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苏轼用于对抗命运的武器
2023-02-03 本文已影响0人
大盗东门吹风

阅读苏轼,我们能从他的故事和作品中读出不少品质,自由,乐观、积极,这些就是独属于苏轼的人生底色,而拥有这样底色的人往往附带着一种更可贵的特质——随遇而安。
苏轼的随遇而安并不是认命,相反是一种倔强,用豁达的人生观来反抗命运。
上善若水,面对困境,苏轼就如水一样,能从大江大浪中奔腾而来,也能在石缝中涓流而出。在贬谪惠州期间,苏轼写了一片小品文叫《记游松风亭》,他预先制定了游玩目标,却因达不到而不胜其苦。思虑良久,突然醒悟:“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是啊,去不了大江大河处翻腾,那又如何?干脆放弃这个目标,这样反而能如鱼脱钩一般,释去羁绊轻松自在。
也就是说,人生有时候就需要摆脱自我的限制,获得心灵的完全自由。
当时的苏轼,被迫迁居在惠州嘉佑寺,与寺僧同住,受宵小盯看。他作诗曰“春风岭上淮南村,昔年梅花曾断魂。岂知流落复相见,蛮风蜑雨愁黄昏。”内心之苦闷、嘉祐寺荒凉简陋和气候恶劣,跃然纸上。
但也就是在这样的人生节点,他幡然看透:即使如此,又有什么歇不得?身处困苦的环境,那就放下虚无的面子和身价,和光同尘,融入周遭,听着嘉佑寺的晨钟暮鼓,对外排遣忧愤,对己内倾自省,苏轼在儒释道内来回切换,完成自我升华。
这不是屈服,反而是一种倔强的抗议!

笔记来源:
书名:《阅读苏轼》
作者:朱刚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