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解读 第一章

2018-11-02  本文已影响0人  yimingtaideng

目录

道①可道②,非常道;名③可名④,非常名。无⑤,名天地之始;有⑥,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⑦;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⑧。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⑨。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①道:是指无法言说的客观实存的规律。②道:是指可以用言语描述的规律,是人们主观认知的规律。③名:是指无法言说的客观实存的事物。④名:是指可以用言语描述的事物,是人们主观认知的事物。⑤无:人们能够观察到的是事物而不是规律,所以无是规律的特质,事物总是按照无的规律产生,所以“无”是“天地之始”。⑥有:是事物的特质,有了现象和形体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开始,所以“有”是“万物之母”。⑦妙:微妙。⑧徼:边界。⑨玄:幽深难懂。

:可以用语言表达的规律,不是永恒的客观实存的规律;可以用语言表达的事物,不是永恒的客观实存的事物。无,是天地的开始;有,是万物的起源。因此,常抱持着无,去观察客观实存的微妙变幻;常抱持着有,去观察客观实存的趋向。无和有,来源相同却名称各异,无和有的来源可以说幽深难懂,幽深难懂的幽深难懂之处,就是一切奥妙的来源。

:我们所不知道的客观实存的世界是丰富的、全体的、活泼的、永远变化的真的世界。我们所知道的世界是简单的、片面的、死板的、静止的、假的世界。我们的感知就像三四岁小孩手中的画笔,只能画出真实事物最粗大的线条且画的不像,画出来的东西也只是真实事物的一个很小的面。画是死的不会动的东西,真实却永远活泼、变化。譬如:我们的眼睛只能感知到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等不可见光照耀下的世界我们就看不见。即使可见光照耀下的世界,我们能看到的也是微乎其微。例如白色,世界上有无穷无尽种白色,我们能够认出的白色也只有上百种而已。例如声音,超声波、次声波发出的声音我们就听不到。例如一棵草,我们能够感知到的也只是草最明显的一些特征,如:绿色,细叶、矮小等等。草的无穷尽的细节,我们无法感知到。当我们看到一棵草,我们就认为那棵草就是那个样子,可是草在一瞬间的变化就有无穷尽的样子,我们却认为草只有一个样子。当我们看着一棵草时,我们看到的是草过去的样子,因为光进入我们的眼睛需要时间,我们的大脑接收到信号后,对这些信号处理完成还是需要时间。当我们看草的时候一定是站在一个角度去看的,所以我们看到的只是草的一面,但草有无穷多的面。所以我们看到的草是简陋的、片面的、虚假的草。很麻烦的是,我们能够意识到的世界又只是我们能够感知到的世界的一小部分,也就是说我们的意识只能读取很小一部分我们感知到的世界。譬如:我们的直觉会告诉我们一些信息,但我们不知道这个信息从何而来,这就是我们感知到的信息没有反映到我们的意识中,却进入了潜意识中。因为形成直觉的信息要比进入意识层面的信息更全面,所以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直觉。我们还会把自己的幻想和意识到的世界混合在一起形成对世界的认知。譬如:情人眼里出西施。又如:你在上班的路上,有个乞丐叫住你对你说:“我看你有病,得住院治疗。”我想你会暴揍乞丐。你到了单位,有个著名的医生看见你,对你说:“我看你有病,得住院治疗。”你会连忙请著名医生给你详细的指导。在这个例子中,我们是否愿意去住院治疗是由“乞丐”、“著名的医生”这两个头衔去决定的,而不是自己是否有病。我们会给客观实存的世界贴一些标签然后忽视客观实存的世界,生活在标签的指引中。

因此,我们认知到的世界和客观实存的世界比起来简直是简陋、虚假、残缺到了不值一提。世界就像一条在虚空中不断游动的大鱼,我们就像虚空中的一粒微小的不平整的镜子,当大鱼游动时,会在我们这些微小的不平整的镜子上留下一些简单的扭曲的影子,我们就以为那简单的扭曲的影子是大鱼。故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因为我们自以为知道的不过是客观实存世界的简陋、虚假、残缺的影子,所以我们不应以知为知而应以知为不知,放弃自己所固有的认知,去努力睁大眼观看那客观实存世界的微妙变化,去努力吸取别人所知道的简陋、虚假、残缺的影子,这样我们才能够稍微全面一些地了解客观实存的世界。无是规律的特质,因为规律并不存在,存在的是事物的变化过程。规律只是我们人类对事物变化过程的认知。规律总是用事物的变化来表达,所以无存在于有。事物的生灭又总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所以有生于无。事物开始存有也就开始消失,当人开始生的时候也就是开始死,所以有与无是一体的,生与死是一体的。我们要了解客观实存世界的有与无,就只能从我们所知道的那些简陋、虚假、残缺的影子里去探寻,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因此,我们要认识到自己的无知,然后去积极地观察世界,去积极地吸取别人的智慧,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智慧但知道自己无知的人。

