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感带来动力
前天课堂上学习《周亚夫军细柳》时,课文结束时一个学生提了一个问题:老师,周亚夫为什么要跟皇上过不去呢,他不怕惹恼了皇上被杀头吗?
这是我意料之外的,之前讲过好多遍,没有学生提问过,好多都是直接接受,但是这一批孩子中经常有提出疑问的,对于孩子们肯动脑敢于质疑我心里是喜悦的。
我反问道:“是啊,周亚夫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他到底是怎么想的?”
一边向学生发问,我也一边在快速思考,如何回答。
人的行动是由想法控制的,那他到底是怎么想的呢?他想的个人的安危吗?当然不是,如果他把个人的利益得失放在第一位,他恐怕就没有“皇上来了也不得入”的勇气了。
正是心里的整个汉家天下,汉家所有百姓的安危才给了他强大的精神支柱,让他有了自己的行动准则。
就像董存瑞炸碉堡,黄继光堵枪眼,对于个人而言,那明明就是死路一条,如果这些人是把个人的利益放在首位,又怎么能做出这样的举动呢?
这让我想到了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崔杼杀了当时的君王齐庄公。齐庄公死后,太史伯如实记录下“崔杼弑其君”,崔杼不愿落个弑君的名头被后世责骂,便要求太史伯改成齐庄公病死。
太史伯认为史官的职责就是如实记录历史,留给后人真相,便拒绝了崔杼,于是被杀头。随后太史伯的两个弟弟也都跟他遭遇了同样的命运。
在先后死了三个兄长后,老四太史季就职了。崔杼说,你要识相,不要像你的哥哥们一样,明白吗?老四说明白,然后又提笔写下了“崔杼弑其君”。
太史兄弟用生命捍卫历史真相,守住身为史官之气节,当时想的也一定不是个人的利益得失。
今天在读一稼的《美好人生运营指南》时,正好由看到这么一段话:
我以前一直很好奇,很多伟人是如何做到将个人得失甚至生命安危置之度外、鞠躬尽瘁的。后来我明白了,这是因为他们心中有清晰的使命,有一个远远高于他们个人的“为什么”。所以,他们在做决定的时候关注的不是自身利益,而是那个远大的目标。
当我们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的时候,我们是渺小、目光短浅、能量微弱的。
而当我们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义以及对别人的影响后,我们会放下自己,调动全部潜能向着目标走去,这时候的我们是光芒四射的。
这么一解释,我觉得就更完整了。心里只有个人安危时周亚夫是没有那么大的能量和那么大的胆子的,他的胆子来自他心中清晰的使命,为了汉朝的安危,为了天下百姓的安危,他就是他们的守护神,他要担起这个千斤重担,自然就有了无穷的能量。
当我们找到了自己的目标使命时,了解了那个“为什么”时,我们就不会计较个人得失,而会调集全部潜能向着目标冲刺!
愿大家都能明确你的目标,找到你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