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好战争是如此的残酷,要不然我们真的会爱上它-罗伯特 李
今天年龄在三十五岁以上的这一代人,对于战争最初的印象可能都来自《小兵张嘎》《铁道游击队》一类五六十年代拍摄的黑白影片。童年那会一到节假日,上述影片就会循环播放,儿时小朋友之间做游戏也是模仿电影中的场景打来打去。后来有了三大战役系列的电影,那炮火连天的场景,上万人冲锋的壮观都让我们印象深刻。战争,对于童年的我们,绝对是一件有趣的、好玩的、充满了荣誉感的游戏。
不得不说美帝国主义就是这么讨人厌,1998年上映的《拯救大兵瑞恩》破坏了我们对于战争所有美好的印象。奥马哈海滩的呼救声、尖叫声、枪声和炮声,刺激着我们的鼓膜,泛红的海水、崩溃的士兵、等待死亡或者已经死亡的类似人的物体,让我们不忍直视,斯皮尔伯格导演近乎于白描的重现了1944年6月6日“血腥奥马哈”,也让我们真正体会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所谓的“血流漂杵”,到底是个啥样子。这样的电影显然不是正能量,简直是在打击我们的民族士气,破坏我们的战斗意志吗。
而战争到底是个啥样子?美国作家科尼利厄斯·瑞恩的二战史诗三部曲 - 《最长的一天:1944诺曼底登陆》《遥远的桥:1944市场花园行动》《最后一役:1945柏林战役》给了我们更为详尽的介绍,让我们能从全方位的了解战争。比如诺曼底登陆,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两栖登陆作战,它的开始是混乱和失败的,伞兵的投送近乎于灾难,很多人还没有跳出机舱就已经被德军的高射炮击中,能够跳出机舱的,还要自求多福,落到干燥平坦敌人少的区域,多少伞兵未开一枪,就直接落入沼泽地中溺水,更有那些直接飘到德军司令部的倒霉蛋,战争的开始,对于那些普通一兵,是死亡和混乱,没有所谓的荣誉和尊严,战争对于他们而言没有所谓的崇高,或者曾经有崇高之感,但是一旦进入战场就只剩下生存,和赤裸裸的杀戮。正如《兄弟连》中所描述的那样,“你唯一的希望,就是接受你已经死了的这个事实。”
而书中除了对于军人的描写,还同时记录了那些被战争裹挟的普通百姓。他们在乱世的缝隙中或者努力的生活,在瓦砾遍地的城市中奔向工作的地点,或者强迫自己忘却可能的痛苦,尽可能的活得快乐一点,或者接受战争的现实,为可能到来的灾难做着无谓的准备。例如柏林陷落前,柏林的医生们都是在谈论所谓“自杀的技巧”,当然“这种交谈已经变得让人无法忍受了”。柏林市民20岁的克里斯塔表示“我看到第一双苏联人的靴子就自杀”。这一刻战争的所谓荣誉和他们无关,他们只是战争的无助的承担者,他们注定要为某些战争狂热者的歇斯底里买单。
写到这里,我不仅慨叹,那些动辄要叫嚣战争的人们,是否真的了解战争,是否真的为战争做好了准备。是否已经准备忍受战争带来的杀戮,战争带来的暴行,是否已经做好了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安排。如《希特勒的孩子》书中所描绘的,当希特勒青年团的孩子第一次见到尸体的时候,他们对于战争全套的浪漫化的定义瞬间崩溃了。战争,不是游戏,战争一定是政治和外交的失败。
然而,战争是那么的有趣,以至于每个男人的心中似乎都梦想着指挥千军万马,征服九州万邦的梦想。但是今天科技的发展,让我们的战争已经残酷到无法承受的层面。让我们重温南北战争期间南军名将罗伯特李的名言吧“还好战争是如此的残酷,要不然我们真的会爱上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