钥匙。只有用生命的钥匙打开了的生命,才会更有意义和幸福。
这是不是就像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你要努力去寻找活着的意义,活着的目的。只有找到了活的目的和意义,你才能够活得更加的幸福,就如用生命的钥匙打开你的生命……
最后毕淑敏老师告诉我们,她离开埃及的时候,她的包囊里多了一卷无字的莎草纸,一串非洲的木雕角马的小项链,一个用法老文雕刻着的名字的手镯,银饰中央是一柄生命的钥匙。
如果是我的话,可能我也会选这几样东西带回留念,因为她所珍藏的这些东西正好,恰恰代表了有生命力的埃及——植物、动物、人——期待用生命钥匙打开生命的人。
毕淑敏自选幸福卷之三——《 旅行是幸福的扩大化》读书笔记三
读《啊,原来你是一只老虎》
毕淑敏老师说在美国的时候,她参加过几所中学。有贫民区完全由政府资助的,免费的公立学校,也有肯尼迪的女儿曾经就读的百年历史的私立贵族学校 ,还有为新移民的孩子建立的双语学校。她说在这几所学校里,她都和华裔的孩子们交谈过,但是留给她的感受是一言难尽的。
首先公立学校,虽然它地处贫民区,但是它是一个崭新而现代的建筑,而且里面的学生都有一种活泼的感觉,在交流中孩子也有自己的思想。在这里,有个女孩提出了世界上有三个中国的说法。毕老师通过例证告诉她,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我们中国人有相同的文化传承。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当女孩说她14岁的时候, 毕老师立马就知道她属虎。她因此有隔绝变成了快意。
私立贵族女中,它不像是想象中的很豪华,它的外表是很朴素,门脸也不大,很宁静的样子。来见面的女生很开朗,而且落座后眼光一点儿也不怕生,对作者微笑。其中一个黄皮肤的女生的表现特别突出,她喜欢汉语,而且也能说出几句流利的汉语,并且以此为荣。 但是翻译安妮告诉她说,那个孩子是属于为数较少的,很自信,心理素质比较好的孩子。因为在美国的华裔孩子,有些把不会说母语当成是荣耀 ,因为这说明他已经融入了美国的社会,是地道的美国人。
虽然作者不以为然,但是在接下来的双语学校里,作者就为那些孩子深感悲哀啦!
那是毕老师在美国见到的,条件最差的学校。校舍的墙壁上有痰迹,油漆脱落,颜色灰暗的,如同发霉的面包,厕所也很脏。而且更让人觉得寒冷的是那些孩子。他们没有笑容,没有眼神的交流,更没有丝毫默契的友善。有的只是冷漠和回避。他们大多来自大陆,但是却全无大陆上这个年纪的孩子的生动与活泼,他们是灰暗的,和阴郁的,垂头丧气。在沉默中有一种压抑的抗拒。
这些孩子,实际上他们曾经有过自己五颜六色的理想,但是他们被连根拔起,离开了自己的祖国,来到了,在这里背负着家庭的希望。这些孩子,他们丧失了快乐,丧失了与人为善的习惯,丧失了反应与说真话的能力,他们的少年时光被阉割肢解。他们那些迟钝的眼神 ,是惨痛的自发的自我保护。
翻译安妮说,移民中的第一代,他们就是这样艰难的走过。他们是边缘人,他们很自卑,他们难以融入到主流的社会,而他们中的某些人会把这一些迁怒到自己的祖国,所以他们就更不愿意说汉语。
作者最后说这些少年人心中,竟然有成人所难以体会的痛楚,他们不说,他们无法言说。
三所学校,作者经历三类华裔的文化观,价值观,最后一个悲哀的结束,这三所学校给人的感受真是一言难尽。
毕淑敏自选幸福卷之三——《 旅行是幸福的扩大化》读书笔记四
读《谁可以破门而入》
这篇文章里毕淑敏老师写的是圣塔菲。
这一座高原城市,它是新墨西哥州的首府。这里四周是光秃秃的红褐色的山峦,植被稀疏, 蛮荒和寂静从干燥的大地反射的空中,弥漫视野。这座城市像极了中国的西部——陕、甘、宁。但是当你走进了之后,你会发现圣塔菲,它顽强着保持着自然景观的原始风貌,同时它用现代的理念建设的家园。
其中比较特别的就是危机应答中心。
这个中心成立于1996年,有三条热线。九名常驻的工作人员,都是硕士以上的学历。他们主要是接值班电话,每天早上从八点到下午五点,两个人值班,五点之后到第二天是一个人值班。这个危机中心,会向社会征集志愿者。从20岁到70岁,而且志愿者要有多样性,比方说必须要求有老年义工,还必须是男女比例各一半,还要有族别,例如必须要有会讲西班牙语的。
令人感动的,如果电话不能解决的问题,就要到达现场——破门而入,去抢救。如果还不能彻底解决的话,那么他们就会把它建成一个档案。他们绝不会中途放弃,他们会把每个人的情况介绍到社区,以便进一步的追访。为此,他们建了一个强大的资源库,包括精神科,法律,医学,性病方面的专家,甚至还有住房方面的专家——为的是了解房的历史和结构,在最安全的情况下进入房间,又不会对危机中的人造成伤害。他们考虑的非常的细致。这种细致,以及一直负责到底的精神,的确是值得敬佩。
让我感兴趣的是,从事危机干预的这些工作人员,他们自身也会出现危机。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原本幽默的人突然不幽默了,原本爱笑的人,不会笑了 ,也不愿意接听电话了,听到电话铃声就烦了,那么这个时候就应该立刻停止工作,开始休息。因为这不单是对危机来电话者的负责,也是对自己身心的负责。
