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管理感悟启发考研

读研半年,我学会了什么?— 兼论读研与工作的区别

2016-02-27  本文已影响4581人  月蕾
Oh my god, 是谁带我上了贼船?

文/月蕾

当环境给你做减法的时候,你需要给自己做加法。——熊培云《自由在高处》

在上上篇文章《工作半年,我学会了什么》的留言中,有读者提出“为什么要辞职读研”的问题。我想个中缘由并非一两句话能够阐释清楚,还是写一篇文章闲聊一下吧。

(一) 为什么要辞职读研

讲真,我并没有想过自己会接受调剂,尤其是在第一年考研复试被刷拒绝调剂的情况下(此处省略无数狗血故事)。即便是在第二年调剂成功并拿到录取通知书时,我只是淡淡地拆开快递看了看,把它放到衣柜下面的抽屉里,随后开开心心地出差去了。

于我而言,平时在公司完成编辑的daily routine,时不时出个差在各个城市的展会上拍照采访出镜甚至公费旅游,下班后看看电视看看书码码字,周末整理房间、吹陶笛、学点小技能,还能约三五好友吃饭逛街看电影,生活简直不能更美妙。想想,真要比漫无目的地上课、看书、找选题写论文的“书斋式生活”要精彩得多呢。

只是梦想是一颗方糖,吃不到时往往心心念念,吃到嘴觉得不过如此。许是长期浸染在学校的氛围中(从小到大基本生活在学校里,连工作地和租房都在高校),或多或少还是不愿把自己丢到社会的大染缸里。更何况,我觉得如果不读研,实际上是对自己梦想的背叛(尽管这可能是一种不知变通的想法),再加上一些亲朋好友或激将或逼迫或劝慰,所以最终还是回到学校。

(二) 读研半年,收获了什么

春节期间,不少亲朋询问“研究生忙不忙”“有没有做兼职挣钱”“是不是可以半工半读”。我在回答三四遍后就会失去耐心,但同时也会审视自己读研的半年究竟收获了什么。

1. 指点方向的导师

导师的研究方向是影视传播,但我看的电视剧比电影要多得多。在内心深处,我始终觉得影视不过是娱乐的方式,而且影视与新闻隔得有点远。简单说,我的兴趣点并不在影视传播。在我有意无意地向影视方面靠时,导师很明确地告诉我:不需要刻意迎合,发现并聚焦自己的兴趣才是你的关键。导师让我和另一个同门看书、写读书笔记、写论文,并在见面聊天时悉心指导。无论是学术方面还是生活方面,导师都给予我们很大的帮助。溜溜导师说过的那些话:

导师说:你不用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包括我。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为了赢得社会的认可、他人的赞许,几乎没有人不活在他人的眼光及评论里。多少时候,我们因为他人的看法畏首畏尾、犹豫不决,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别人身上而不是自己身上,最后终于遗失了自我。也许如此任性而为并不会讨人喜欢,但至少我还可以在导师这句话的庇佑下继续寻得心中所爱。【遗世独立的态度】

导师说:网络传播虽然很火,但你要在心中树立一些屹立不倒的东西,而不是随波逐流、亦步亦趋。每天网络上层出不穷的热点铺天盖地而来,信息洪流裹挟着我们飘向未知的地方,而主观上我们需要的信息及客观上促进我们思考的信息却鲜在此列。从上世纪的“信息饥渴”走来,我们被过剩信息灌成了一只丧失选择能力及思考能力的肥胖鸭子。难怪歌词里唱到“在周末晚上,关上了手机,舒服窝在沙发里”,而现实生活里很多名人大家也不会天天刷新闻,避免陷入信息陷阱中。“过度的信息对于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这正是索尔仁尼琴提到的另一种自由(不知情权)。【定力】

导师说:只要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你就可以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而这样的训练对于你进入业界同样大有裨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掌握工具和方法后的工作必能事半功倍。在“软技能”方面掌握科学的论文写作方法及基本的量化、质化研究方法,在“硬技能”方面掌握SPSS、UCINET等软件是必不可少,当然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方法】

