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感来源

孩子们的节日

2021-08-22  本文已影响0人  螢_8074

        今天是七月十五中元节,大概如今的孩子们只知道过万圣节,戴着鬼脸四处讨糖果,却不知道中国很早之前就有这样的节日了,而且更加有趣。中元节在老北京也是一个热闹的民间节日,俗称“鬼节”,民间会举行各种宗教法事和祭拜仪式,以宽慰先人魂灵。而对于生活在旧京的孩童而言,这是一场真正的狂欢,他们盼望着在这一天放荷叶灯、莲花灯、蒿子灯、西瓜灯……年逾八旬的潘恭老人是一位南城老北京,至今依然记得六七十年前孩子过中元节的趣事,在老爷子的心中,那些星星点点的灯火载着他们的童年远去……

        上世纪四十年代末,中元节的习俗在北京还保留着一些。说起中元节就得先说宝应寺,宝应寺现在四重大殿及偏院仍在,为宣武师范第二附属小学。据文献记载,宝应寺相传是唐刹,明万历年间重修,清末宝应寺改为山东登州、莱州、胶州义园。什么叫做义园呢?就相当于如今提供殡葬服务的殡仪馆。义园服务阴阳两界,七月十五中元节“烧法船”是职责范围内的事,在孩子眼里,却是一场节日的狂欢。

        到了七月十五中元节之前,宝应寺就热闹起来,因为附近的孩子们都来看糊法船。用纸糊法船是冥衣铺的经营项目,胡同北口的艾家冥衣铺,每年都承包这项业务。十来米长的船,分几截糊,屋里转不开,便道就是工场。从开工孩子们就盯着看,糊完了,一截截搬运,孩子们也来回跟着跑。组装完毕更是招人,白天法船在门外东侧墙下放着,成了展览品,大人孩子围着,上下里外的看不够,指指点点说不完。

        烧船的用意是超度流浪的野鬼。冥衣铺的工匠用高粱秸秆扎架子,糊彩纸或白纸彩画。船头是虎头,在蓝色水波上有莲花荷叶。船头甲板上站着开路鬼,举着钢叉,探着身子,像是瞄准目标,即将插去。身后站着一对无常鬼,白袍、白色高帽,拿着哭丧棒的是白无常,也叫活无常;黑袍黑色高帽,拿着勾魂牌,上写 你可来了,正要拿你 的是黑无常,也叫死有份。挨着无常鬼就是船舱,舱顶一卷一殿的宫殿形式,门窗可开合,能看到里边的陈设和人物。宫殿上方有桅杆挂一面旗正面 盂兰盆会 ,背面 慈航普渡 。两侧甲板上有几名拿桨的水手,船尾一名扶舵的舵手。船身不高,一米上下。船上人物不成比例,开路鬼大过人,无常鬼略小,水手、舵手,只有五六十厘米高,船舱里的就更小了。半夜,法船搬到孟家坑边,和尚们围着法船敲法器,诵佛经,然后点燃,人们守候到法船“樯橹灰飞烟灭”,才逐渐散去。

        中元节这一天是孩子们的节日,大人白天到“寄骨所”,钻进没人高的野草中,寻找合适的蒿子,拔下来扛回家,砍去根,劈去根近处的枝杈,绑在凳子腿儿上,成了能立着的“圣诞树”了,每个“树枝”上用纸条、糨糊缠上一段线香,枝杈都缠上香头,才大功告成。

        晚上孩子们点燃香头,擎在手上,如举着点点星星。有钱的在街上买莲花灯,没钱的自己做。把西瓜两头片下掏净瓜瓤,用铁丝下边固定个插蜡烛的座儿,上边安个可提着的梁,就是西瓜灯。荷叶可以河里采,街上也有卖的,叶子当中插上蜡,就是荷叶灯。灯备齐了,急不可耐地吃晚饭,一擦黑儿,点着各种款式的灯,大点男孩举蒿子灯,小点孩子提着莲花灯、荷叶灯,簇拥着蒿子出发,大男孩是当然的领队和监护人。这一天忙在做灯,乱在看船,都围着宝应寺转。

      俞平伯先生对旧京中元节也留下了文字:“中元节夜之莲灯不论制作精粗,次日必须扔去,云留则不吉。……若彼时东安市场等处出售之莲花灯,则五彩斑斓,玲珑精巧,下垂流苏,其价有甚穹者,亦只供一夕之玩耳,亦旧俗侈糜之一也。”俞先生又引清朝诗人查初白的诗“万柄红灯裹绿纱,亭亭轻盖受风斜;满城荷叶高钱价,不数中原洗手花。……荷叶价高以比洛阳纸贵,彼时九城光景之盛可知矣!”

        邓云乡先生在《燕京乡土记》特别描绘了中元节的蒿子灯,“青光荧荧,若磷火然。《京都风俗志》所谓 于暗处如万点萤光,千里鬼火,亦可观也。 ”试想在黑黝黝的小四合院中,在飘着夜来香的七月之夜,廊檐下,垂花门边,甚至在偏僻的小胡同中,这该是怎样的情趣呢?其趣味就在“青光荧荧”上。如果在上千支光的电灯照耀下,光同白昼,便索然无味,又哪里去觅莲花灯、荷叶灯、蒿子灯的朦胧之美呢?

      对于中元节的这些追忆,又岂独是客居异地的人呢?在旧京度过童年的人,也是心中挥不去的快乐记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