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史概论

艺术本质论(三)

2019-01-08  本文已影响0人  赵黑白灰

艺术的形象本质

第一节 艺术形象及其特征

一、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手段。

艺术与哲学、社会科学

共同点: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都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都要求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

都反作用于社会生活和经济基础。

不同点:

(一)、艺术与哲学、社会科学反映社会生活的手段不同。

形象性是艺术区别与哲学、社会可学的基本特征

柏拉图认为形象是人创造的镜子式的摹本:“拿一面镜子四面八方的旋转,你就会马上造出太阳、星辰、大地、你自己、其他动物、器具、草木。”

亚里士多德认为形象是艺术家按照事物“应该如此”的样子的理想化的创造,绘画形象就是“绘出个人的容貌,几位,既惟妙惟肖,又加以美化。”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形象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具有感性的形式。

形象是具体的、个别的、感性的。一切艺术都是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没有形象就没有艺术。

形象分为两类:

直观的形象,如绘画、雕塑、戏剧、电影,具有直观性(凭人的感觉可以把握)、确定性(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所看到的形象是一致的)、明晰性(形象存在与空间之中没有模糊的成分)。

非直观的形象,如音乐、小说、诗歌,不具有直观性、确定性、明晰性。(小说、诗歌形象通过语言的中介,音乐形象要通过旋律的中介,依靠接受者的想象和联想才能行产生的形象,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但形象的差别性不能否认形象的普遍性。)

(二)、艺术与哲学、社会科学反映的对象不同。

哲学、社会科学反映某一领域、某一层次的社会生活,艺术反映全社会的社会生活。

豪泽尔说:生活的整体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全面的社会生活)人们将遇到两次,一次在杂色斑驳、混混沌沌、不可分解的日常生活之中,一次就在艺术之中。“每件艺术作品都渗透着生活结构的整体性。科学是无法穷尽它追求的宏观的整体的,艺术却总会达到自己的目标,因为艺术的整体性既不受到它反映的现实特征的数量的限制,也不受其种类的限制。”

二、艺术形象及其特征。

艺术形象:艺术家根据社会生活加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蕴含情感的、具有审美价值的生动图画。

艺术形象的内涵是:

[if !supportLists]1、  [endif]艺术形象是艺术家的创造。

[if !supportLists]2、  [endif]艺术形象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if !supportLists]3、  [endif]艺术形象是生动的图画而不是抽象的概念。

[if !supportLists]4、  [endif]艺术形象具有情感性和审美性。

艺术形象的特征:

(一)、艺术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一切艺术形象都具有可以用人的感官把握的感性形式,脱离感性形式的所谓“形象”,即看不见的绘画形象,无声的音乐形象,静止的舞蹈形象,都是非艺术形象。

潘诺夫斯基提出的艺术形象包含的四层意义:“事实性含义”(再现了什么),“表情性含义”(表现了什么)是感性的内容,面对一幅绘画作品我们的视觉能够不经过理性思考和抽象论证把握的内容;“习俗的含义”(揭示形象的意义,不具备相关的知识,未经过理性的思考,无法体味其中的喻义),“内在的含义”(浓缩或积淀于一个富有个性的形象中的深层含义,亦即揭示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一个阶级、一种宗教或一种哲学的内蕴,没有深刻的哲理思维是无法把握的)。

毕加索说,“并不存在抽象艺术,总要从什么东西着手,然后可以将一切现实的痕迹去掉”。

(二)、艺术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艺术的客观性是指艺术形象包含着社会生活的客观内容。

    如我们可以根据康斯特布尔的《干草堆》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还原出当时的场景。

艺术的主观性是指任何艺术形象都表现着人的主观世界,艺术家所创造的形象都受到一定观念的支配,纯客观的模仿形象是不存在的。因为:

首先,艺术家的创作的目的不在于纯客观的模仿,而是通过形象表达自己的主观世界。雷诺兹说:“真正的画家不是致力于以作品描摹的精细美观去取悦人类,而是必须致力于以他的理想的崇高使人类进步。”

其次,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带有主观性。

视觉对形象的把握总是有所选择、有所排斥、有所组织、有所辨别、有所联想、有所区别、有所分析、有所构造,人们在观察外界之先头脑中已有固定的图式用这个图式来整理自然的形象以与头脑中的图式吻合,只有图式与自然形象格格不入时才调整图式以适应自然的形象,认识的过程就是心中的图式与自然的形象不断比较、不断调整、不断修改、不断吻合的过程。

