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写作天赋论”
“这门课每一位同学都可以参与,不需要天分和经验……” 我读完教授发来的邮件,仿佛吃了一颗定心丸。第一学期课程大纲里出现的“戏剧课”一度让我的内心忐忑到了极点。
当我第一次走进教室,我却立即被轻松欢快的氛围感染了。我开始和周围的同学一起热火朝天地根据节选的小诗编排简单的舞蹈:没有刻板的训练,没有乏味的模仿,只有对心灵的自由探索和对情感的恣意宣泄。早在小学阶段就给自己下了“没有任何舞蹈天分”定论的我未曾想过,原来自己与他人并无不同——每一个人都是天生的艺人或舞者。
舞蹈、话剧、音乐、绘画……这些艺术形式无非是助人敞开心扉,供世界各地的人们心智交流的语言。
人人都是璞玉,值得用心雕琢。那些条条框框的“标准”只是外界强加的束缚。
我恍然明白,艺术本该服务于“人”,文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太多的“天赋论”甚嚣尘上,让人望而却步。
我曾多次因为担心自己的底蕴不够深厚、天资不够卓著而放下手中的笔。
直到我有所经历、由感而发,找到了写作的灵魂,我便不再谨小慎微、过分留意他人的眼光了。
毕竟,人生除了走秀还有自娱。
2020年,我度过了无数艰难的时刻,迎来了许多闪光的瞬间,也捕获了平淡中的“小确幸”,于是我决定将那些或跌宕起伏或耐人寻味的故事付诸笔端。
于我而言,写作不再是一门高深的技艺,它的意义在于表达和分享,为生活增加乐趣。但与走出国门孤军奋战比起来,它同样是一条险象环生的路。
我为了思索一个最精准的词而绞尽脑汁,为了捕捉一闪而过的灵感而半夜惊醒,在反复的打磨中精疲力竭,在“江郎才尽”的恐惧中熬过了一个又一个休息日。
好在我每次都侥幸地按时完成了既定任务。寒来暑往,伴随着繁忙的实习、繁重的课业、繁冗的兼职和义工,我已写下七万余字。
我曾向一位志同道合的撰稿人询问自媒体写作的技巧。对方答曰:“没什么技巧,就是坚持写,发自内心地写,而这些你都做到了。”