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园、生命、明天
2020这一年的开头很灰暗。
全国上下都笼罩在新型冠状病毒的阴霾之下,武汉街头空落落的,一片死寂。好多人已经倒下,还有好多人还在挣扎。今早刚醒,手机就被科比走了的噩耗刷屏,感觉自己就像是在一个无边噩梦之中,不能自已,不知所措。
现在,那些逝者已经有了各自的坟墓,也已经在天堂寻得归处。但是,他们如果尚存人间,真的就甘心自己就这样离开人世吗?痛哭解决不了问题,恐惧解决不了问题,谩骂解决不了问题……人这一生其实只有两个归处:一曰居所,二曰墓园。面对这些灾难,我们不得不思考:人生而为何?人之意义为何?人之死亡又该当何时?
“人生,就是朝着黄昏不停地行走。”这是阿多尼斯眼中的人生。“人生就是一路苦行,抛弃美好,追寻本真。”这是黑塞笔下悉达多的人生。不错,人生下来就是为了一路奔跑,一路寻找,去寻找一种可能,寻找一种自我满足、自我完善,去发现属于自己的美好。人之意义就在于人的自我牺牲与自我升华,直到可以坦然面对死亡。通常,没有意外的降临,没有上帝的嫉妒,人都是坦然地面对死亡的,因为面对死亡时他们已然发现自己人生全部意义已经实现,就算还未实现,也已经无力去实现,死亡,就成了最好的归处。
其实看一看西方的墓就会发现,它们周围很安静,互不干扰,甚至可以在自家庭院中。面对它,你就像是处在私人墓园,你与逝者的魂灵隔空交汇,相隔两世却又相互凝望着彼此。在这样的情景之下,你不必悲伤,不必痛哭,想反,你会有一种风萧水寒的空明感。
当下有一种很常见的说法:我们永远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降临,珍惜当下!鲁迅的小说《明天》里单四嫂子煎熬地等待明天却一次又一次失望,直到最后对明天绝望。明天,是一次新生,是一次机会,是一种希望。白岩松老师说:“日本人除了希望什么都不缺。”我想,也许真是这样。日本人生活得太过人间烟火,太过骨感,太过现实,对于明天,却没有多想。他们这样的生活未尝不得美好,至少,人家过得精致,人家连马桶盖都能做得那么贴心。
莎士比亚笔下有一大灵魂拷问“生存还是死亡?”在我看来,生存和死亡是相通的,二者无绝对界限,你说不清自己到底什么时候死亡,也不知道自己会生存到什么时候。但是,请记住,活累了,活得无意义了,墓园也是你的归处。如果意外不幸降临在你头上,你不幸地进了墓园,请把这也当成一种幸运,人生,方得圆觉觉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