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今日|比伟大的人更伟大的,是他们默默无闻的母亲
大家好,我是武寻欢,我在山东青岛,向你问好。
今天是2022年5月8日。天气阴,一日未出门。
今天的【书中今日】与大家分享作家和母亲的故事。
翻开世界文学史,书写母亲的篇章不计其数。
正因如此,有很多伟大的女性,我们认识她们,是因为“名人之母”的身份,所以往往忽略了她们自身的人格光芒——作为女性,而不是母亲的那种光芒。而如果我们走近她们不难发现,在人格上,她们比自己的孩子更伟大!
老舍的母亲——穷人也可以活得漂亮
老舍出生在清末一个底层旗人家庭。在他出生之前,家中已经夭折了三个孩子。他说,在一岁半的时候,他就把自己的父亲“克”死了。
那是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城破之日,慈禧太后已经带着皇帝和大臣们西逃了。他的父亲舒永寿——一个月薪仅3两饷银的护军,还守在地安门与洋人交战。后来父亲战死,连完整的尸首都没有。
父亲之死当然与老舍无关,但他仿佛在用“克死”这样的字眼,来比喻自己给全家人,尤其是母亲,脖颈上套牢的枷锁。一个本来就穷困的人家,添丁可不一定是件喜事,在家中男主去世后,便更是如此。
“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
除了年幼的孩子,丈夫留下的“遗产”还有一个“又毒又赌”的大姑姐。为了一家人的衣食,这个大字不识的妇人不得不依靠给别人浆洗缝补衣服做活。因为实在是穷困,只能做底层人的买卖,贩夫走卒们的衣服送来时都如黑铁一般,洗起来自是要费更大的力气。
在老舍的记忆中,母亲的手永远是鲜红微肿的。我们可以想象,在北京滴水成冰的冬季,双手在水中的那种如针扎般的刺痛。但是她在贫苦的生活中,依然保持着令人尊敬的品格:
送来的衣服又脏又臭,但是她永远洗到雪白为止,洗衣服是她的工作,即便别人没有要求,她也一定做到最好;
家里总是收拾得干净清爽,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父亲留下的石榴与夹竹桃每年夏天还开着热烈的花;
即便家中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在客人来时也总是设法弄点什么东西来款待,亲友家中有喜丧事,她总是穿得干干净净去贺吊。
在顺境中活出个样子来,我们觉得是理所当然;在逆境中沉沦下去,我们也觉得是造化弄人、可以接受。正是因为知道残酷现实的向下的引力有多么强,所以我们对那种在逆境中依然挣扎着向上的人,才充满了敬意。而老舍的母亲,就是那种承受了巨大的现实引力,却又能突破引力的人!
也正是这样平凡却伟大的母亲,给了老舍“生命的教育”:
母亲的待客之道被他看在眼里,所以他也同样古道热肠,即便日子同样清苦;
母亲爱花、爱干净,老舍便也如此,也正是这样的“爱干净”,使他不能接受内心和外在的污秽,因此他选择“质本洁来还洁去”;
母亲的性格软而硬,对人对事,性格平和,但在做人上,边界、规则清清楚楚,不管遇到多大的难事,泪往心中落,但该怎么做,一点不含糊!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母亲,才有了俗白精致、雅俗共赏的语言大师,有了团结全国抗战文人的硬骨头,有了为普通劳动者写作的“人民艺术家”,有了“文艺界尽责的小卒”。
余秋雨的母亲——拥有不被外界操控的勇气
翻开《文化苦旅》,有两篇颇具魔幻现实风格的文章《牌坊》和《寺庙》,乍看之下,与全书主题和风格格格不入。可是走进余秋雨的人生故事才知道,这两篇文章,是作者的人生起点,也是文化苦旅的旅途起点。
1946年,余秋雨出生于浙江余姚的一个贫困的山村。母亲原是大城市的富家之女,为了躲避战乱,离别了在上海工作的丈夫,来到这里。“对她来说,就像一下子跌进了石器时代。”
但是她没有陷入那种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困窘境地,反而很快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因为方圆多少里只有她一个人识字,她就“开办识字班,为每家每户写信、读信、记柴账、谷账……她每天忙得不可开交,却没有任何人要她这么做,也没有得到过任何报酬。”
有的时候忙不过来,就会叫年龄尚小的余秋雨来帮忙。也正因如此,无心插柳,待他回到上海读中学以后,很快获得了全市作文比赛第一名和数学竞赛大奖。
在《牌坊》里,他写到一群“为一个个乡村解了冻,为一道道山梁解了冻,为一大批男孩子、女孩子解了冻”的美貌绝伦的女子,他的母亲便是这些女子的现身。
在《寺庙》里,他写到每天忙着备课、比和尚还要惜生护生的女教师,她们影响了山里学生的一生,送他们走上更大的人生舞台,这些女教师的角色,又何尝不是他母亲所扮演的呢?
在他六岁时,曾有一次母亲翻过两座山到表亲家里去了。而小小的余秋雨居然敢一个人盘桓过山路去找母亲,只为了给她一个惊喜。路上还遇到一户乞丐,人家警告他不要继续往前走了,他却不听。走到半路遇到妈妈,她竟然不吃惊、不责怪、不盘问,只是很高兴地说:“秋雨来了?”便拉起他的手一起回家去。那样黑的夜,那样崎岖的山路,两个人都不感到害怕。
或许也正因如此,此后两人都遇到了更危险的境况,便也能勇敢面对了。
世纪之交,余秋雨随香港凤凰卫视越野车队,跋涉世界著名古文明写下著名的《千年一叹》。此行荒草迷离、战壕密布、盗匪出没,如果不是有一股莽撞的勇气,恐怕很难开始,遑论坚持到最后。当时他被誉为“当今世界最勇敢的人文教授”,这份勇敢恐怕也是来自母亲。
在“文革”期间,全家每月只有26元生活费,家中却有8口人,其中还有一个是因为失去父母而被收养的孩子。余秋雨不知道,她是怎样养活全家的。“革命群众”不断威胁她交代丈夫的“反党罪行”,她只是低着头不说话,心里盘算着给孩子们弄点什么东西吃。余秋雨的叔叔在安徽被逼死,她和婆婆去料理后事,又被“革命群众”围攻,她也只是沉默。
余秋雨过了几十年之后,才发现,那时的沉默,是为了“把邪恶隔离在心外,让善良不受污损,为天道留出空间,为历史留出声音”。
绝不能被恶言操控!这是他妈妈教给他的重要一课。
人们总说“女子本弱,为母则刚”,仿佛女性身上的那股劲全是生过孩子得来的。其实恰好相反,是她们身上原本就有那些熠熠生辉的光点,并且言传身教给了自己的孩子。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几乎每一个伟大的人背后,都有一个更伟大的老师,那就是他们的母亲!
参考文献:
①老舍:《我的母亲》。
②余秋雨:《致母亲的悼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