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才是文艺青年,你全家都是文艺青年
(一)
这年头,文艺青年大概不是一个好的称呼。
前些年,文艺青年还与普通青年、二逼青年并存,三者相较,文艺青年还颇有点有品味有腔调的意思,有些褒义。
现在,文艺青年都被黑出翔了,邵夷贝的《大龄文艺女青年之歌》挪揄着31岁的大龄文青找对象的问题,高不成低不就;有本书《文艺女青年这种病,生个孩子就好了》,单是这名字就直指人心,大家拍手称快,让你这文艺青年整天一幅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生个孩子一地鸡毛蒜皮你就给治好了;互联网上更是把文艺青年的标配清楚地列举出来,丽江西藏星巴克张爱玲王小波村上春树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再发朋友圈要小心避免这些雷区,否则别人还未看完内容只看到这些字眼就秒懂你了,他们已经知道你是一个穿着棉布裙在家里不是赤脚走在地板上就是坐在窗边看书的生性凉薄明媚忧伤的人,差不太远。
文艺青年已经是一个符号,一个标签,甚至是一种人格障碍,一种病,得治。
现代语义中,“文艺青年”的评论,早已偏离了它的本义,事实上,它已经演化成“装逼”和“矫情”的一种委婉表达。 毕竟现代社会,在繁忙的朋友圈里,在别人的新鲜事下,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回头还指望你再点个赞捧个场呢,所以,表面的和平还是要维持的,一句“呵呵,文艺青年啊”的鉴定代替了“真装逼”“好矫情”这样的攻击性词汇也实在是一件好事。
但是被这样评论的“文艺青年们”可要心里明白这词汇的褒贬,要分辨一下,这次是说你“装逼”呢,还是“矫情”呢。
所谓“装逼”,想呈现出你所没有或缺少的东西,还想让别人以为这是日常。比如看个画展看个话剧听场音乐会就发个朋友圈,赞叹赞美配上一张自拍;去个高逼格的餐厅就忙不迭地拍照留念,精选出一张最云淡风轻最不经意的;读到一句很赞的话就摘抄到朋友圈里,好像每天都在读书一样。
所谓“矫情”,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没有那么多的阅历却强装那么多的感悟,小小年纪就“载不动,许多愁”,“越过山丘才发现早已无人等候”,你还在哪儿呢,山腰还没到可就越过山丘啦?
(二)
文青宝宝们也很委屈,装逼?矫情?或许有吧。
可是我是真的很喜欢那些美好的事物,好的画展话剧音乐会与书籍,或者冯唐说的“夏代有工的玉,北海有树的院子,二十多岁的姑娘,此时此刻的云”,这些可遇不可求的美好,确实不是日常,所以与它们的相遇才更是一件想记录下来的事情,发朋友圈除了抒发一下,更多也是想找到同好吧,有什么装逼可言呢。
至于矫情,喜欢忧愁,也是不知愁滋味的少年们的通病吧,悲伤总比快乐深刻,而且会引发更多的怀疑和思考。生活已经充满烟火气息了,好不容易有些珍贵的远离尘嚣的记忆还要接地气吗。“文字历来有两种动人之处,一曰思想,一曰情致。”即使是无用的无病呻吟的文字但是富有美感也是很让人喜欢的,那句著名的“美是雨伞和缝纫机在解剖台上相遇”又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但是这几个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是有奇异的美感啊。
装逼和矫情,以美好的字眼呈现,也体现了他们对美的追求,总比不堪入目的文字强,我们真的有那么反感吗,我们一眼看透他只是呈现了他最好的一面绝不是日常,可这种show我们就忍受不了吗?我们有那么小心眼看不惯别人向着美好的方向前进吗?
(三)
所以,当我们在反感文艺青年时,我们到底在反感什么?
更深一层,我们厌恶的是这两宗罪——一则是把消费当作是品位,平白生出一些优越感;二则是把文艺当作是避难所,逃避现实与逃避问题。
第一则,不只是文艺青年,是很多人容易犯的毛病,一定程度上消费能体现品位和地位,但是因消费而产生的优越感就很可笑了,因为消费多么简单,门槛多么低!连偶像不同都能生出一条鄙视链来,韩寒的粉丝鄙视郭敬明的粉丝,听英文歌的鄙视听中文歌的,喜欢世界名著的鄙视喜欢网络小说的,爱看美剧的鄙视爱看韩剧的。
当你想真正创作一点什么东西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这种优越感多么可笑与可耻,看客与批评家好做,创造多么难。你所消费的,很优秀,很棒,很好看,和你一点关系都没有,你没有为社会做任何贡献,你有何骄傲可言呢。
第二则更是广大文艺青年饱受弊病的地方,他们不接地气,浪漫主义情怀,“空谈误国”,“百无一用是书生”,莱蒙托夫在《当代英雄》里讲了19世纪初俄国里一批以毕巧林为主角的贵族青年——被称为“多余的人”,他们聪颖、高尚、具有使命感,谈吐优雅智慧,但脱离实际。认清社会的残酷性后,毕巧林变得脆弱、空虚、绝望,在无尽的折磨与自我折磨中寻找意义,最终死于一场毫无意义的误杀。
现代意义上的文艺青年,大概也给人这种印象。追求诗和远方无可厚非,但是要以过好现实的生活为前提,否则就是不负责任。你要像个战士一样,在战场上能独当一面,卸下军装再去追求美与存在的意义,则无人指摘,“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大抵如此。
(四)
作为一个25岁,还未和生活握手言和,整天读(zhuang)书(bi)思(jiao)考(qing)的girl,我还是依然很不愿意被别人“骂”作文艺青年的,斗胆写上三条真·文艺青年生存指南,与诸文艺宝宝们共勉。
针对以上提到的致命两宗罪,一是一定要多创造!创造画创造美照创造早餐创造文章创造马甲线创造万物都是创造,只要是亲手的创造都比消费来得更有成就感和幸福感。
二是过好现实生活,扮演好当下的角色。XX的孩子,XX的工作人员,那些暂时不能改变的身份都是我们的责任,要尽心尽力。类似尼采说的“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现实确实很残酷,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可以说,在社会人看来,穷人,也是没有文艺的权利的。
三是少发感悟,因为交浅言深是交友大忌,朋友圈里朋友那么多,而短短几十字的深刻人生感悟,可能被各种解读,与其贻人笑柄,不如不说。如果对于文艺宝宝们实在要抒胸中块垒,那么最后的底线是,请图文不要有违和感。想象一下,看一条朋友圈的前后心情都是瞬间天地,看到你的新鲜事时不知是何心境,配图是最好的能帮助别人理解内容的方式了,如果图文很有违和感,那就怪不得别人一头雾水,只能评论一句,“呵呵,文艺青年啊。”
如果三条都做到了,还是依然被唤作文艺青年,唉,大概只能这样回复他了——“你才是文艺青年,你全家都是文艺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