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不用,等于白读

2023-02-26  本文已影响0人  云烟

最近一直在读理财类的书籍,这类书籍有一个特点,提供了很多可实操性的方案。

比如当你读《财务自由第一课》的时候,有一篇是教你记账的。方法很简单,找个本,把每页划分成四个区域,分别是:时间、用掉的钱、存下的钱、赚到的钱。

这么做的好处有很多,而且还有一些细节,比如把花钱改成了用钱,是在暗示自己,你是钱的主人,而不是要让钱来支配你。而存下和赚到这两栏,可以时刻提醒自己,是否养成储蓄和开源的习惯。

其实方法很简单,虽然需要花一点时间来划分区域,不过整体下来用不了5分钟就搞定了。

就这么简单的一个方法,初次看这本书的时候,就被我给忽略了。

那时也记账,以开销为主,只有发工资了才在收入栏里填上,至于记存下多少钱,根本就没这个意识。

当再次陷入财务危机的时候,重读这本书,才发现自己忽略了这么好的一个记账方法。

这让我不禁思考,其实很多书我们只是刷了一遍而已,很少把书中的方法实际地尝试一遍。当然小说除外,不过小说带给人的是另一种阅读体验,通常我会在读一段时间工具类书籍后,转化下心情读几本小说。

当然除了记账这些小事外,很多书中的方法,在我们阅读的时候,总会产生两种错觉:太难了,我干不来;这么简单,骗人的吧?

只是这个方法,到底效果如何,不应该尝试了之后才能下定论吗?

在读《财务自由第一课》的时候,书中提到了一个方法,就是找寻大脑深层关于钱的记忆。

这些记忆很可能影响着现在的你,如果不把它们找出来,它们就会变成潜意识不断影响着你的行为。

当我按照书中的方法去尝试了以后,发现自己手中留不住钱,主要有两个因数。一个是儿时经常感觉物质匮乏,想要什么东西家人很少满足;另一个是刚开始工作,有收入的时候,难免大手大脚,父母就经常说自己只会糟蹋钱。

当这两种思想逐步成为潜意识后,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想通过过度消费满足自己,同时认为钱在自己手上只会被糟蹋,那干脆早早花掉……

意识到这些后,有种陈年旧案终于破解的感觉,瞬间轻松了不少。

以上提到的两个点,只是最近阅读时候的一部分体验。

之前和很多朋友都聊过看书,大部分表示读书不错,但可能不太适合自己。

现在看来,那些说不太适合自己的,一方面可能看到书不是解决自己当前问题的,另一方面很可能只是翻看,并未实践。

其实想要读懂一本书很简单,带着目的去读,不断尝试书中的方法,最终转化成自己的方法。

时间久了,自然就爱上阅读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