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心雕龙四十五·时序》

2023-08-08  本文已影响0人  河滨散人

《时序》篇主要论述诗文发展与时代演变的关系,得出了“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的结论,集中地体现了刘勰的文学发展史观c其价值和意义主要不在于它对文学发展历史的梳理和总结,而在于它对文章写作和鉴赏、批评的指导作用。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是《时序》篇贯彻始终的红线,围绕这个基本观点,在指出唐、虞、夏、商、周、汉、魏、晋、宋、齐十代诗文特点时,突出地强调不同时代文学在内容、风格、表现形式等方面都各具特色,其根本原因在于特定历史阶段的“世情”和“时序”。

《时序》作为《文心雕龙》中专门论述文学发展历史的篇章,它与《通变》篇互为表里。

昔在陶唐,德盛化钧,野老吐“何力”之谈,郊童含“不识”之歌。有虞继作,政阜民暇,薰风咏于元后,“烂云”歌于列臣。尽其美者何?乃心乐而声泰也。

从前在唐尧时期,恩德隆盛,教化普及;所以者百姓做了《击壤歌》,儿童们也唱了《康衢谣》。接着是虞舜时期,政治昌明,百姓安闲;于是舜写了《南风诗》,群臣也和他同唱了《卿云歌》。这些作品为什么那么完美呢?主要由于心情舒畅,所以诗歌音调也是安乐的。

至大禹敷土,九序咏功,成汤圣敬,“猗欤”作颂。逮姬文之德盛,《周南》勤而不怨;大王之化淳,《邠风》乐而不淫。幽厉昏而《板》、《荡》怒,平王微而《黍离》哀。

到夏禹治理好国土,各项工作都走上轨道,所以产生了歌颂的作品。商汤英明严肃,因而出现了《诗经·商颂》里的《那》诗。后来周文王恩德隆盛,这时《周南》中的诗篇,体现了当时作者勤劳而无怨言的思想;文王以前,太王的教化很淳厚,所以《豳风》里的诗歌表达了作者快乐而不过分的心情。但是后来厉王、幽王时期政治黑暗,因而《大雅》里的《板》、《荡》等诗充满愤怒;平王时,周室渐渐衰落,于是出现了情调悲哀的《王风·黍离》。

故知歌谣文理,与世推移,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者也。

所以我们知道这些歌谣写作的道理,是和时代一起演变的;时代像风一样在上边刮着,文学就像波浪一样在下边跟着震动。

稷下扇其清风,兰陵郁其茂俗,邹子以谈天飞誉,驺奭以雕龙驰响,屈平联藻于日月,宋玉交彩于风云。观其艳说,则笼罩《雅》、《颂》,故知烨之奇意,出乎纵横之诡俗也。

齐国的稷下就传开优良的风气,楚国的兰陵也形成美好的习俗;邹衍以谈天称著,驺奭以文才驰名,屈原的诗篇更可媲美日月,宋玉的文采也美如风云。从文采上看他们美好的言论和著作,简直超过了《诗经》;可见他们光芒四射的幻想,来自这时纵横驰骋的不平凡的风气。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原始以要终,虽百世可知也。

作品的演变联系着社会的情况,文坛的盛衰联系着时代的动态;如果查清其来龙去脉,虽然历史长久,也是可以弄明白的。

枢中所动,环流无倦。质文沿时,崇替在选。

时代是中心,文学围绕着它不断演进。文风的朴质与华丽随时而变,文坛的繁荣与衰落也与世相关。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