艺术家从传统的艺术作品中获得心中的图式并用它来对照自然的形象,在不妥之处加以修改,这就是艺术风格变化的心理根源。

至于主观与客观在艺术形象中如何统一,不同的艺术种类和风格各具特点。

造型艺术主观融于客观的形象之中,表情艺术客观的形象融于主观之中。现实主义的艺术作品偏重于客观形象的再现,主观的表现服从于再现的形象。浪漫主义的艺术作品偏重于主观的表现,客观的形象服从于主观的表现。

这都是艺术形象中主观与客观的结合方式与侧重不同,而不是主观与客观的有无。

(三)、其他特点: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思想与情感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真实性与倾向性的统一。

三、艺术形象是一种符号。

    贡布里希说:“通过描述,描绘,或想象来唤起,用图表示;把某物的摹状(likeness)置于心境或感觉中;充当或被用作某物的摹状;代表;当做样品;代替;是某物的替代物。”用来阐释“图画”或“物象”,而没有把物象或图画解释为“事物外形的模仿物”,与物具有“外观的相似性”。

而这种不具有外观之间相似性的“替代物”就是符号。其根本特点是:

首先,它能代替所指的审美对象,传达特定审美感情。

其次,它与所代替的审美对象不具有在结构或外形上的相似性。

鲍列夫说:“在艺术作品中,艺术形象的作用相当于具有对象意义与自身含义的符号体系”,“艺术篇章的结构由艺术形象构成,艺术形象又由符号构成”,“符号构成了艺术表达----艺术形象。”

第二节 典型的艺术形象

一、典型的艺术形象的含义。

典型的艺术形象就是那些既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又具有广泛深刻的共性,并达到了共性与个性的完美集合的艺术形象。

古代人们把典型解释为普遍性;

18世纪起人们逐渐解释为个性和特殊性,歌德从理论上做了论证,批评类型说,他说:“类型概念使我们漠然无动于衷,因为它只具有普遍性而不具有特殊性,就不能进行完满的欣赏”,因为“艺术的真正生命正在于对个别特殊事物的掌握和描述。此外,作家如果满足于一般,任何人都可以照样模仿;但是如果写出了个别特殊,旁人就无法模仿,因为没有亲身体验过。你也不用担心个别特殊引不起同情共鸣。每种人物性格,不管多么个别特殊,每一件描绘出来的东西,从顽石到人,都有些普遍性;因此各种现象都经常重复,世间没有任何东西只出现一次。”

二、典型形象是具有广泛深刻的共性的形象。

(一)、典型形象体现了一类人的共性,因而是一类人的代表。

巴尔扎克说:“‘典型’这个概念应该具有这样的意义,‘典型’指的是人物,在这个人物身上包括着所有那些在某种程度跟它相似的人们的最鲜明的性格特征;典型是类的样本。因此,在这种或者那种典型和他的许许多多同时代人之间随时随地都可以找出一些共同点。”

这就是说,把一类人的共同点集中鲜明的表现出来就成为这一类人的典型。

(二)、典型人物表现了人的共同本性。

人具有千差万别的个性,但也具有共同的本性。恩格斯说:“一切人,作为人来说,都有某些共同点,在这些共同点所及的范围内,他们是平等的。”

但人的共同本性并不是孤立的、绝对的、抽象的存在,它蕴涵在具体的、多样的人性当中,是构成典型人物性格的一方面。

比如父母与子女之情是共同本性,但李逵、刘四爷(《骆驼祥子》)、伊凡(《伊凡杀子》)的表现却是具体的、多样的。

(三)、典型人物体现了社会生活的本质与发展规律。

如《红楼梦》、“绘画界的果戈里”菲多托夫《少校求婚》、列宾《意外归来》。

三、典型形象是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的艺术形象。

典型形象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共性表现人物的相似性,个性表现人物的差别性;共性体现典型形象的思想价值,个性体现典型形象的艺术价值。

典型人物的个性是生活中人物个性的集中反映。

典型形象的个性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典型形象性格的丰满性。

典型形象的性格可以由质与量两个方面构成。

质是指吝啬或慷慨,凶残或善良,欺骗或诚实等等,如果要描写许多吝啬鬼的形象,如何区别它们的个性呢?两种方法:

一是描述他们吝啬程度的量的差别;

二是把两种不同质的性格灌注到同一个典型形象之中,这就叫人物性格的丰满型,实质上是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典型人物性格丰满的最高境界是不可言传性,比如《蒙娜丽莎》《西斯廷圣母》。

