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掌论
今天读书,觉得作者有一段讲的有趣有道理。
所有的人对挨了一巴掌的反应,有三种态度:第一种,一巴掌扇回去;第二种,认命,捂着脸走开;第三种先冷静分析,反思也许是自己真的该被扇,那就接受教训,或者也许对方真的是个混蛋,就该叫警察或者他的家长、老板来管,当然也可能他日后会有人找机会整治他,让他记住教训。
我们在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麻烦和难题,他们就如同别人或者现实生活中不断地在扇我们的巴掌。
在学校里,有的学生因为上课不听讲被老师批评了,就不喜欢这个老师,跟老师对着干。这就相当于把巴掌扇回去了。有些学生,因为几次考试没考好,从此就放弃学习了,觉得自己没有兴趣不是学习的料,这就相当于捂着脸认命。还有一些学生,会去分析自己最近一段时间成绩滑坡的原因,根据不同情况找到改进方法,从而进步。
人一辈子被删巴掌的情况和原因有很多,各不相同,但是一个人对待他们的方法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习惯扇回去的人一辈子都在扇别人的巴掌,最后可能会碰到一个比他更喜欢扇巴掌的人,一巴掌把它扇死了。前几年村子里有一个人特别爱斤斤计较,一点小事都会没完没了吵个不停。有一次她去买西瓜跟人家谈好价钱,就在付钱的时候她又要少付五毛钱,卖水果的大汉很生气,两个人吵到最后,大汉拔出水果刀,一下子把她捅死了。这就是她的命,也是她一辈子种下的因。
不少地区都有排外现象。比如外地人在上海,有些人就觉得低人一等,就认命,不争取自己应有的权利。其实,本地人也是祖辈生活在这里而已。从现在开始,你也是生活在这里,你的下一代也是要生活这儿了。为了想让自己的子女得到公平的待遇,就要从自身开始。比如子女的教育问题,只要父母的学历或者技能打分达到积分要求,孩子就可以一样参加中考。有些人把压力给了自己的孩子,他们的逻辑是我们做父母的没本事,你要好好读书,将来上了好大学就有出息了。现实情况是,寒门越来越难出贵子了。不出20年,教育的差别越来越大,穷人的孩子要想成绩好,光能吃苦是远远不够的,起跑线已经低了一个级别。 有人说,寒门学子输在了教育起跑线上。父母好,子女有了更多的机会。
前几天,奔驰女车主的事件,沸沸扬扬。原来女车主读书时就是一个学霸,她的主动交涉,严谨的逻辑思维,相信非一日练出来的,冷静分析靠自己解决了的问题。
正确处理挨了一巴掌的行为,会让我们有好的习惯和命运,会让自己日后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