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活着,我们都在“活着”这条路上
读完余华的《活着》,想写点自己的感受,脑子里蹦出了这句话“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这话本来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用在活着这本书里,和里面的人物相匹配,似乎有些乐观的成分,但纵观福贵的一生,到最后,看尽人生悲欢,留一人倒也自己很淡然,只是命运悲苦,他也只能在时代与自己的命运里付之一笑,和那头暮年的老牛一起活在这世上,无牵无挂,一个人亦是三代人。
本是阔少爷,逍遥了一阵子,奈何没有一点进取心和理财观念,对自己的女人也是爱理不理,甚至有点渣,终于把家里那点钱都给挥霍了。
人一旦霉运开始,本该否极泰来的,可是福贵就不同,噩运一个接一个,也都怪他不争气,把祖辈留下的财富败光,他爹的死多多少少和这有关系。被抓去打仗,逃跑回来母亲已逝。
虽是这样,妻子家珍还是铁了心跟着他,所以以前的女孩子是真的好,不管男人怎么样,嫁了终归是不变心。日子虽清贫,但好歹有一儿一女,无奈女儿凤霞生了场病结果成了聋哑人,不过人还是机灵勤奋,是个好女儿。儿子有庆因献血活活的就献死了,让人感到可怜与无奈,还有可恨,无人去维护他们的利益,而他们也只能去接受这一结果。那个时候物质贫乏,精神淳朴,单纯的令人心疼。
到后来,女儿凤霞嫁了个偏头的老实人,本以为日子可以踏实,却在生下苦根时大出血而死在医院。一双儿女都死在了医院,白发人送黑发人,所有的苦难都集中在了这个家庭。没过多久,妻子家珍也去世了,剩下福贵和他的小苦根和苦根他爹。
小说的结局只剩下福贵一人和他那头老黄牛,苦根他爹在事故中死了,小苦根吃豆子给撑死了。在那一亩三分地上,福贵也老了,牛也老了,但岁月给了这个人不平凡的经历,悲苦对他而言已经不是悲苦,他的心里住着一群人,在时代的长河中也唯有他记着那些人。
小说很有年代感,读完是阴天的感觉,苦涩而真实,好像我们很幸运,但生活依旧好像不那么美好,现在已不能用悲苦来描述一个人的生活状态了。
因为时代不同了,时代走在小康的路上,但具体到每个人,依旧迷茫彷徨,好像我们的悲苦不那么实实在在看的见,而是在一张张虚拟的卡上,和一个个社交软件上,一种隔空的看不见却在脑中挥之不去的焦虑感。
所谓时代孕育下的一代人和上一代人或者说是上一个世纪,都交错着不同的思想观念,这种观念直接影射的就是我们是怎么活着,怎么生活。
可能活着就是活着,不为任何人,只为活着。或许经历年纪有限,当下的活着是想探寻更多生命的可能与世界的新奇。譬如能不能寻到一位灵魂契合之人,能不能在日常的生活中找到知己,能不能有一天找到与现在的自己不同的自己,能不能发现自己未发现的擅长领域。就怕这些都未探寻到就已走到生命的末尾,那你又该如何结尾呢?
或许每个时代,每个年龄段,活着的使命都不同,看生命星辰,你又活在哪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