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散文想法

那些分别教会我的

2020-09-09  本文已影响0人  怪力少女李元气

我是一个很讨厌分别的人,怕思念,怕被留下,怕离开,怕舍不得,怕被动摇,怕麻烦,怕苦,怕哭……

大概因为分别后的“后遗症”太强大了,从小就善于“解决问题”的我,在处理分别这个问题上,形成了快速找各种方式尽快转移分别悲伤注意力的能力,毕竟,第二天太阳照常升起,日子照样需要鸡血的过,与其一直陷在悲伤,还不如早点停止。所以,无论是情绪也好、信念也罢,总之,目标要快速的逃离分别旋涡。

18岁之前,我的生活里只有如何考试和学习,没怎么经历过分别,哪怕是朋友的失联都没经历过,生活的主色调是一片祥和。大二暑假那年我报名了一个去美国summer intern的项目,离开了三个月,见了很多新奇的世界,甚是想念我那每天形影不离的室友,想和她说好多好多过去三个月发生的故事。回来后却发现我不再是我室友等待的对象,不再等我一起上下课、吃饭,我突然有了一丝失落,就好像和你一起走了两年的小伙伴突然在你面前下了车。从没过过集体生活、不知道如何处理这种人际关系的我,在那个时刻,选择用生气和不屑来解决这样的“分别”。忍不住的时候,我就跑到消防通道的楼梯里坐着偷偷哭,给妈妈打电话,还记得妈妈有次说“你要不要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室友沟通下,如果这么影响你的话?”那一天,我犹豫了很久,觉得我开不了口,就好像不被喜欢了还要硬凑过去问“你可不可以继续和我做好朋友”,好面子的我选择了生气与离开,并且还要佯装“我更开心了”。

这段戛然而止的友谊,成了大学里我心里的结,我也因此没有参加大学毕业典礼与合影。直到收到研究生录取通知书需要来北京办签证时,我的室友主动给我发来信息约见面,她说,为什么那个时候你从美国回来后就不和我一起上下课了,你是不是对我有意见?那一问,至今回忆起来,我都能听到空气中凝固的声音,脑袋嗡的一下,瞬间飞出很多问题,“我没想过她会主动提起来,为什么我不肯先开口?我是不是有什么误会?她是不是也挺喜欢我的?我是不是让她也伤心了?”她的那一问,让我过去两年的委屈都释怀了,但同时我也葬送了之后两年的回忆。如果重来一次,我想回到那个坐在消防通道楼梯里做决定的夜晚,我想让我们的友谊开心的走过大学生活,有更多纪念,那都是我的,我的,可现在,回忆里一片惨淡……是的,我是用我的不屑逃离了分别的悲伤旋涡,可是这样的胜利却是用“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代价换来的,惨痛。

如果说第一个阶段我学会的逃离分别的方式是用生气的外衣包裹自己的话,那第二个阶段可能没有这么强烈的感情,甚至可以说封闭自己的情感——“不想去想”以及“麻痹”,此时的我认为,“如果注定要分离,那还投入感情干什么?”怕麻烦的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这样的信念下开始的。在给自己定了在乙方学习两年的发展计划后,一开始就很理性的告诉自己,这只是一份工作,不要投入太多感情。因此,我的每一天都在计算着倒计时,都在等待着分别的那一天,每一天都像上坟。我虽然最后很“痛快”地从乙方最后换到了甲方,可我也亲手造就了我那可怜的第一份工作旅程。因为我的“不愿投入感情”的设定,使我无法产生对工作的热情和对同事的情感连接,即使偶有兴奋的瞬间,我也会及时理性的扑灭这团小火苗。我的漠视造就了我工作的煎熬。如果重来一次,我希望我能开心地走过这一站,不为谁,只为自己暮年那回忆里的愉悦。

