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路狂奔上了高铁
2018-01-19 本文已影响0人
禾白小溪
近日与朋友小聚,谈起了这几天网上接连曝出的几起旅客阻挡列车运行的事件。之后,话题就自然转到了“乘车出行,你最尴尬的是什么”的话题上了。
这个话题让我有了一些感想,要说什么最尴尬,我觉得莫过于让你在极短的时间里,从检票口奔到远离列车车厢的事了。
那次,我从Z站乘高铁去西安,买的是16车厢的票,检完票,我就拖着一个大行李箱,背着一大一小两个挎包,急急地奔向列车站台。糟糕的是,我脚上还穿着一双七八公分的高跟鞋。
可是欲速则不达,越快,我的高跟鞋就越捣乱,把我的双脚扭得生疼,一大一小两个挎包也在我的身上不协调地晃来荡去。
一次,在通往天桥去站台的台阶上,一位年轻的妈妈一手抱着孩子,胳膊上挎着一个旅行包,另一只手拖着一个笨重的行李箱,艰难地往下走,幼小的孩子不知为什么一直哇哇大哭,年轻的母亲急得不知如何是好,一边不停地安慰着孩子“宝宝不哭,就要上车了”,一边蹒跚着加快脚步,多亏旁边一个小伙子帮忙,母子俩才顺利地上了车。
毫无疑问,这些人绝大部分买的都是离检票口较远的车厢的票。
从维护制度的严肃性来看,乘务员是没错的,但从以人为本的层面来说,乘务员的做法又是欠妥的,因为人的尊严在制度面前显得是如此的渺小而苍白,这其中反映的不正是制度对人性的冷漠吗?
制度并不等同于硬邦邦,冷冰冰等词所包含的意境,以人为本的制度,总是与人性的关怀和温暖连在一起的,因而每一种制度也都有其不足之处需要填补。
适当延长检票时间,是否也是一种人性的美丽呢?
Z站不算大,列车停车也只有两分钟的时间,但从检票口到车站,再到我去的16车厢,却要走近30米的路程。
列车已进站,我一边拖着我的物件和高跟鞋,旁若无人地狂奔,一边在心里暗暗给自己鼓劲:“快一点,快一点”。那一刻我完全不顾及自己平时淑女的形象,满脑子就是一个字:快。
九车厢,十车厢,12车厢……
我咬牙坚持着,忽然高跟鞋一歪,我扑到了地上。
还有四个车厢,我忍住疼,起身急急火火地再跑,到了14车厢门口,我实在跑不动了,就气喘吁吁地央求站在车厢门边的乘务小姐,让我先上车,再去16车厢,可那位小姐却仰着一张如秦始皇兵马俑似的脸冷冷地说:“十六车”。
我只好抹一把脸上的汗水,又是一阵狂奔。就在我好不容易踏上列车台阶的那一刻,车就缓缓地开动了。
坐定,我长舒了一口气,庆幸自己终于没被两分钟击中,但同时,一种被温暖冷落的凄凉突然袭上心头。
我还不算老,如果岁数再大点的老年人遇此窘况又该当如何?
近30米的路,两分钟,你当我是刘翔啊!
乘车次数多了,眼见旅客遭遇如我尴尬的次数也多了。
为什么不能延长旅客检票进站的时间呢?
我以为Z站是个特例,就专门上网搜了一下度娘,得知列车始发站一般是在提前30分钟检票,途经站和有些小站在列车到达前5-10分钟检票。
据说这个规定是全国统一的。大家即使有点看法,也仅仅是发发怨气,只要能买到一张离检票口稍近一点的票,自己从从容容地走进车厢也就满足了,至于检票时间规定的合不合理,似乎从未多想。
于是,在候车大厅,检票口的情景永远是这样的:当显示屏还未显示下一列车检票的时候,检票口就已排起了长龙似的队伍,很多人甚至不排队,与各式各样的行李包散乱地挤在检票口,等检票口一打开,就陆陆续续插到队伍里。
进站后的情景更像是一次急行军,抱着或牵着孩子的,腿脚不便的,拖着大行李的,扛着蛇皮袋的,形形色色的人无不精神抖擞,一路跌跌撞撞地奔向目标,这景象总让我想起一个词:仓惶。
其实这种情况车站工作人员早已是司空见惯,屡见不鲜了,因而表现得都比较淡定,但我不能怪他们,他们只是制度的执行者,我所能做的就是祈祷自己能买到离车厢稍近些的票,如果不幸买到离车厢较远的票,我就会着急得发慌。
也许你会说,现在检票都用自动检票机了,检票时间短一点也没关系。但实际上,有的旅客还不能正确使用自动检票机进站,有的或因不慎损坏了车票票面,或因插队拥挤等行为,使得闸机不能迅速识别车票,也会大大延缓通行速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占用了检票时间。
铁路旅客运输的任务就是能够安全,迅速,准确,便利地运送旅客,保证他们在车站和车上的舒适愉快,如果适当的按旅客密度规划检票时间,无疑更能给旅客带来愉悦的情绪体验。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约束人的,更是为人服务的,因而制度的前提必须是以人为本。当制度与人性发生冲突,人性的服务比刻板的执行更为重要。
听说过这么一个故事。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在列车上内急,被乘务员堵在了列车厕所门外,理由是列车快要进站,按制度不能打开厕所的门,结果老太太憋不住,弄了个满身粪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