对艺术典型人物丰满性的表现不是绝对的,不是说任何典型都必须表现性格的丰满。

从艺术种类来说,文学、戏剧、电影、绘画中的典型人物的性格要更复杂些、丰满些,雕塑、舞蹈、音乐中的典型人物的性格要更单纯些、明朗些。

从艺术家的个性来看,态度客观、情感内向的艺术家所塑造的典型人物性格更复杂些,倾向鲜明、爱憎强烈的艺术家所塑造的典型人物性格更单纯些。

典型人物成功的程度,虽然与性格的丰满性有关,但并无必然联系。

(二)、典型形象性格的鲜明性。

典型人物性格的丰满型即“互相冲突的美德与罪过”共存于性格之中,但这两种互相冲突的因素必有主导的方面,这就形成了典型人物性格的鲜明性。

黑格尔在《美学》中说:“丰满性必须显得凝聚于一个主体,不能只是杂乱肤浅的东西”,“性格的特殊性中应该有一个主要的方面作为统治的方面。”

    如《罗密欧与朱丽叶》,苏里科夫《近卫军临刑的早晨》。

(三)、典型人物性格的独特性。

独特性就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性。艺术院校低年级的临摹、有人制造的赝品假画,由于与某一艺术形象重复,因而属于非艺术形象。

豪泽尔说:“艺术最显著的特性是它的新奇性、独特性和不可重复性。”

别林斯基强调个性在艺术典型的重要作用,认为艺术典型人物的个性一方面是客观世界人物的个性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由艺术家的个性所决定的,他说:“诗作品的独创性不过是制作者的个性中的独立性的反映而已”,“在一部真正的艺术作品中,一切形象都是新颖的,独创的,没有重复之弊。”

如哈尔斯《吉普赛女郎》。

四、典型形象是共性与个性的完美结合的艺术形象。

恩格斯说:“每个人都是典型,而又有明确的个性,正如黑格尔老人所说的‘这一个’,而且应当就是这个样子。”这就是说,艺术家所塑造的典型人物,不仅有共性,而且有个性,共性与个性在一个具体人物身上达到了统一。

别林斯基说:“在真正有才能的作家笔下,每个人物都是典型,对于读者,每个典型都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割裂典型形象的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就从根本上否定了艺术典型。在二者关系上有两种偏向:

一是只承认个性,否认共性,把个性看作是脱离了共性的个性,这就是恩格斯批判的“恶劣的个性化”。

二是只承认共性,否认个性,把共性看作是脱离了个性的共性,这就是马克思批判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传声筒”,也就是恩格斯批判的“个性就更多地消融到原则里去”的人物。

五、典型环境。

(一)、典型环境的含义。

狄德罗说:“人物性格是由他们所处的情境来决定的”,因此,在艺术作品中,“情境却应变成主要的对象,而人物性格只能是次要的”。情境“应该成为作品的基础”。而情境就是社会环境,是人与人之间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

巴尔扎克在自己的作品中细致的描写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引导读者寻找出典型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生活在自己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受到周围人的雕琢,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性格,走着不同的人生道路。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也提出环境与种族、时代一样是决定艺术的三个要素之一。

恩格斯首先提出“典型环境”这一概念,从他对《小城姑娘》的评论中可以看出典型环境的含义:

首先,典型环境应当表现出环境的本质。

其次,典型环境应当表现出历史发展的必然。

总而言之,典型环境就是指典型人物所生活、形成其性格并促使其行动的特定环境,是能够反映出一定时代的社会本质、揭示历史发展必然趋势的环境。

(二)、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1、典型环境决定典型人物。

有什么样的典型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典型人物。如农民起义的环境中创造了李逵,解放战争环境中创造了董存瑞等等。

环境的变化使典型人物的性格随之变化。如高尔基《母亲》中尼洛夫娜由一个胆小怯懦的家庭妇女变成一个英勇刚毅的觉醒战士。

但同一环境中的人们,有进步的,有反动的,这是为什么呢?

典型人物生活的典型环境由两方面构成:

一是“大环境”,即指社会环境,包括政治形势、阶级状况、历史动向、社会风貌,它表现了典型人物所处的历史时代的本质特征;

二是“小环境”,包括家庭关系、亲属关系、婚姻关系、师生关系等等,它是典型人物生活的具体环境。

2、典型人物反作用于典型环境。如北宋末年官逼民反的社会环境决定了水浒传中的一大批草莽英雄,而这些草莽英雄的活动又强化、推进了官逼民反的社会环境。

第三节 意境

意境是中国的艺术理论作出的独特贡献,意就是情与思,境就是物与象。“意境”就是“意”与“境”的有机融合与和谐统一,境中有意,意中有境。

一、意境是情景交融的艺术形象。

如王安石“杨杨柳明啁绿暗”诗。

意境有高下之分。王国维说:“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即意与境交融无间,完美结合,浑然一体,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才是意境上品。意境中的景要像蕴含情的一幅画,意境中的情要像融在画中的一首诗。画要诗化,诗要画化。

