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使用北极星指标?
第一次看到北极星指标是在《增长黑客》这本书里,其定义为:是指在产品的当前阶段与业务/战略相关的绝对核心指标,一旦确立就像北极星一样闪耀在空中,指引团队向同一个方向迈进(提升这一指标)。能找到一个正确的北极星指标,有助于达成以下好处:
1. 指明方向。像北斗星一样,悬挂在空中,明确了该阶段的业务重点。
2. 协作。有助于团队完成目标的协同,大家都能向着同一个目标去奋斗,集思广益,更有可能达成目标。
3. 以结果为导向。以对最终业务目标为导向,而非工作量、上线功能数量为衡量标准。
但是,是否一个指标就足够了呢?在本人最近几年的实践后,发现北极星指标可能会有如下几个问题:
1. 高度抽像,容易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2. 容易顾此失彼。
我们详细说一说。
高度抽像,容易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北极星指标,一般是结果指标,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就像在生态学中,一般会追踪食物链顶端生物(如老虎)的数量,代表这个区域的整体生态水平,假设老虎的主要食物是兔子,兔子的数量又代表了周围草场的情况。在这个例子中老虎的数量就是我们的北极星指标,也就是结果指标,兔子的数量就是我们的过程指标。但是,当我们观察到老虎数量下降的时候,其实已经为时已晚,因为兔子可能早就死完了。
在我实际的工作中,我们上个季度的北极星指标是收入。为了防止上述北极星指标带来的问题,我们将收入指标用增长公式,进行了进一步的拆解,然后对过程指标进行监控,力争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进行补救。
容易顾此失彼
在上个季度完成北极星指标的过程中,为了完成收入,做用户运营的同事不断地对老用户进行营销推文,这的确在短期内的确拉升了收入,然而用户的关推率明显上升,营销活动的参与用户数也在逐渐走低,这种手段明显不持续。后来我在想这其实也是北极星指标的一个缺陷:少了过程指标后,容易错失一些取得各项相互对立指标平衡的机会。
那么,如何防止上述问题的发生呢?我的方法是:
1. 拆分北极星指标,写出增长公式。例如:我们将上个季度的北极星指标收入的公式如下:收入 = 新用户数*转化率 + 老用户数*复购率+推荐用户数*转化率。
2. 画出用户主干路径,并建立用户增长指标体系看板。常用用户主干路径至少包括:新用户流程 -> 新用户交互 -> 新用户转化 -> 留存 -> 分享 -> 分享后新用户吸引。
如上!谢谢你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