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济:“普救寺”与“莺莺塔”
副题:元代著名戏剧《西厢记》故事的发生地
诗曰:“天下寺庙不谈情,惟有山西普救寺”。
山西省永济市(古称“蒲坂”、“蒲州”)普救寺,是元代著名戏剧《西厢记》故事的发生地,位于今永济市“蒲州老城”之东约3Km的峨眉塬上。峨眉塬东、西、北三面为绝壁,唯南面坡度为较平缓,“普救寺”殿堂坐北朝南,依塬而建,殿堂分三层,层层叠起。登上“大钟楼”、凭栏远望,蒲州镇及周围山岳、平畴尽在眼底。
“普救寺”始建于隋朝初年,原名为“西永清院”。五代时改为“普救寺”,此后一直沿用至今。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蒲州发生强烈地震,普救寺殿堂全部倾圮,无一幸免。嘉靖四十三年,由时任蒲州知州张佳胤及同僚等人襄助,寺庙才得以修复。到了上世纪,寺内原有的殿堂楼阁及大部分附属建筑,均毁于日军侵华战争期间,经此浩劫,寺中仅存留下一对石狮、几通明清石碑和舍利塔(即“莺莺塔”)一座。名刹沦为废墟,令人怅然销魂。昆曲《西厢记》改编者马少波游历了该寺后,曾赋诗喟叹道:“中条山下古寺荒,空留方塔映斜阳”。1986年,普救寺开始全面修复。如今,昔日古寺“红墙匝绕,古塔高耸,绿树丛中,殿宇隐现”的盛况又重现在人们眼前。
《西厢记》为元代戏曲名作,如今存世的最负盛名的二部《西厢记》,一为董解元所著(世称《董西厢》);一为王实甫所著(世称《王西厢》)。均为根据唐元稹所著传奇《莺莺传》改编的。故事发生在唐代,书生张珙在蒲州(今永济市)普救寺内读书,偶遇崔相国的女儿崔莺莺,两人产生爱情,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终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约束而结合。
如今,普救寺中的舍利塔已修葺一新,并重现了当年“普救蟾声”的奇观。人们为了怀念曾在此居住过的崔莺莺,便将此塔称为“莺莺塔”了。
下图、在公交车站远看位于峨眉塬上的“普救寺”和“莺莺塔”
下图、国家AAAA级景区-中国永济·普救寺
下图、在景区外墙扇形窗口拍摄的普救寺和莺莺塔
下图、寺前广场中的砖雕照壁,壁中“普救寺”三字是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zhao朴初所题。
下图、广场中的另一处景观:同心锁,很多游客都在此拍照留念。“愿有情人终成眷属”是所有憧憬美好姻缘的帅哥、mei女们共同的企盼。
下图、照壁北面
下图、广场东侧的巨型浮雕丹陛石,雕刻的是左龙右凤,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龙凤呈祥”吧。
下图、普救寺山门,前廊楹柱上蓝底黄字对联为zhao朴初题写。普願天下有情 都成菩提眷属
下图、普救寺简介
下图、走进山门,迎面是陡峭的石砌台阶,抬头望去,台阶之上游人如织,络绎不绝。上面的建筑,就是普救寺西路建筑群中轴线上的第一座殿堂:大钟楼
下图、大钟楼近景,大钟楼三字为当代山西著名书法家董shou平书写。
下图、大钟楼一层对联, 上联:高標跨穹窿百尺危樓獨雄秀 歲次庚午春二月
下图、下联:鐘聲震寰宇萬念俱空悟世人 襄汾衛-俊秀書
下图、普救寺大铁钟挂在大钟楼的一层,是1994年重铸的。钟腹的铭文为《普救寺重铸钟楼大钟记》
下图、大钟后面
下图、大钟楼的二层是“鼓楼”,在塔院向下有一木质架空走廊可以进入楼内。
下图、在塔院回廊前俯瞰鼓楼,一面牛皮大鼓平放在楼中,很多游客在围观,所以我们没有进去。
下图、塔院回廊大门,匾额“塔院迴廊” 襄汾衛-俊秀書 对联:勝蹟千秋冠普救 風流百世話西廂 张-新/德书
下图、塔院回廊简介
下图、回廊平面呈回字形,莺莺塔就坐落在庭院的中央,塔南面浓密的树荫下是一口石雕大缸,左侧立有“温馨提示”一幅。右侧玻璃罩内是一通石碑。
下图、因玻璃罩反光,碑文无法拍摄清楚,未录。
下图、这是莺莺塔的东面,可以看到嵌在塔身中的三块石碑。
下图、这是居中的明代石碑。碑文:大明嘉靖四十三年春三月望日蒲州知州前進士銅梁張佳胤脩
下图、莺莺塔东南面
下图、莺莺塔北面
