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公开课时熊孩子突然打脸,汉语教师该怎么办?
本文授权公众号“元任对外汉语”独家转载
题记——熊孩子是教师升级之路上的一个个刷经验值的最佳Boss
作为一枚教师,最不喜欢的工作体验大概就是被听课了吧。尤其是你的课被称为“示范课”时,压力陡增三成。不仅自己要点灯熬油得把教学内容过上个7,8遍,做到所有教学环节烂熟于心,衔接自然,结构清晰,讲练结合,时间恰当;更恨不得头天晚上暗暗祈祷班里的熊孩子明天在课堂上不要突发奇想给老师出什么妖蛾子。
17年5月,作为新到任志愿者培训项目的一部分,我们孔院的七名汉语教学志愿者和公派教师来我负责教学的孔子课堂听一天的课。我在中学部的两节汉语课是第一门,然后志愿者和公派教师们还要去小学部听本土老师的英语,音乐,历史课,最后还要就当天的内容与授课教师进行研讨。
我确定的教学内容是“汉字”。根据学生情况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讲汉字数量,历史,传说和“六书”;第二课时主要讲在书写汉字时需要注意的笔顺笔画间架结构等。教学对象是我八年级和九年级的学生。这两个年级都已经接触了一段时间汉语:八年级《快乐汉语》第一册学了5个单元,九年级学完了《快乐汉语》第一册和高教社的《YCT标准教程二级》,即将参加YCT考试。在学习期间,以拼音+汉字为主,但汉字的识记要求高些,书写没做硬性要求(在单元考试和期末考试时,学生用拼音答题即可,用汉字的话,会给奖励分)。八年级在示范课上学第一部分,九年级在前一次课上已经学了第一部分,今天学第二部分。
课程以提问引入。先依次展示“太阳”“火”“木”和“水”四幅图片问学生英文怎么说,这种浅层次问题是给班里汉语知识不太强的学生准备的,让他们在开始时对课程产生信心,不至于一看到“写汉字”这种类似魔咒的题目就直接准备放弃,也能预防熊孩子走神捣乱。果然这个问题一抛出,平时班里总蜷缩在角落的那几块料两眼闪亮,积极举手,被挑中回答问题的孩子站起来时挺胸抬头的,以异于平时的郑重语调说出了“Sun””fire” “tree”和“river”这四个词。最后一个答案不是我想要的,因为要和后面引入的“三点水”旁进行衔接,这里必须出现“水”的概念,所以我就再进一步进行引导“Anyone can help him to make the answer better?”终于有个学生开窍了,说出了“Water”.我就用Class Dojo给这两个学生各奖励了1分,第一个回答的是“积极参与”,第二个是“帮助他人”。正在这俩熊孩子因为在客人面前露了脸而喜不自胜时,我第一张PPT上的第三个动画出现了,就两个单词“But, why?”为什么在英语里太阳就叫做“Sun”水就得是“Water”呢?