意境中,情是灵魂,景是表现。李渔说:“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诗景即是说情,非借物遣怀,即将人喻物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然实句句是情,字字关情者。”王国维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如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情景交融是意境的主要内容和根本特征。

二、意境是物我同一的艺术形象。

艺术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在意境中,主观就是情,客观就是景。情与景只有达到同一才构成意境。所谓同一,就是情与景融合无间,景就是我的情,我的情也就是景。

我国古代有“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董仲舒把“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理论系统化了。他说:“人有喜怒哀乐之答,春夏秋冬之类也”“夫喜怒哀乐之发,与清暖寒暑,其实一贯也。春气为暖而当春,怒气为清而当秋,乐气为太阳而当夏,哀气为太阴而当冬。”

画家受其影响,画的春夏秋冬的山与人的喜怒哀乐是同一的。“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

天人合一的观念使中国古代艺术家把自我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一方面把自我投入自然的怀抱,另一方面又把自然容纳在自我心中。

三、意境是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

一般说来,景、形、物是实;情、神、我是虚。要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互补,虚实相生,才能构成千变万化、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

虚实相生有两种类型:

一是以实为虚。范希文说:“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王国维称之为“无我之境”,任何意境都是有我的,无我之境并不是说不包含艺术家的情思,而是说艺术家的情思没有直接外露。初初看来是明明白白的景,细细体味才是真真切切的情。

二是以虚寓实,以空虚衬托实景。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里写的是情,但是透过情可以看到国破家亡、凄楚孤独的景。

四、意境是不可言传的艺术形象。

古人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言尽意不尽”等等都是说的不可言传性,是意境的艺术魅力所在。

意境具有不可言传性有两个原因:

1、意境的内涵具有多义性和丰富性。如《芙蓉锦鸡图》。

2、意境的内涵具有朦胧性和模糊性。如“空山不见人”诗。

中国古代艺术家在意境中所表达的情思,不仅仅是悲欢离合而引起的喜怒哀乐,还包含对人生对自然更深层次的思考,儒道佛禅都会渗透进来。

如果说对于前一种意境是因为它的寓意太丰富而不知道怎么说,对于后一种则是因为它寓意太朦胧而不知道说什么。对于前一种心里许多话要说,却怎么也说不完全,说不明白;对于后一种心中只觉得好,但好在哪里,怎么个好法,似乎无话可说。

五、意境与典型之异同。

意境与典型的相同点在于:

(一)、意境与典型都是在有限的艺术形象中体现出无限的艺术意蕴。

王国维第一个把西方的典型与中国的意境进行比较。

他说:“美术之所写者,非个人之性质,而人类全体之性质也。为美术之特质贵具体而不贵抽象,于是举人类全体之性质,置诸于个人之名字下。”

这里所说的通过具体的个性表现人类全体的共性就是艺术典型。

他还说:“夫境界之呈于吾心而见于外物者,皆须臾之物,镌诸不朽之文字,使读者自得之。遂觉诗人之言字字为我心中所欲言,而又非我所能自言,此大诗人之秘妙也。”

在我之个性中表现非我之共性,在须臾之暂时中表现不朽之永恒,也就是在有限的形象中表现无限,这就是意境。

(二)、意境与典型都是成功的、高级的艺术形象。

典型已经分析过了,为什么意境也是成功高级的艺术形象呢?

首先,意境表达了真实的情。在情与景的关系上,情是灵魂。以情写景则意境生,无情写景则意境亡。

其次,意境描绘了真实的景。景是情的表现,没有景,情就没有依托,就没有意境。

有一种误解:意境否定任何真实,就是把竹画成麻也没关系。

不错,意境反对形似,但是并不反对具有艺术概括表现事物本质特征的似。齐白石的虾是删除对象的次要部分,突出对象的主要特征,是比自然的虾更真实的虾。

由此可见意境与抽象派有本质区别,后者根本取消物象,由抽象的色块、线条表现情感,而意境却用真实的景表现情感。

最后,意境是真感情与真景物的完美结合。如《天净沙·秋思》。

总之,意境或者具有若有若无、飘渺迷茫的朦胧之美,或者具有突破时空、驰骋无限的超越之美,或者具有不设不施、出水芙蓉的自然之美,这些美构成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最高境界。

意境与典型的不同:

首先,典型产生于西方,它的理论基础是“模仿说”;意境产生于我国,它的理论基础是“言志说”“缘情说”。

其次,典型虽然要表现情感,但重点是写实;益意境虽然要描画景物,但重点是抒情。

最后,典型表现人物形象时要表现景物,但重点是塑造人物形象;已意境在表现景物时要描画人物,但重点是表现景物。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