在职场无声的“职业化”诉求中,我以为我们都需要自带“理性”色彩严肃且认真,每个人的“冷感”就是我们的工作常态,偶尔听到领导说希望我们能“多点热情、多点活泼”时我都会觉得不可理喻。带着这样的状态我在去年开启了教练学习,不得不说,那是一个神奇的场域,它点燃了我内心长期未被看见的暖与光,它也允许和尊重每个人的“自然流现”状态。也可能,终于不用被压抑了,心里就好像冒着泡泡的湖面,我听到了小鱼在水里咕噜咕噜的声音,也感受到了内在复苏的满满活力。大概太喜欢这门课带给我的变化了,连同这门课的内容以及点拨我的老师们也一同“爱屋及乌”的喜欢上了。到了三个月上课的最后一天,当我最喜欢的Jeff老师还在做课程回顾的时候,我的脑海中一想到明天我就要离开这座城、我们可能一生再也见不到的场景时,眼泪就止不住的往外流。一开始只是默默淌泪,到后来越想忍住越刹不住,鼻涕眼泪一起飞,哭到模糊,哭到眼睛睁不开。在二十几个成年人面前,我觉得自己好像幼稚园要上学离家的小朋友,舍不得与父母的分别,哭的抬不起头。我以为,大家会笑我,第二天,有人走到我的面前说,你的哭让昨天的夜晚变得特别动人,动情,动容。

(2019.6.23@ Shanghai 纯净教练最后一次课)

第一次收到这样评价“哭”的,有点儿美。原来,分别可以哭,让在意的人知道我们内心心存感激、感恩与不舍,是幸福的,我们既释放了心中的“悲伤”,也让当事人清晰的接收到了我们的真情实感,是一个win-win的解决方式。那一天,在回北京的车上,我听到了一段法国电影里关于“生与死”的对话,影片里这位即将离开世界的父亲是这么和他十岁的女儿说的,“我们死了,或许我们不存在了,但我们并不会消失。你看海上经常有一艘船渐渐地消失在海面上,当一艘船在海上消失的时候,我们看不见它了,我们能够说它就不存在了吗?”女儿说:“不能,我知道船还在。”虽然人生的分别没有生与死这么沉重,但我们人生里的一期一会,一别可能就是一生,对于我来说,那就是一个人在我人生旅程里的“生与死”。听完这段描述后,一想到这个人只是离开了我的视野,而这个人并没有在心里离我而去的时候,我顿时又不觉得难过了,好像我突然能平静的看待分别这件事了。那个回程的夜,我第一次没有因为分别的难过,而躲起来偷偷哭,心终定也,情自顺也。

大年三十凌晨,因突然袭来的疫情而需尽早离家的我,在复杂的情绪中收拾着行李。妈妈走进房间,看到正在擦眼泪的我,有点儿意外,大概离家后就很少看见这样的我了,走过来温柔的抱着我拍着我的背说“没事没事”。那个时候,我感觉我也在与我的“悲伤”拥抱,然后很神奇的是,虽然离别还是伤心的,但难过的程度柔软了些,甚至还感觉到了一丝。

今年上半年认识了一位朋友,很喜欢我们在一些事情上的观念的探讨与视角分享,然后突然某天他就消失在我的对话框中,失联了。我在纠结要不要主动去质问“为什么”和忍着“不联系总有他的理由”中,听到了何炅在《向往的生活》里的一段话,“虽然我也有很多朋友,我也很在乎身边的人,但我从来没有一个奢望,要把任何一个人留在自己身边一辈子。有的人他来他就是陪你走这一段的”。突然之间,我好像就释怀了,人只能要求的是自己,任何时候都没有权力要求别人必须忠于这一段。这一程,如果走的酣畅了,也没什么可以难过和纠结的了。

木心说,一天比一天柔肠百转地冷酷起来。分别是我们人生的常态,人来人往,人走人留,我们冷酷,是因为这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生活的真谛就是,在我们看清了生活的本质与现实后,我们依然可以心存感恩,珍惜爱,珍惜眼前人,眼前的每一人每一刻。

与分别的这一场认知,我好像走了一段U型旅程,一走就是12年。从生气到放下再到感恩,奇怪,好像只是信念变了,情绪和行为也就变了,分别还是那个分别,但过程却更美了。难怪古希腊哲学家说,干扰我们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

下一次,我想有一场正式的告别。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