这个问题在班里就引起了第一个小高潮,学生们众说纷纭,谁也说不服谁,还有的学生问我,我说“I am sorry, I can’t tell you either. But I can tell you how Chinese
people call them and the reason.”接着就发给学生们我事先打印好的hand out,上面是如何使用VR程序Aurasma的说明和本课要用到的几个基本汉字,视频我已经提前做好了关联。学生按照说明扫描“日”“火”“木”和“水”后,视频就开始自动播放了。每个视频大概1分10秒左右。所以,我等了5分钟估计所有视频都有学生看过了,同时有的学生已经在用ipad玩游戏了,就让所有学生都把ipad关上了。接着问他们这四个汉字都是什么意思,基本都能回答上来。
导入环节基本结束后,我用kahoot在线测试发起了一个投票,问学生他们觉得汉字的历史有多长。本来这个环节我给九年级上的时候,是让学生直接回答的,但是效果并不好,很多学生的答案天马行空,还有的熊孩子故意说个30年什么的,惹来哄堂大笑。根据这种反应,还是决定做成在线投票,只提供“2000年”“3500年”“3400年”和“4000年”四种答案,对这个流程形成半控制。事实证明九年级用了3分钟的环节八年级1分钟就完成了,虽然没人答对让我有点遗憾,但是课堂秩序还算井然。接着介绍的是“仓颉造字”的传说,这张是整段的英文,在给九年级上课时我才发现对仓颉的介绍说了他有四只眼睛和四个乳头,后面一个信息对于汉字教学没什么帮助反而可能引起这些正处在青春懵懂期男孩子的某些不恰当联想(还好我是在纯男校工作,班里没女生)所以在给八年级讲前把那部分内容删掉了。然后,我说自己英文不如在座的同学,请一个同学为大家读一下。这个环节也是为汉语程度低的学生设计的,一方面是让他们有成就感,另一方面也是防止在这种没互动的环节有学生开小差。
这次我挑了个没机会回答开场问题的学生读,在他读完后,又针对内容提了两个问题:①为什么中国人要把仓颉塑造成一个有四只眼的神?②为什么仓颉造字后,鬼会哭?这两个问题就是给班里那些喜欢独立思考的学生准备的了,他们的答案也基本令我满意:①仓颉有四只眼就能更广泛地观察世界;②鬼夜哭是因为他们害怕。我“借题发挥”,把第二个答案进行了深化:“他们害怕的是人类从此掌握了知识,所以中国的汉字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最后,又点明实际上这是个传说,几万个汉字不可能是由一个人一下子创立出来的。中国人是在一些普遍规律基础上进行汉字创造的,而且汉字的结构方式与英语的字母线性排列有所不同,汉字更像乐高玩具一样,使用多种空间组合形式进行排列。“乐高”的比喻也是我在给九年级讲完相关内容后进行反思时想到的,当时在讲课时即使班里程度较好的学生对“多种空间组合”理解得也就那么回事(估计和英国人数学差也有关),但是乐高玩具则是每个孩子的心头好,他们也都很熟悉怎么玩。果然,在八年级讲时,加入这一句和相关的用乐高玩具组成的汉字图,所有学生都发出了会心的笑。平时在课上就爱摆弄各种小零碎的那几块料更是摩拳擦掌心痒难耐,要不是顾忌到今天有听课的老师,必然马上就要实践一番了。
我对“六书”的介绍很简短,“转注”“假借”因为与造字无关,学汉语的学生平时也用不到,就只口头提了一句,课件上只按照合体与独体的分类提了一下“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的英文说法,没展开。然后先介绍“象形”,以展示“日”“月”“云”“雨”四个字体的演变进入。把图遮住,只露出字体的演变,问学生都是什么。因为前面使用虚拟技术加深了概念,所以学生很快就推测出了“日”“月”和“雨”,“云”字我利用“雨”进行了一下引导,很快也有学生说出了正确答案。然后,又用“人”和“女”两个字加强了一下印象,顺便为后面“会意”和“形声”字及偏旁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指事”的引导和练习也基本上遵循了展示,提问,巩固的顺序,相信大家看到课件就能明白如何操作,也就不赘述了。
“会意”字第一个导入的例子是“明”,先提示学生回忆“日”和“月”的意思,然后再问他们这两个东西共同点是什么?这时就来了个打脸的答案“它们都挂在天上啊!”
