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实用性阅读指南》
全文约4600字,阅读用时约12分钟。
《实用性阅读指南》--大岩俊之(日),江西人民出版社读过很多书,却不记得书中讲了什么?
不知道如何才能立刻实践书中的内容?
你的每一次读书,是否都成了无用功?
《实用性阅读指南》总结了一些让读书更有效率的技巧以及实际运用的方法,旨在解决你不会读、记不住、用不上等问题,以“实用性”让你更加“功利”地内化一本书。
该书总体篇幅较少,约160余页,如果刨除最后一章“读书对人生产生影响的实例”,实际为130余页。我自己花了大致一个半小时阅读(含做笔记)。从阅读体验上来说,如果你已经具有了较为成熟的个人阅读体系,我不建议你阅读此书,因为作者介绍的还是相对大众化的阅读流程,这些你可能早已熟知。如果你觉得在阅读前、中、后某一个环节还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不妨尝试一下,也许能给你带来些许启发。毕竟一本书只要有那么1%精华为你所用,就已经很“功德圆满”了。此外,本书并未介绍一些速读的技巧。所以如果你是想提升个人的快速阅读能力,也不建议你阅读此书。
下面,我按照自己对书的理解进行介绍,分别为: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番外篇。
01 阅读前
“阅读前”的步骤在精读一本书之前,我们需要做好一些准备,以便自己更加高效地沉浸在书里。虽然作者介绍的部分方法已经是属于“烂大街”了,但是我认为辩证性地看待这些观点,也是提升深度思考的能力之一。
掌握概要,也就是通过阅读序言、目录和后记来粗略了解书的内容,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读书目的,并且带着问题去读。在我过去绝大多数的读书体验中,几乎是很少去看序言、目录、后记,因为我认为这些通通都不重要。我也习惯了看一本书从第一章到最后一章,实在读不下去的就放弃。最近几个月看了些许关于阅读技巧的书籍,已经充分认识到这种阅读方式是大错特错(小说类书籍由于情节紧凑,不可跳过)。序言和后记一般都包含了作者最想说的话,也是该书的精华,如果不读,那么可能也无法领略到该书的精髓。而目录则相当于你玩主题乐园的一幅地图,上面标识了各类游乐场的名称和地点,你可能没有时间全部玩一遍,所以必须根据地图有选择性地挑选感兴趣的地方玩--也就是有意识地挑选重点去读。我个人建议,你不妨在浏览目录的同时在纸上做好记录,像我这样看了一遍目录就容易忘,并且很难串联起来的人,在纸上写下相关标题,能更好地把握各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方便梳理书的脉络。就好比你拿了一幅地图看一遍,仍然记不住大多数游乐场,还是需要在玩的过程中反复查看。
通过目录整理书中脉络--图片源自《实用性阅读指南》控制时间就是有较强的时间意识,提升读书效率。我们读书通常有两个方式,一种是希望自己能够快速阅读,读完书并且能理解的基础上,时间越短越好,这是往前赶;另外一种就如作者介绍的,在读书之前先确定大致的读书时间,然后“倒排工期”,这是朝后追。我在看到这一节的时候(12页),尝试定下目标是一个半小时,读完确实是花了这么多时间。但是阅读过程中没有强烈地意识“朝后追”,而且现在这个碎片化的时代,很少有大把的时间用在系统阅读上(特别是厚一点的书籍),几乎是要分阶段、分时间来阅读,这样的话,统计时间可能会比较繁琐--比如今天10分钟,明天30分钟等,所以如果是碎片化程度比较高的读者朋友,我不建议采取这样的方式,往下读就好。
汲取精华。这意味着,你要抛掉过去阅读的旧观念--一本书我要全部读完,并且全部记住--这是错误的。
一本书的重要内容只占整本书的20%,这20%种最重要的仅有4%。也就是说,如果是200页的书,其中只有8页是最核心的。
其实在《快速阅读术》中也提到了这个概念,只不过他用的是1%,而《实用性阅读指南》用的是4%。所以在我们阅读了序言、目录、后记之后,我们的核心目标就是找到书中的“4%”。适当地学会“断舍离”,其实能很大程度地提升我们的阅读效率--比如我在这本书中就抛弃了最后一章不读,因为对我个人意义不大。
寻找书中的4%-- 图片源自《实用性阅读指南》以教为学的概念已经在很多阅读、学习领域中被提及了,其实就是要告诉你,要有意识地输出,无论你是打算写下来还是说出来。就比如我写下这篇读书笔记,也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有一些自己的见解会记录下来,也会有意识地想到读书笔记中要提什么内容。用输入→整合→输出,来形成一个学习与阅读的闭环过程。
争取并读,也就是同时阅读几本书。作者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每次阅读不同的书籍时会逼你回想“这本书读到哪儿了以及之前读的内容是什么”,能够增加你对每本书的印象。这个理念我个人不太认同,可能因为轻微强迫症的关系,我习惯了先把一本书读完,再读另一本。不过我也会准备好两本书同时读,一本是在白天系统性地阅读(至少半小时以上集中阅读),一本是睡前零散地阅读(15分钟左右)。有兴趣的读者也可以试试并读的方式。
独立思考,指的是不要被他人的好评或差评所左右。我们购书一般是在网站看别人的好评、差评或者是从书单推荐进行选择,但是实际上每本书对自己的体验并不相同,那些好评或是差评也仅仅是代表了他们个人想法。作者建议,如果发现有感兴趣的书,可以集中某天去书店先确认一下,这样就能减少选书失败的几率。
了解了阅读前的准备工作,接下来我们看看阅读中应该做些什么?
