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泾县檀皮宣纸越来越贵,四川夹江县便宜的书画纸真的能代替它吗?
清晨的四川省夹江县马村乡石堰村,阳光倾泻,风摇翠竹,竹影婆娑。
位于竹林深处的大千纸坊,空气中弥漫着竹子的清香,坊内荡料、抄纸的声音此起彼伏……
两位抄纸师傅正在水槽边抄纸。
水槽西面两米高的“火墙”旁,两位女工哼着小曲儿,一边掀纸打吊,一边将打完吊的纸刷到墙面上,火墙把蜀纸迅速烘干。
位于青衣江畔的四川省夹江县,是一个有着一千多年古法造纸技艺历史的地方。
这里生产的夹江书画纸与安徽宣纸齐名。
夹江蜀纸,又称书画纸、竹纸。
夹江手工造纸始于唐、兴于明、盛于清,其生产流程与明代《天工开物》所载的工序完全相合,从选料到成纸共有15个环节、72道工序。
2006年,夹江竹纸制作技艺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9年,夹江县成功申报为“中国书画纸之乡”。
如今,青衣江边的夹江手工造纸博物馆以丰富的史料、独特的艺术手法,系统地向人们展示了夹江手工造纸继承和发展蔡伦造纸术的悠久历史及其对文化的贡献。
而立在夹江县迎江乡古佛寺的《蔡翁碑》则对夹江的造纸技艺有更为精练的描述。
《蔡翁碑》从清代道光十九年保存至今,其中提到:“砍其麻(竹)、去其青、渍以灰、煮以火、洗以头、舂以臼、抄以帘、刷以壁。”
即砍竹麻、搥打、蒸煮、漂洗、沤料、捣料、漂白、抄纸、压榨、刷纸。
张大千寻纸并改良蜀纸
夹江书画纸在康乾时期成为“贡纸”和“文闱卷纸”,抗战时期达到顶峰,年产万吨,产量之多,品种之繁,品质之佳,为全国之冠。
张大千曾称之为可与安徽宣纸齐名的“国之二宝”。
抗战时期,安徽沦陷,许多宣纸作坊都被迫歇业停产,迁移到西南大后方的文化人断了宣纸来源,张大千也是其中之一。
当时宣纸非常紧缺,张大千跑遍成都仍然失望而归。
听闻夹江县有个出名的大槽户(手工造纸者)石子清家的书画纸口碑很好,张大千先后多次来到马村乡石堰村,住进石子清家,与纸农们一起研究造纸技术。
张大千指导造纸师傅在竹浆中加入麻纤维提高纸的强度,又在纸浆中加入一定比例的白矾、松香等物,以增强纸的抗水性和洁白度。
并将纸的幅面规格提高至4尺和5尺,制成有云纹暗花和有“蜀箕”“大风堂”字样的独特帘纹高级书画用纸,开创出新一代的夹江书画纸。
长居北京的书画家、文化学者刘墨与夹江结缘有二十多年,每年几乎都会到夹江走走看看,对当地的手工造纸了解颇深。
他说到“夹江手工书画纸用起来比较光滑,运笔流畅,能迅速达到效果,尤其适合水墨画。”
现在泾县的宣纸生产企业只有14家,其中规模和知名度较大的是红星、汪六吉、汪同和、日星4家。
这14家企业的宣纸年产量不到800吨,红星一家的产销就占了行业的80%以上,年产宣纸650吨,产品种类达300多个,年销售收入过亿元。
所以红星宣纸一涨价,其他牌子的宣纸也都跟着涨。
首先,生产宣纸的原材料青檀皮年年在涨价。
去年一担100斤的青檀皮才600多块钱,今年涨到了800多块钱。
也就是说现在市面上已经很难买到优质又实惠的安徽宣纸了,而夹江县的蜀纸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