“你说的没错,但是它们对地球的作用只是挂在天上吗?中国古代人可不这么想。”先承认他说的没错,但下半句话把话题带回课堂教学的主题。“他们都能发光!”这句答案真是犹如恰到好处的一个治疗buff,瞬间让遭遇暴击的老师我血格满槽了。后面的练习中,又引入了早先埋下的伏笔“人”和“木”,让学生对“会意”的概念加深了印象。最后,本节课在讲完“形声”的构成方法后结束。
九年级的课开始后,先以“吃”字复习了一下形声字的构成方法,学生基本都记得这个字的意思,个别忘了的再提示他们使用Aurasma也能回忆起来。然后是学习笔画,带领学生边说笔画名称边空书三遍8个基本笔画后,调出电子白板,请学生来给缺笔的汉字补上笔画。原本设计还让他们把补上的笔画名称说出来,但实际教学中为进度考虑没有实施。学生补上笔画的任务通过对比正确的字都能完成。
然后是独体字与合体字练习。将常见独体字展示给学生后,使用了高教社的《国际汉语教师课堂技巧教学手册》附录的“隐藏的画”,把活动页复印后发给学生,让学生回家根据提示把印有独体字的格子涂色,告诉我隐藏的是什么字。这种需要花时间的教学环节也是精力不集中的学生最容易走神或破坏课堂纪律的环节,尽量规避在课上出现,也可以限定完成任务的时间,我因为本课的教学内容比较多,就留为作业了,会通过“Showbie”检查学生是否按时完成了。
然后进入了合体字结构的学习。经过前面的活动,学生已经建立了独体字与合体字区别的概念,这一部分就主要介绍三种常见的汉字组合方式“上下”“左右”和“包围”。在讲解后,通过kahoot及时检测了学生对独体字与合体字及合体字三种结构方式的掌握情况。整体正确率在上升,第一题70%左右的正确率,最后一题达到了100%。
结构教学后是偏旁教学,根据第一节课的铺垫,以三点水和木字旁进行引导,让学生分析为何给出的例字(提供了英文注释)会用到相关偏旁,并问了他们这些字的结构方式,是实践+复习的结合。在班里学生都基本回答了一个问题后,又引入了金字旁人字旁和火字旁三个偏旁进行扩展。在介绍金字旁时,留了悬念,问学生为什么“钱”有金字,学生能想到英镑小面额使用的是硬币,我在肯定他们的回答后,也展示了中国的铜钱,并介绍了“孔方兄”这个代称的由来,融入了一点文化教学内容。
教学最后一个环节是笔顺。介绍了“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撇后捺”“先横后竖”“先包围后中间”“先中间后两边”和“先填中间最后封口”七种笔顺,并提供了相应例字。我用电子白板,要求学生在下面用纸笔跟着我写这些字,而且是把步骤编号进行书写。
这时,第二节课还剩最后3分钟,正好可以完成我设计的回顾性kahoot在线测试。结果,一个平时在课堂上表现还相对不错的孩子出了意外:在登陆kahoot给自己取昵称时,他看别的学生都尽量用汉字,他也做了尝试,结果他的昵称显示为“日本比中国好”这几个汉字。其他学生有不认识的,还问我是什么意思。
当时,我的心里真是骤然一紧,但是面部表情还是尽量保持了冷静,先跟其他学生用英语解释了这句话的意思,有几个孩子听了后马上笑出来了。然后我再用英语和那个学生说:“咱们一直在用kahoot时都是让你们用自己的名字做昵称,你可以用汉字或者拼音,但应该是你的名字,因为你现在破坏了规则,所以我要把你踢出游戏,请你改了名字再进一次。另外,你可以保留你的观点,不过,我们这是汉语课堂,不应该讨论汉语学习以外的问题,你觉得呢?”学生沉默了一下后,道歉了,也重新取了名字。但是因为这个耽误,最后两个题没有完成时,下课铃响了,我也没拖堂,直接让学生离开了。
纵观整个过程,我认为自己对向这些有一定汉语基础的学生讲述的汉字知识还是比较全面的,各个教学内容之间也有较明确的逻辑衔接,比较合理的选用了适合的科技手段辅助学习和复习,采用了较常见的例子进行说明,保证了复现率,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在教学设计和实施阶段,针对不同知识水平和自控能力的学生,设置了与他们能力相当的问题和活动,尽量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本课的学习中,对大部分可能出现问题的环节准备了预案与规避,但最后一个意外出现时,反应的时间有点长,直接导致了自己的教学任务没有按时完成,这也是自己教学经验仍有欠缺和对学情把握不够的一个警示,我也会吸取相关教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更深入的审视与提升。同时,也更加体会到听课这种手段对教师的鞭策和加强作用,虽然过程是痛苦的,但是收获也是丰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