02 阅读中
在精读这一步,作者主要是介绍了两种方式:做笔记以及制作思维导图。有些朋友可能会疑问,听上去做笔记和做思维导图并没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分开呢?
其实做笔记就是对应我们在书上写写划划,比如喜欢某个句子,或者对某个章节有所感悟,记录下来。而思维导图则重在提炼、归纳,它需要的是一个简洁的关键词进行概括。
在做笔记过程中,一般就是运用“划线、记号、括号”或者折书角、贴便签等方式,把你认为书中重要的、有启发的内容标记,以便自己在之后写读书笔记或者做摘抄提供依据,避免自己到时候又回头到处翻阅。可能很多朋友喜欢一本书干干净净的,或者习惯了阅读电子书。以前我也是这样阅读的,把书奉为“神明”一般尊敬。但是换个思路,如果一本书里面写满、划满你认为重要的内容及感悟,这本书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书--一本专属于你自己的书。这种感觉不觉得很赞吗?此外,我选择用ipad而不是kindle来阅读电子书,也是为了能够满足我喜欢手写的“多动症”体验。
我自己的写写划划如何整理笔记?作者介绍了四个步骤。首先,写下书名、作者、笔记制作日期、读书的开始日与终止日等基本信息,这样能够方便自己日后回顾。其次,把书中做了标记的内容摘录下来。但是要切记,不要一下几百个字都照抄原文,而是有意识地提炼,最好控制在3-4行左右,同时,记录下摘录的页码。再次,可以把摘录的内容做一下分项罗列,可以与“直接摘录”同时进行。最后,写下自己的感想--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一定要记下来。会做手帐的朋友应该是很熟知这个整理笔记的过程。
除了做笔记以外,你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整理全书的脉络。在这一块,作者介绍了两种方式,分别是边读边做和读完再做。
边读边做是根据阅读前确定的读书目的、问题,在读书的过程中同步进行。根据需要设计为书名、目的、答案和总结四个部分。当你在读书的过程中,不断地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然后完善这张思维导图。
边读边整理思维导图-- 图片源自《实用性阅读指南》 边读边做的最终效果图-- 图片源自《实用性阅读指南》读完再做则是在你读完一本书之后,把全书的内容概括整理成一张思维导图。根据自己阅读过程中记录的笔记,把重要的部分整理成关键词,添加在思维导图上。
读完再做的最终效果图-- 图片源自《实用性阅读指南》此外,也并非一定要手绘的思维导图。如果你嫌麻烦,也可以考虑利用软件制作思维导图。我个人的经验是这样:在阅读前和阅读中,边读边做手写的思维导图(手绘的对我来说太难),而读完以后写读书笔记时,我就习惯用百度脑图做思维导图,比较简单无脑,如我在“阅读前”做的思维导图。
我自己边读边做的简陋思维导图03 阅读后
为什么懂得了这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原因在于我们只是“知道”,而并不是“做到”。对于一本书而言,能够让你感悟的内容,你是不是真的去实践了才是关键。就如何将内容付诸行动,作者列举了五个方面:确定行动目标、想象成功的样子、查找差距并思考、公开目标、开始行动。
付诸行动的五个步骤确定行动目标之前,我们需要先搞清楚“目的”和“目标”的区别。在我们阅读前,需要确定一个目的--我们希望从这本书“得到什么”。而“目标”则在于我们在阅读后,根据“得到”的内容能够“做什么”。关于如何制定目标,作者介绍了“SMART法则”,即Specific(具体的)、Measurable(可预见的)、Achievable(可达到的)、Realistic(实际的)、Time-bound(有期限的)。比如,我在看完一本写作的书籍后,给自己定下“2018年成为简书优秀作者”的目标。
SMART法则-- 图片源自《实用性阅读指南》在确定行动目标后,我们要幻想一下自己成功的样子。作者介绍了一种“VAK模式”--Visual(视觉)、Auditory(听觉)、Kinesthetic(体感)。
“达成这个目标之后,会看见什么?”