导师说:发现并聚焦你的兴趣。史蒂夫•乔布斯曾说“你需寻得你所爱”,熊培云也在《自由在高处》中表明写作与思考是自己一生所爱,而年少“知天命”该是一种怎样的幸福。无论是著名的“一万小时”理论还是“大树”理论,想要在一个领域有所建树,必须先搞清楚自己的兴趣所在吧。“讲座那么多,不用每场都去听,选取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听。”新传的讲座那么多,导师劝我根据兴趣“择优而听”。【兴趣】

导师说:想想自己为什么那么忙,要为自己而忙。当我整天忙东忙西而没有时间读书时,导师的一句话“要为自己而忙,而不是为别人而忙”不禁让我反思:我有多少时间是为别人而忙?别人拜托帮个忙立即应允,别人微信QQ发信息立马回应,这些在工作中或许很“吃得开”的习惯在读书中只会将自己的时间划为碎片,而注意力也在不断的转换中涣散。【为自己而忙】

2. 志同道合的朋友

之前在微信上偶遇一篇很火的文章《圈子不同,不必强融》,深以为然。生活中每个人都自带光环,但光环的颜色不尽相同,而现实交往中的人们看不到他或她的颜色,只能凭直觉相处。每个人的颜色不同、场域不同,因而会吸引不同的人。

我原以为好朋友是交来的,直到代小姐没有经过我的邀约和同意不时闯入我独来独往的生活时,我才知道好朋友是吸引过来的。不需要太多约定,到点去吃饭、散步、学习、娱乐,不约而同地做共同的事,不打招呼地做各自的事。省略花式提问“你为什么不等我”的解释,这样的相处方式简直不能更轻松。相同的脾性、相同的爱好,甚至相似的过往经历,将带有同色光环的人拧到一起。路途遥远,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为伴,人们将不再孤单。

3.上课、讲座、看书及自我探索

“在做什么?”“在干嘛”“在忙什么?”世界上本没有参考答案,问/考的人多了,也就有了参考答案。遇此问题,我抛出了千年不变的答案:睡觉,上课听讲座看书写文章,玩。玩的形式千千万,学习的形式却屈指可数。

研究生的课堂以“讨论式教学”为主,每位老师的教学侧重点不同,于是稀稀落落地掌握了阅读英语文献的方法、做选题设计,了解了质性研究方法、社会网络分析法等。当然,除却一堆形而上的东西外,制作PPT、上台做报告、做宣传片的能力也在进一步提升。

听了十余场讲座、看了十余本书、参加数场读书会,量上远远不够,不过无论是与学界大师交流还是在书海中徜徉,再一次认识到自己的局限,对自己的优缺点、对过往的反思也随之加深。惟愿诉之文字,解万千忧思,入自由之境。

(三) 读研和工作的区别

读研和工作,分别遵循着不同的运行逻辑,简单归纳如下:

读研与工作的若干区别

对于一个自我要求严格的人来说,读研并不轻松。“坐得下去、静得下心”,这是某位研究生导师提出的要求。听闻昔日好友升职加薪啦,目睹同班同学出国旅游啦,更要命的是亲人催婚啦,种种诱惑和压力蛛网般袭来,蒙蔽了自己的清明之眼,也困住了如水平静的心。加之学术上的相形见绌,完成种种学业要求似乎又多了一丝困兽智斗的意味。

对于没有目标也不寻找目标的人来说,读研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因为善解人意的老师很少为难学生,大把大把的自由时间可供玩耍。

某天在熊培云老师的《自由在高处》看到一句话:当环境给你做减法的时候,你需要给自己做加法。与君共勉。

——————————————我是华丽丽的分割线——————————————

PS:仅以此文献给那些心心念念要考研、凄凄惨惨在读研的童鞋们。灌一句反鸡汤:努力不一定能成功,但不努力一定很舒服。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