我们所有的行为依据不过都是假设也就是无,但我们就是要依据这种无,产生有的行为。譬如:我们走楼梯,是基于楼梯还会保持楼梯的样子不会坍塌的假设。或有人说那不是假设那是事实,事实是楼梯将会有什么变化对于我们来说是未知,楼梯有可能坍塌,也可能被炸掉,也可能飞起来,谁知道呢?所以我们要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基于某种假设,这样我们就不会因为事实的细微变化有悖于我们的假设而拒绝接受事实的细微变化,这就是老子说的:“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楼梯的细微变化意味着楼梯将保持原样还是向下坍陷或者飞上去或者向左移或者向右移,难以判断啊!我们要提前预想种种可能性的发生,然后推测如果发生某种可能性,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细微变化、我们将如何应对。当楼梯有了细微变化,因为我们提前预想、推测、应对,所以我们能够很快地预见到楼梯最可能发生的变化,做出正确的应对。这就是老子说的:“常有,欲以观其徼。”

当我们面对一个问题时,一定是带着倾向性的,也就是偏见。有了偏见,就会被偏见蒙蔽而看不到客观实存的变化。偏见也一定是客观实存在我们心灵上留下的简陋、虚假、残缺的影子。所以我们要澄静自己的内心,“常无,欲以观其妙。”所谓澄静自己的内心就是放弃执念,开放心灵。那么我们该如何放弃执念,开放心灵?放弃执念就是要认识到自己的观点是假设。我们要问自己“我的假设是什么”,能否由这个假设,逻辑地推论出自己的观点,这些假设、逻辑推理过程是否有确凿的证据支持。开放心灵就是要努力地去考察和自己不同的观点,寻求这些观点的来源,以求全面地看待问题。

当我们面对一个问题时,我们要能够很好地解答这个问题,就必须有热情,没有热情我们就没有兴趣采取行动。所以我们要探究自己的内心,找出发自内心的热望。这样我们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去不断地寻求问题的答案。因此我们要找出内心的信念,让信念指引我们寻求人生的极致,这就是“常有,欲以观其徼。”

我们本身就是客观实存的一部分,因此源于内心深处的信念就是客观实存,而我们认知到的世界不过是客观实存的影子。我们必须坚守自己的客观实存也就是我们的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充分地以无的状态了解事物的各种变化,并顺应客观实存的变化趋势创造出自己想要的变化。譬如:企业只需要坚持企业理念不动摇而把企业行为视为基于假设的行为,企业就能够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很多企业的死亡,往往是他们把基于假设的行为视为一种客观实存,却把理念这个唯一的客观实存视为虚假。譬如:超市卖的鲜肉,保质期是一天。一天过了肉没有卖掉,坚守“顾客就是上帝”的超市会把这些肉处理掉,但一些超市会假设顾客无法察觉鲜肉过期,并确信那就是事实,于是他们换了标签第二天接着卖昨天的肉。于是这些超市永远也无法壮大。我们人的一生也是如此,一个人要想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未来,心中就必须有坚守的志向;心中有了坚守的志向,就会放弃固陋的认知。王阳明说过:“此心不动,随机而动。”意思就是此心坚守仁德不动,智慧就不会被外物蒙蔽,如:利、权、名等。智慧不会被外物蒙蔽,智慧就能随时察觉外物的微妙变化,人就能做出恰当的正确的选择。如果我们不能坚守自己的客观实存,就会被外在的简陋、虚假所蒙蔽。譬如:人不能坚守内心的仁德,智慧就会被权、利、名等外物蒙蔽;智慧被外物蒙蔽,就不能察觉外物的微妙变化;不能察觉外物的微妙变化,就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这也是老子说的:“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老子》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意思就是不要被已知的知识所局限,已知的知识并不是玄妙所存在的地方,玄妙所存在的地方是幽深难懂又幽深难懂的地方。已知的知识就像智慧之光照耀到的地方,幽深难懂又幽深难懂的地方就像没有被智慧之光照耀到的地方。我们要得到那玄妙,就要不断地前行用智慧之光去照耀那幽深难懂又幽深难懂的地方。但被照耀到的地方又总是没有玄妙,永远如此。但不能停下来,停下来就永远停留在了简陋、虚假、残缺里了。要永不停歇地前行用智慧之光照耀那幽深难懂又幽深难懂的地方,这样就可以永远地处于一种得到了玄妙但又没有得到玄妙的状态,这就是有无同一,有无同一谓之玄。一言概之,就是要虚怀若谷地、不断地学习未知,探索未知。

无和有的微妙,实在是难以用语言描述尽,最恰当的还是老子的“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下一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