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艺术欣赏之二:道可道 何为“道”?——从《道德经》谈老子

2020-08-02  本文已影响0人  吾凡远也

      道可道  何为“道”?

——从《道德经》谈老子的“道”涵义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所著,是道家的经典之作,虽篇幅不长而论述精辟,其蕴义深远,思想广博深邃。

    众所周知,《道德经》是讲“道”的哲学著作,但它的“道”究竟指的是什么,千百年来莫衷一是,其开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更是将人们带入一种苍劲缭远、虚幻迷离的境界。

    那么老子所言之“道”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道”?既然“道可道”,那就说明它有迹有循,同时它又“非常道”,说明它是探索客观世界的“大道”。

    首先,老子所言之“道”是客观存在的,是万物产生的根源。“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这句话的意思是“道”看似虚无,但它的作用又似乎没有极限,它深远无法探及,就如同万物的宗源。

    老子将“道”看作万物之根,远动之根,变化之根。“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近之不见其道,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等等,这种关于“道”的论述在《道德经》中有很多。

    很多情况下,不少人认为老子的思想是虚无的。其实正好相反,老子的《道德经》的思想体系的根基就是“道”,“道”无所不在,无所不及,“……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为天下正”!

    难道不是这样?世界上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都有一定的缘由和规律,我们必须得而循之,顺之、用之,方能达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

    《道德经》对客观世界“道”的认识的,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朴素的物质论。

      其次,老子的“道”是辩证的、对立的,也是统一的。“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是显而易见的,并且这种辩证法思想是老子“道”的核心和灵魂。

    如“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所以老子认为,在个人修养方面,“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自有功;不自矜,故长”;而对于治国,则“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示于人”。为什么不可示于人?因为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可转化的,示于人最后必受制于人!

    再次,老子的“道”是遵循自然发展的,不应强而为之。“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我们处理事情,应顺其自然,不要妄为、强为,最后才能无所不为。“知和日常,知常日明,益生日祥,心使气日强”,也就是说,事物之间,如果和谐,就会常久,懂得遵循自然规律,就会达体明智。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也就是说处理事情,应从细处、易处入手,先易后难,方达自然而为之的效果。

      可见,老子“道”中的无为从根上来说,不是什么都不作为,而是强调要顺其自然,从简到繁,从一至二,才能达到一个完善完美的境界。

    其四,老子的“道”是以民为夲的。老子重“道”,且“道”之重民。如“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即圣人没有私心,他们会把百姓的心作为自己的心。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得,是谓盗夸。非道也哉!”,也就是说,大道是非常平坦的,而统治者却往往喜欢一些看似捷径的邪路。朝堂上装饰得非常奢华,而农田却一片荒芜;国家和百姓的粮仓空空如也,而朝堂之上的人却穿着锦衣华服,身佩利剑,他们这样的人才是强盗的首领,这样的现象才是真正的无道!

      老子的“道”不但以民为夲,并且提出应循“道”治天下。“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能长;修之以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由修身至家到天下,可谓“修身齐家治天下”!不少人认为老子之“道”是愚民,其实在很大程度上,老子更注重顺其自然,实行德化而治。

    其五,老子之“道”在于其美而敬之仰之。老子对“道”是敬畏、敬仰的。“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认为“道”,虽然深不可测,但它非常纯真美好,可以验证。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惟不可识,故强为容。与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意思是善于行道的人,精神境界是通常远远超出一般人所理解的水平,他们总是小心谨慎、行动洒脱、淳朴厚道!

  敬道、敬有道之人!

    《道德经》足我国古代的一部哲学著作,它的基点是“道”,核心和灵魂是辩证思维,它以民为夲,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维方式、方法,其崇尚自然、顺其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至今在我们进取发展的道路上而熠熠生辉,并且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而其对物质世界的混沌认识及愚民观点应去之舍之,辩证汲之,从而去古存今、古为今用,达到和谐、共享、科学发展的宗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