下图、塔北面上的碑文:大明嘉靖四十三年秋七月望日同知蒲州事前進士南昌吴一澜同脩
下图、莺莺塔二层以上全貌
下图、因游人较多,普救寺管理部门采取了临时限制措施,所有游人都不可以走近莺莺塔。下图显示的是莺莺塔西面一、二层。
下图、塔院回廊内介绍《西厢记》故事的图片,因玻璃反光,未拍摄
下图、回廊
下图、塔院回廊之北,普救寺西路中轴线上最后一座建筑,就是“大雄宝殿”
下图、匾额:大雄寶殿 段-雲书 对联:法鼓金鐸二月春雷響殿角 鐘聲佛號半天風雨灑松梢
下图、大雄宝殿内供奉三尊南北朝晚期的石雕佛像,是1985年从殿基地下1米处出土的。大殿于1987年修复完成,是普救寺内规模最大的仿唐建筑。古典戏剧《西厢记》中“张君瑞闹道场”一折即发生在此殿之中。
下图、这座位于大雄宝殿左侧的一个独立建筑,因坐西朝东故名为“西轩”,1987年修复。
下图、篆字匾额:西軒 对联:一燈孤影搖書幌 廿載雪窗寄鯤鵬 綏中吳-曉鈴
《西厢记》中张生“借厢”即指此屋。“白马解围”后,老夫人赖婚,张生从这里移居梨花院之东的书院中。
下图、西轩为中国古建中传统的“一明两暗”布局,这是居中的明间,挂有四扇屏,书写的是《董西厢》(卷一)中的一段。
下图、西轩左侧的暗间为书房,布置了张生读书的蜡像,左侧站立者为书童。
下图、张生的卧室,位于西轩的右侧暗间。
下图、从西轩与塔院回廊之间甬路西行,回廊西墙外有传说中的“莺莺小道”,现已被石雕护栏围住,透过凝结着露水的玻璃板,隐约可见下面的瓦棱小道。
下图、莺莺小道
下图、这是莺莺小道西边的石雕蟾蜍,其背上的四个凹坑,是游人用卵石击打而成的。敲击此蟾,莺莺塔上就会发出阵阵类似蛙鸣的回声。“普救蛙声”就是普救寺中誉满中外的一景。
下图、镌刻《普救蛙声》简介的景观石,文字照录如下: 我国四大回音建筑之首莺莺塔,史称中华一绝,就地击石,塔上便会发出阵阵蛙鸣,这一奇特效应,据传说建塔时鲁班从此路过,在塔下放了两个金蛤蟆。中外游客击石后连声称绝。
关于“莺莺塔”
莺莺塔可谓是普救寺中的标志性建筑。此塔是楼阁式的砖塔,底层每边长8.5米,塔高约50米,分为13层。塔的l层下有须弥座,南向开门。内为方室,室内东西向和南北向的尺度不同,门的位置也不居中。第1层塔室内不设楼梯,室顶砌作叠涩八角穹隆,中间有孔,可到达2层。塔内的2层至9层,塔壁间设有砖拱甬道,并砌有台阶,登塔者一般最高只能到达9层。莺莺塔的外形是四方形,内部却是四方空筒形;同时,塔檐叠涩和檐子呈反曲线形状,人们可见莺莺塔仍保留了部分唐塔的风格。 莺莺塔与别的塔的不同:当人站在塔前,以石相击,塔身会发出一种酷似蟾鸣"咯哇"的响亮回声。这种特殊的声学效应-“蛙鸣”,就是莺莺塔奇特的回音效应。这在地方志中早有记载:“寺有窣堵坡(注:即塔),合砖成之,于地击石,有声若吠蛤,盖空谷应响类矣”。(《蒲州府志》卷三)清光绪十二年版的《永济县志》中也有相同的记载,并且把这种现象称为“普救蟾声”。 虽说“普救蟾声”的发现至少已有二百余年了,但人们对这种奇特的现象仍充满疑惑,说不出个究竟。有的说在塔上镶嵌着能够鸣叫的“禽砖”;有的说塔里面藏着大蛤蟆精;还有的说是因为塔前的深沟使敲击声回荡而形成的。科学家们估计普救寺莺莺塔产生蛙声回音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特殊的地形地貌。莺莺塔所处的地势高敞,四周平坦又无障碍物,便可接收大范围内传来的声波。二是特殊的建筑结构。莺莺塔每一层塔檐挑出成内凹弧形,能把声音反射聚汇,“蛙声”就是十三层塔檐反射聚汇的结果。三是特殊的建筑材料。莺莺塔身和塔檐全部用青砖叠砌而成,青砖表面光滑,犹如涂了薄釉料,使得传来的声波几乎被全部反射。也就是说,一个相当窄的击石脉冲,入射到各层塔檐表面,分别反射出与原脉冲不完全相同的一系列脉冲,这些回波脉冲集中在100毫秒左右的时间内到达人耳,形成了与蛙声极为相似的感觉。 (本文来自网页)
请看续集:《西厢记》故事发生地:普救寺“梨花深院”
《西厢记》中张生读书处/月老殿
永济普救寺:弥陀殿/罗汉堂/十王堂
原题 (原创)山西永济:“普救寺”与“莺莺塔” 2016-02-01 16:01 发表
2018.12.31 阅读(293)| 评论(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