“达成这个目标之后,会听见什么?”
“达成这个目标之后,会感觉到什么?”
假如是我达成了目标,我会感觉内心有一种兴奋,也会迫不及待地想分享给最好的朋友。不过,我仍然不建议你依靠这种“憧憬出来的兴奋感”来激励你前进。因为外界的动力总是间歇性地,很难持久,你更多地还是需要依靠意志力来坚持。这是我从《微习惯》里学来的,推荐阅读:读书|如果你的人生不再充满失败
接下来,我们需要查找一下具体的差距--现状距离行动目标有多远,并且将目标不断细分成更小的、能够实行的步骤。以“签约优秀作者”的目标为例,简书官方是没有对“优秀作者”有数据上的限定,我们以“签约作者”为参考。
数据源自简书官方我现在发表的文章是25篇(不含这一篇),粉丝数为213,喜欢数为496。文章数量是最好弥补的,写写写就好。但粉丝数和喜欢数就需要你尽量的上首页,也就是说,你需要尽可能多地写出优质的文章,得到编辑推荐。以14个月为期(从2017年11月至2018年12月),平均每个月要涨粉约270个,喜欢数约536个。以我每周5篇文章来说,可能就要做到平均每篇涨粉约14个,喜欢数27。其实这样看来,也并非完全不可达到的目标。
走到这一步,作者建议在付诸行动前,一定要“将行动告知他人”。当然,不一定是要告诉自己的父母,也可以是朋友、配偶、同事等。但是就我自身而言,除了另一半,我不太会把目标公之于众。当然,这个也因人而异,立下誓言也未必不好。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戳链接阅读:学思践之屋(1)偷偷地努力
最后,just do it!只有切切实实地行动,你才能“知行合一”,才知道哪些道理是不符合你自己,哪些道理值得你用一生来追随!
04 番外篇
作者在书中还提到了一个我们阅读常见的问题:为什么总是记不住书中的内容?其实以我个人阅读的经历来说,如果在阅读前做好预习,阅读中做好笔记并摘录或整理成思维导图,阅读后能把书中的精华付诸实践,基本上不太会出现看完一本书不知道讲了什么内容的情况,当然,要想全部记住不现实也不必要。
在《实用性阅读指南》中,作者介绍了两块内容,一方面是如何记住书中的内容,另外一方面是延伸如何增强记忆力。后者相对实用性较差,在此不表。就如何记住书中的内容,读者可以从以下这些步骤中有选择性地摘取。
寻找核心。前文已述,就全书的内容而言,我们只需要寻找那20%的精华,也就是200页中的8页内容即可,并不需要将一本书的内容全部记住。
调动感情。在我们阅读书籍的时候,某些文字、理念确实着实能够打动我们,或者给我们当头一棒的感觉,类似这样的情况,往往能够记得更牢。所以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充分沉浸在其中,有意识地带着感情去阅读,那些让我们“恍然大悟”的章节段落对我们来说就是全书的核心。
尝试复述。其实这就是“以教为学”的一种过程,无论是写作还是讲述,这都是一种重复的过程,当我们反复去阅读一本好书2-3遍,再试着用自己的话转述出来,这样无疑能够进一步加深我们对书本的理解和记忆。
总体而言,《实用性阅读指南》还是比较言简意赅地介绍了阅读一本书的前后流程,也属于一本相对叫薄的小说,不会太耗费精力和时间,对于在阅读上有所困惑的同学不妨参考一下,也许能够遇见那4%的收获。
愿与君共勉。
无戒365极限挑战日更营第11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