实际上,我们有好多人,也存在有一些危机,但是有时候,对于自己的危机,只是强顶着而不去放松。这最终可能就会导致可怕的后果。所以一方面,我们要学习圣塔菲危机应答中心,去帮助更多的人解决危机,另一方面,我想我们也应该去关注自己的危机。 这可能就是圣塔非,它的现代理念。这也可能是,最后毕淑敏老师感叹的,制造一只小熊并不难,建立起我们的危机应答中心才是艰难的事情。
毕淑敏自选幸福卷之三——《 旅行是幸福的扩大化》读书笔记五
《奶奶是没有翅膀的天使》以及《11块宝石婴孩的项圈》这两篇文章,实际上都是在讲老年人的问题。
文章提到老年人的外在的生活条件——老人服务中心的情况。同时也特别提到了老年人内心的难以被满足的渴望。老人服务中心它们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但是核心的对老人的尊重与关心却是缺乏的。而且对于老年人而言,他们更加渴望的是尊重以及亲情。
第一篇文章里,米绍博士说自己化妆去体验过老年服务中心。她被关进了洗澡间,整整三个小时,没有任何人过问。而且出来时,房间里很冷,半裸着身体,没有人照顾。在那些服务人员的眼里。老人是不配享有尊严的。
第二篇文章里,老人院方提到他们设计了的一个给残疾老人洗澡的洗澡机。而实际上它就是利用了洗衣机的原理,把人当做羊毛衫一样的揉搓冲荡,只是省去了甩干这个步骤。这是让老人在孤寂的震荡中独自体验自己的衰老和残疾,是一件多么残忍的事,连洗澡这件事情都变得如此工业化!
米绍博士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当科技手段与人的关怀结合的时候,老年人不再依靠他人,他们可以有尊严的死去。
这是一个多么美好而实际的愿望。想想我们现在的社会正逐步步入老龄化,我们会面临的像文章中写的那样的问题吗?如果是那样的话,我们将如何来应对呢?
毕淑敏自选幸福卷之三——《 旅行是幸福的扩大化》读书笔记六
读《11块宝石婴孩的项圈》
看到这篇文章,简直有些要落泪的感觉。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将会对面临衰老,面临最后那些日子。我们终将怎样面对我们自己的老年时光呢?
文章里提到的有一位乡下老奶奶。她有精心制作的相册,却只能得到孩子们童年时的照片,不能够把孩子们最后结婚的照片给补上。因为那些幸福的孩子们,忘记了给她寄一张照片来……而在她的汽车车库里,她的储备物质丰富的简直可以开一家杂货店。“而实际上这些食物最重要的功用,不是填满她那日渐萎缩的胃,而是镇静她老人家紧张不安的心。”
另一位老人,她把自己毕生积攒的名宝石拿出来做了项圈。她故意带着这个精光四射的项圈,引人入套让你询问她有多少的孙子或者是孙女。她充满了期待与自豪……而实际情况是,这些孙子和孙女曾经来过看过她,可是已经很久不来了……
这些在国外常见的例子,现在中国也已经不少见了,我们所谓的“空巢老人”就是典例。
文章中说,“如果一个社会无法让老年人得到保障,年轻人就会很没有安全感,因为人人必定都会老的。一个没有安全感的社会,不是一个完美的社会。这是一个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毕淑敏自选幸福卷之三——《 旅行是幸福的扩大化》读书笔记七
读《世界观与观世界》
在这篇文章里,毕老师和一位先生讨论世界观是从哪儿来的? 毕老师说是从脑子里来的。但是那位先生说脑子里是不能够平空产生观念的,世界观只有观了世界才能形成。
毕老师也认同了。
他们这一次的出海环球旅行 ,乘坐的是日本的一艘游轮,是中国大陆人的第一次。他们是很少数环球旅行的中国人,中国的年轻人环球旅行的就更少了,而日本却有这么多年轻人出来观世界!一个人这么年轻就能够看世界,看了世界和没有看世界,眼光是不一样的。
我实际上也是认同这个看法的。世界观来源于观世界,另外就是一个人的成就,与他的眼界分不开的。而他的视野和眼界,可能有两个来源,一个源于自己的阅读——读万卷书,另一个就是行万里路。
我记得在读《卡尔威特的教育》时,他的父亲就是把大部分的钱,都花在了领孩子去旅游上面。他小小的年纪就走遍了德国的很多的山川、城市,去听音乐会,他认识了自然,认识了社会……
在中国, 去旅行,去看世界,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虽然有时候限于条件,我们不能够走得太远。
我知道犹太人的孩子,在上完高中之后,他们通常会有两三年的时间,去看世界,然后再回到大学,他们的视野,他们的世界观不同了。而我们的学生,他们除了在一个狭小的范围之内学习之外,很难有机会走出去,很难有宽阔的视野。所以,今年教育部提出,让学生去游学 ,去一个更大范围之内学习。这个活动在全社会铺开,建立一个大平台,支持学校,个人,带领孩子去看世界,虽然不一定是远渡重洋,但只要是出去,只要去经历,就会有不同的感受,就会扩大视野,不再纠结在那么小的一个范围之内。开阔眼界了,有更好的世界观。
做为家长,作为教师,我积极的支持,同时也会带上自己的孩子去旅行,扩大我们的幸福。
毕淑敏自选幸福卷之三——《 旅行是幸福的扩大化》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