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逻辑——钟启泉

优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也很重要(卫兵读书笔记15)

2018-05-20  本文已影响15人  卫兵读书

        钟启泉教授强调:学生的认知与行为很难离开“学习动机”。人们伴随学习课题的完成,不仅有认知性的变化,而且有情感性要求的变化,否则就难以完成课题。这种情感性要求的变化对于学生来说是重要的。但由于没有像学习成绩那样受到重视,其测定也困难,至今尚未充分研究。

        奥苏贝尔、罗宾逊等在分析构成学习课题的四个变量指出:学习动机与学习课题的难易程度有关。对于简单的问题,若要使学生构成课题,其条件是如何提高动机作用,这是完成课题的重要因素。而对于复杂的课题,要使学生完成它,首先得使之理解课题的内容,在这种场合,课题的“认知”重于完成课题的“动机”。

        学习课题的解决表明,它既是认知处理过程,又是动机作用过程。由此看来,教师向学生布置学习课题时,应当考虑到认知性课题构成与动机性课题构成的问题,并妥善地处理好这两者的对应关系,这是有效的学习课题构成的基本方略。

        纵观教师学习课题的布置情况看,大多强调认知性课题方面的教授与指导,而往往忽略了学生个体学习动机作用方面的考虑和引导,导致部分学习困难学生的产生,且往往对之还束手无策。

        这告诫我们:在学校教育中,应该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使学生学习动机的水平适当,比较简单的课题,其最佳水平为较高的动机强度,比较复杂的课题,其最佳水平为较低的动机强度,最佳水平为中等动机强度。一定要注意防止给学生提出的目标过高,或给学生施加的压力太大。过高的目标、过分的压力不仅不会促进学生的学习,反而会增加他们的焦虑,带来延误学生终身的心理障碍。

  虽然学习可以独立于动机而存在,但是学习动机可以促进学习这一点也被大量研究所证实,在学校中学生的学习尤其是这样。动机对学习的促进作用表现为决定学习者的学习方向、加强学生的努力程度。

        首先,学习动机使学习者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知晓自己为什么而学习,朝着哪个方向努力。其次,学习动机使学习者积极主动并持之以恒地寻求有关的信息。很多研究的结果都已证明,动机水平高的学生能够在长时间的学习中保持认真的学习态度,具有坚持把学习任务最后完成的学习毅力。有些学生之所以学习成绩不良,其原因即在于学习动机低下,在学习中不能克服困难保持注意力和主动进行学习。

  一般来讲,动机对学习有促进作用。但动机与学习结果的关系并不总是一致。有些学生学习动机水平较高,但学习成绩却不理想。这种现象并不否认动机对学习的作用,只是说明动机毕竟不能代替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并不是直接卷入认知过程而只能是间接地增强与促进学习效果。学习要通过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学习技能和方法等各种中介因素而实现。因而不能仅以学习成绩的高低推断动机作用的强弱。

        动机水平与作业水平之间的关系也并不是简单的直线关系。动机的强度适中,对学习具有较适宜的促进作用,作业水平较高,学习效率也高;而动机水平较弱或过强,作业水平则不高,学习效率也不高。耶基斯和多德森(R.M.Yerkes&J.D.DOd50n,1908)的研究表明,达到最高作业水平的动机强度为动机的最佳水平。在动机强度低于最佳水平时,随其强度的增加,作业的水平不断提高;而动机强度超过最佳水平时,随其强度的增加,作业的水平不断下降。这一研究结果被称为“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另有一项实验也证明了同样的道理,当剥夺黑猩猩食物的时间超过一定限度后,随着剥夺时间的延长,解决问题的错误增多,速度也减慢。这些研究都说明了,高度强烈的学习动机和低强度的学习动机一样降低学习效率。因为动机过强,紧张和焦虑强度过高,注意与知觉的范围缩小、思维受到一定的抑制,这些都会给学习带来不良的影响。这就是在重要的考试中经常有人发挥失常的原因之一。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