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019 - 用一辈子的时间,成为一个伟大的人

2018-03-28  本文已影响0人  Tim在践行
奇特的一生
一、“用一辈子的时间,成为一个伟大的人”

在某个半梦半醒的睡眠中,爬起来,在客厅挂着的板子上写下这句话。记得当时写完这句话,内心有些舒坦。一直觉得被时间追着走,但如果愿意花一辈子时间去达成一个目标,就如《奇特的一生》中柳比歇夫那般行事,似乎便不那么焦虑了。

但“成为一个伟大的人”这个目标本身,不是一个妄想吗?很多人可能会这么问。作为一个普通人类,又没有过人的智商,或者显赫的背景,何必给自己提这种不切实际的要求。

的确,这甚至都不是一个可以公开声明的抱负,怕被旁人嘲笑。甚至每次跟父亲提起看到诸多牛人事迹赞叹不已,追恨年少没有树立起远大的志向,必须在余生的时间内奋力追赶,力求“成为一个伟大的人”时,也不禁换上喜剧演员般的语调。

但自己明白,这句看似虚幻的话背后,凝聚着自己这几年来认知的成长与变化。

二、如果不曾梦想优秀,可能连普通都做不到

也许真的穷其一生的努力,也无法成为像Elon Musk那样的怪才,但我知道,如果不为自己设立一个高的标准,那可能连普通都无法达到。

而设立一个高的标准,则意味着你要向着看齐的人,不能是你身边三大姑八大姨的哪个看上去混得不错的儿子女儿,不能是你公司里直属的上级老板,至少要是在某个领域有所建树的人,你需要跟者向杰出人士的思想学习,以他们的行为准则要求自己,久而久之才能脱离“平均值表现”。

何谓“平均值表现”?首先要理解,社会整体人才表现符合正态分布,差劲-10%,普通-80%,优秀-10%。你可能不至于处在差劲的-10%中,但除非有先天优势或者过人努力,否则你基本就是在80%之中,那么你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基本上也就是跟其他80%人的表现处于同一梯队,可能好那么一点点,譬如因为工作努力,工作比比人多10-20%,但绝对没有质的差别。这是我所谓的“平均值表现”,并且同时包含思想认知与行为模式。

而要跳出这个平均值,进入前10%,绝对艰难。这是个残酷而现实的道理,在吴军老师第一期得到专栏中《社会没有欠你什么》一文中,便深刻讨论了社会金字塔层级的分布现象,以及要向上攀爬的困难程度。有时候甚至想,这要付出的努力,可能都是不同“量级”之间的差别了。

但我们生活中,还是每每充斥着“钱多,事少,离家近”,或者“女孩子只要怎样怎样就可以”的论调。说者不知道是否有心,听者则必须不能当真。所谓你必须无比努力,看上去才能毫不费力。就连社交网络上红人一张看似轻松的美照背后,可能都凝聚着不少妆发,摄像技巧,后期修图等时间的投入。

哪里有什么不费劲的成功。来自普通人家的孩子,如果只是想着过上“普通的幸福日子”,必然不会拥有真正普通的幸福日子,要清醒,无比清醒。

三、有信念的人,才配得上狠毒

关于普通人如何一路打怪升级,成为最终强者,韩国最近有部很火的悬疑剧《Misty - 迷雾》讲述了类似的故事。

剧中的女主角高蕙兰是40岁+的电视台女主播,表面拥有光鲜的生活 - 9点黄金档新闻主播,获奖无数,丈夫又是法律体系名门之后,但私下却面临职场与情感的双重威胁。电视台内年轻后辈对9点主播位置虎视眈眈,体系内有无女性进一步上升空间,上级甚至施压让其主动让贤,而家庭内由于追求事业不想养育孩子,夫妻与婆媳关系进一步紧张。

在这样的困局之下,生性倔强的女主,则想尽办法试图为自己开辟出一条通向青瓦台发言人的活路,不惜虚情假意哄骗朋友,利用丈夫的政治资源,设局陷害后辈与竞争对手,总结一个词 - 狠毒。

诸多评论说,这是少有的讲述独立女性精神的题材,女人也配拥有权力与地位,属于自己的成功。但在观影的过程中,我却更在意剧本对于人物深层次精神的设定与探索,是什么让一个毫无背景的少女成为为一个如此强大的独立女性,答案是,对于社会公平的追求,而新闻则是维护社会公平的重要渠道。

于是我看到了,无论女主采取怎样激进的手段,其对新闻真实性的追求从未放弃;而在面临权利阶层抛出的埋没言论自由换取地位的提案面前,女主也从未妥协。所有一路上的努力,都是为了站到更高的地方,才能有力量维护正义的秩序。

而正是因为这一层面的设定,让这一部剧不同于中国泛滥的各种大女主宫斗剧。为了所谓的权势的不折手段最后总是归于虚无,但拥有信念的不择手段则让我看到了真正人性的力量。

四、十年,你对于世界的信念会有何不同

讲到信念,最近发生的另一件事也让自己颇为唏嘘感慨。

上周六被朋友邀请去看几米作品改编的舞台剧《时光电影院》,讲述一个女孩为了唤醒昏迷失忆的母亲,重返母亲年轻时喜欢的电影院寻找母亲成长记忆的一个故事。

主题大概是亲情与成长的孤独,故事的套路大概是女孩的母亲因为从小被母亲抛弃,一直深陷孤独中,成年后也无法有真正完美的家庭关系,与女孩关系也有裂缝,而后女孩在电影院找到母亲年轻的灵魂,并与其一起修复了成长中的痛苦,最后达到大圆满的结局。

非常的青春,台湾式的青春,但对于自己来说,却不再适用。

就如十年之前,在看佛洛依德,看台湾言情剧,伤春悲秋,看舞台剧中女孩母亲的母亲因为追求歌唱梦想,毅然抛夫弃子,会感动于这种追求自由的精神。

十年之后,更加欣赏芒格的跨学科思维,恨不得把每个学科的精华理论和思想都学到手,时不时质问自己究竟生命的目标是什么,如何达成。再看舞台剧中母亲的抛夫弃子但又未真正有所成就,便要质问作者对于自由的理解是否太过浅薄,对于母亲故事未有进一步的深入探索是否潜意识中对自由是否有真正的信念?似乎可以想象,这个主题放在美国文化环境中,要么会有功成名就的结局,要么即使失败也会展现一路探索获得的其它价值。

于是一部小小的剧,让自己突然发现,十年之后,自己对于世界的信念已经完全不同。十年前自己的世界是那么小,就在学校家庭的那么几公里的范围之内;而十年之后才明白,世界之大,不仅在脚下穿越地心的大洲,还在亿万光年之外的星空。

青春与靡靡之音已成过去式,而未来希望与这个时代真正伟大的思想与事物一同前行

共勉!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